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1 09:23
(來源:劉曠)
在全球AI產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任何一步落后都可能面臨出局的風險,「強強聯合」正成為AI企業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戰略選擇。
10月8日,剛剛登陸港股的上市企業博泰車聯發佈公告稱:「公司與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達成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將聚焦AI大模型在智能座艙上的深度融合,同步錨定投資,聯合佈局人形機器人、艙駕一體等前沿領域。」
隨着AI競賽進入新階段,僅靠單一技術領先已難以持續推動增長,構建協同生態正逐漸成為破局的核心。此次合作不僅是兩家企業的業務聯動,更是一次「AI大模型+汽車科技+機器人落地」的生態級戰略佈局。
那麼,商湯科技與博泰車聯的合作,能否進一步提升自身在細分賽道中的技術能級與產業話語權?
強強聯合,查缺補漏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商湯科技曾以其頂尖的原創技術和龐大的研發投入,被譽為「AI四小龍」之首。然而,光環之下,「技術強、落地弱」的標籤也如影隨形,成為其商業化道路上難以迴避的質疑。
一是,商湯過往更像一個「技術供應商」,提供包括人臉識別、圖像識別、自動駕駛模塊在內的各類AI「工具箱」;二是,商湯作為算法驅動的公司,在硬件集成、車規級標準、大規模量產製造等方面存在天然短板;三是,純粹的算法公司普遍缺乏對終端用户、製造流程與供應鏈體系的深入理解,這也正是市場屢屢質疑商湯科技實際落地能力的關鍵所在。
與博泰車聯的生態級聯手,絕非偶然的資源互補,而是商湯擺脫「技術強、落地弱」標籤的戰略落子。
一方面,商湯提供了「思考的能力」,而博泰則構建了「行動的載體與流程」,共同實現了從技術模塊到用户體驗的閉環。
在智能座艙領域,博泰車聯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從底層軟件到雲端服務的全鏈路解決方案能力,具備深厚的硬件工程化、車規級集成和量產經驗。通過與博泰合作,商湯的「日日新」大模型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能通過博泰的「擎感大模型」和平臺級AI Agent,直接落地為車內可感知的數字娛樂、導航、通信等場景化智能服務。
另一方面,商湯與博泰深度合作的關係,確保了其技術研發的方向始終與市場真實需求同頻共振。
博泰作為長期服務車企的AI平臺公司,深諳整車廠的開發邏輯和終端用户的需求。雙方的聯合,使得商湯的技術研發能夠前置性地融入博泰對場景的理解中。無論是共同研發的「擎感大模型」,還是在艙駕一體、車路協同領域的探索,都是技術與場景深度碰撞的產物。
毫無疑問,商湯與博泰的聯手,是一次典型的生態級合作。它意味着商湯科技正從過去單點技術輸出的「賦能者」,向構建產業生態、提供完整價值的「合夥人」角色轉變。
新舊業務失衡,轉型不易
商湯科技面臨的發展壓力,在其財報數據中已初現端倪。
2025年上半年,商湯科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據瞭解,其總收入同比增長36%至24億元,經調整虧損淨額同比下降50%,毛利達9.1億元,毛利率維持在39%。
然而,在這份高速增長的財報背后,一系列深刻的結構性風險正在浮現。
首先,商湯科技面臨收入結構失衡的挑戰,其傳統業務與新興業務貢獻嚴重失調,增長高度依賴於單一增長極。
財報數據顯示,生成式AI業務收入18.16億元,佔比高達77%,同比勁增72.7%。與此同時,「小浣熊」用户數實現突破,「日日新」模型互動時長暴增,都似乎在向市場證明商湯已成功轉型,搭上了大模型的快車。
然而,生成式AI市場雖然廣闊,但競爭格局瞬息萬變。百度、阿里等巨頭環伺、開源模型不斷追趕,以及客户對模型成本和效果的極致追求,都意味着這個市場的利潤率可能被迅速攤薄,其長期的可持續性也因此存疑。
其次,與生成式AI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湯傳統優勢業務的全面潰退。這不僅是「新舊交替」的自然規律,更是其基本盤動搖的危險信號。
財報數據顯示,商湯科技視覺AI業務收入4.36億元,同比下滑14.8%,毛利率下降3個百分點至45%。視覺AI業務的萎縮不僅意味着收入的損失,更意味着商湯失去了一個穩定產生現金流的「壓艙石」。
此外,智能汽車業務上半年收入僅3.2億元,同比下滑38%。這赤裸裸地暴露了商湯在落地能力上的短板。下游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價格戰,固然導致車企削減預算,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商湯的汽車解決方案未能展現出足夠的不可替代性,在成本壓力下成爲了首先被「砍掉」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6月底,商湯科技持有132億元現金及等價物,但持續的研發與業務開支正不斷稀釋其資金緩衝空間。同時,業務擴張帶來應收賬款規模激增,回款改善難以完全對衝壞賬隱憂,現金流安全性面臨挑戰。
這份財報,是商湯轉型的階段性成果,更是一面映照出其深層危機的鏡子。市場的掌聲屬於增長,但警惕的目光,必將聚焦於其失衡的結構與日益沉重的現金流壓力。
「1+X」突圍之路困難重重
去年年底,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以全員信形式宣佈戰略重組落下帷幕,同步推行名為「1+X」的全新組織架構。
新架構中的1代表AI雲、基礎模型、AI應用、CV通用視覺模型等核心業務,X代表重組拆分的生態企業矩陣,各生態企業將設立獨立的CEO,並對業務發展負責。這一設計的初衷,是希望同時解決「大公司病」的僵化和創業公司的資源匱乏問題。
然而,拆分在帶來靈活性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分散和協同弱化的隱憂。當前,商湯科技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時期,任重道遠挑戰空前。
在生成式AI領域,商湯作為獨立技術公司,既缺乏巨頭的流量入口和現金牛業務支撐,又在應用生態的豐富性上稍遜一籌。
前方,是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義千問等依託雲業務和龐大生態的互聯網巨頭,它們能通過捆綁銷售和更低的獲客成本進行降維打擊。后方,是國際巨頭OpenAI等通過技術領先性和全球視野帶來的持續壓力,商湯科技競爭壓力巨大。
在視覺AI與智能汽車賽道,華為、地平線等玩家憑藉其全棧能力或芯片成本優勢,發動了激烈的價格戰,不斷擠壓着商湯的毛利率。當技術優勢無法形成足夠寬的護城河以抵禦低價衝擊時,商湯的盈利空間便被持續壓縮,難以反哺新興業務的高額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商湯上半年將營收的55%投入研發,這種「All In」式的投入彰顯了決心,但也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在大模型、多模態等前沿領域的鉅額開支,是一場面向未來的豪賭。一旦技術路線判斷失誤,或商業化落地速度不及預期,這些投入將無法轉化為持續的競爭力,反而會成為拖垮公司的沉重負擔。
這條轉型之路,註定荊棘密佈。對於商湯而言,這已不僅僅是一場商業轉型,更是一場關於生存的極限壓力測試。它能否在資金耗盡前,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穩固的商業模式和健康的現金流,將決定它最終是登上AI的王座,還是成為時代浪潮下又一朵令人唏噓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