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21:20
2025年9月26日,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建業控股有限公司、胡葆森、河南省弘道投資有限公司、建業住宅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向原告中原信託支付本金收購款84629萬元、溢價收購款、違約金及財產保全保險費265236.69元。
這場始於2020年、以「員工福利」為名的信託計劃,最終以司法方式收場,暴露了企業利用內部信任籌集資金背后的風險。雖然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但上千個建業員工家庭的財務創傷卻難以癒合。
01
高息「員工福利」信託 多人舉家拼單
2020年起,建業集團以「員工福利」為名,通過中原信託陸續發行了18期信託產品,融資規模高達約13億元。
這些產品包括「中原財富-成長804期-河南建業系列(1號)股權投資計劃資金信託計劃」和「中原財富-成長493期-建業足球貸款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等多個項目。
這些內部員工信託期限多在2-3年之間,給出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11%-13%,遠超過市場上普通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
建業集團在推廣時明確表示,信託本金及收益由實控人胡葆森個人及建業控股有限公司提供擔保,讓員工倍感安心。
據內部員工透露,這些信託產品通過建業集團和中原信託官網進行宣傳,建業各城市公司及分支機構通過誘導、「分派任務」甚至 「強制」等方式組織員工購買。
完全沒有金融常識和對應風險承擔能力的員工及家屬,不得不通過籌措、拼湊、借貸等方式募集資金,隨后被包裝成合法合規的投資人來認購信託產品。
一位名叫李春雷的原建業員工在求助信中詳述:他個人合計投入105萬元,其中包括借親戚的20萬和父親的5萬養老錢。
他曾是建業地產員工,如今沒有工作,家庭沒有收入,每月幾千元的房貸需要償還,還有兩位老人需要贍養,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以下是李春雷同志2024年的求助內容:
02
13億鉅款去向成謎 從請願信到司法判決
隨着信託產品陸續到期,建業集團的「福利承諾」開始崩塌。
根據2023年11月數十名建業內部員工聯名的《關於請求解決建業集團內部職工信託債權的請願信》,2022年到期的委託人僅一次性獲得20%的兑付,剩余80%兑付無望。
而2023年到期的債權人,本金和利息均不予兑付,截止2024年初,已經全面違約。
更讓員工憤怒的是,建業控股有限公司及擔保人胡葆森未如發行時所約定的履行擔保責任,並組織人員從官網上刪除相關記錄,不承認有擔保責任。
建業集團和中原信託未能按照約定的方式管理和維護投資項目,且未及時向投資者披露相關信息,缺乏透明度,募集的約13億元鉅額資金去向不明,使得員工無法瞭解項目的真實情況。
從信託產品設計來看,以「中原財富-成長804期」為例,該產品預期募資不低於2億元,預計期限6年,所募資金投資於股權等權益類資產不低於80%,最終是向「濮陽本源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股權增資,補充流動資金。
2021年9月,濮陽本源堂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完成增資后,原股東「河南省弘道投資公司」持股從100%降到60%,新進入的「中原信託」持股40%。
面對兑付危機,建業員工們從2023年11月開始WQ,數十名內部員工聯名提交《關於請求解決建業集團內部職工信託債權的請願信》。
員工們明確要求給出具體的兑付時間表,以及具體的履行方案,不接受展期或分期支付。
建業方面卻堅持 「只還本不付息、分五年兑付」方案,與當初的收益承諾形成鮮明對比。
雙方拉鋸17個月后,中原信託以「回購義務」為由將建業系告上法庭,最終等來2025年9月的法院判決。
03
胡葆森承擔連帶責任 建業地產的財務惡化
2025年9月26日,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建業控股有限公司、胡葆森、河南省弘道投資有限公司、建業住宅集團(中國有限公司)向原告中原信託支付本金收購款84629萬元、溢價收購款、違約金及財產保全保險費265236.69元。
法院一審判決中,最令人振奮的是,法院不僅判了公司,還把胡葆森本人列為連帶責任人。
這意味着,一旦建業控股賬上沒錢,中原信託可直接申請執行胡葆森的個人資產——從建業地產股票,到海南三亞遊艇,統統在拍賣清單之列。
這一判決與胡葆森近年來在公開場合的「不躺平、不賴賬」表態形成鮮明對比。
2022年建業地產中期業績會、2022年建業集團投資人溝通會上及建業集團2023年中工作會議上,他都反覆提及自己的這一底線。
相比於員工的困境,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似乎要好過得多,不僅持續保有高工資,甚至在建業地產暴雷之后還給自己加薪了。
建業地產2023年的年報顯示,該年度胡葆森從上市公司獲得456.9萬元的薪酬,而2022年,胡葆森從建業地產獲得的年薪是435.5萬元。
相比之下,同時期出現兑付危機的房企中,世茂集團董事會主席許榮茂2023年年薪是379萬元;正榮地產董事會主席劉偉亮的年薪是212.4萬元;就連目前仍然穩健經營的萬科郁亮的年薪是127萬元。
信託圈內人認為,建業集團在員工信託兑付上的「食言」,與其持續惡化的經營狀況密切相關。從2022年的首次虧損算起,建業地產已經連續三年業績表現不佳,財務數據顯示:
2022年,建業地產的營業收入為240.83億元,業績由盈轉虧,年度虧損額達到78.19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為75.61億元;
2023年,營業收入進一步下滑至192.61億元,年度虧損為31.03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為32.64億元。雖然虧損額相比2022年有所收窄,但公司依然未能扭轉虧損局面。
2024年,營業收入繼續降至160.69億元,年度虧損不僅持續,甚至較2023年有所擴大,達到34.57億元,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虧損為33.08億元。
其未來的經營表現,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房地產市場的整體復甦情況、公司自身的銷售回款能力以及債務問題的解決進展。
13億元、18期產品、上千個家庭的積蓄,換來的不是「員工福利」,而是法院的判決書。
對於這些員工而言,即使法院判決公正,但執行過程也不會順利,這場以「內部福利」之名開始的融資遊戲,早已在他們心中烙下了難以磨滅的信任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