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滬六合作 合六同城 預算革新

2025-10-11 08:45

來源:皖西日報

      清晨的六安,青山綠水間雲濤翻湧,產業園區里活力迸發。賽富樂斯的量子點Micro-LED屏,深度嵌入了AI+AR智能眼鏡;豪斯特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裝上了發往合肥的大貨車;英力電子的研發中心,工程師們正與時間賽跑……三個看似獨立的小場景,卻跳動着皖西深化改革開放的創新脈搏。

  滬六「山海情」:

  從「資源嫁接」到「機制共生」

  參加論壇或發佈會,不用低頭翻稿紙,也不用擔心忘詞尷尬,只需戴一副「黑科技」眼鏡,便能侃侃而談。眼下,這款時髦的產品,就來自六松現代產業園的賽富樂斯。

  「顯示技術迭代飛快,市場窗口期稍縱即逝。選擇六安,看中的不僅是區位和成本,更是‘六松模式’下高效協同的確定性。」賽富樂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申辰坦言。

  通過上海吉六零山海松金基金招引的這家企業,緣何把製造環節落在六安?答案藏在「六松模式」里。以前,跨省合作,轉出地怕「丟項目」,承接地怕「留不住」。上海市松江區和六安市共建六松現代產業園,創新推出「財税分成、統計分算」跨區域利益共享機制,很快打破了這個僵局。

  六松現代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海峰介紹説:「在黨中央關於‘完善推動產業在國內有序梯度轉移的協作機制’指引及兩地對口合作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出了‘財税分成、統計分算’利益共享機制。通過這個機制,使政府有更大的熱情將企業對六安進行有序轉移,達到利益共享,實現兩地雙贏。」目前,已認定可享受機制項目2個。這項創新實踐,成功入選全省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30項標誌性成果,更是得到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肯定。

  從「握手」到「牽手」,從「攜手」到「共贏」。當前,全市累計引進上海項目131個,總投資446.67億元,三年銷往上海農產品貨值超500億元,604萬人次的上海遊客走進大別山,2萬名上海職工來我市休養,29家上海醫療機構與我市共建52個合作平臺,惠及患者近4萬人……

  累累碩果背后,藏着一絲憂慮:產業協作深度不夠,產業鏈配套層級偏低,產業協作以配套加工為主,如: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代工,缺乏龍頭企業和核心技術轉移。另外,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供應鏈區域協同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如何進一步加強等高對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答好創新之問,堅持一切唯實。六安市發改委副主任孫先友表示,六安搶抓與上海市對口合作的歷史機遇,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主動接入「軌道上的長三角」,全力推進合武高鐵、南信合高鐵等建設,形成東出西聯、南承北接的對外交通大格局。全面參與長三角產業分工協作,主動嵌入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體系,積極推動大飛機先進製造業集羣建設,全力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和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

  合六「同城記」:

  從「地域近鄰」到「親密家人」

  在金安經濟開發區,安徽豪斯特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化機械臂按預定編程軌跡標準作業,三頭聯動激光高效落料,一件件熱成型門環、縱梁、防撞梁等汽車輕量化部件有序下線,陸續發往比亞迪、蔚來、安徽大眾、吉利、江淮等整車企業。

  「9月份產值7000萬元,10月份預計突破8000萬元。去年,我們實現6.6億元產值,今年預計能達到8億元。」公司總經理張靜説。為滿足客户需求,企業正開足馬力忙生產。

  抓住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機遇,憑藉研發和技術優勢,迅速嵌入合肥整車產業鏈。豪斯特的快速成長,是六安積極融入合肥都市圈、推進合六同城化的一個生動實踐。

  產業合作,深度鏈接。金安區與瑤海區、廬江縣共建開發區獲省政府批覆,霍邱縣與合肥高新區共建合霍現代產業園,是我市唯一的南北共建園區。數據顯示,六安205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規上企業中,91家為合肥配套,一級配套企業達21家。合肥造車,六安配「零件」,同城協作,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共同體已然形成。

  六安與合肥地域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相通,是合肥都市圈城市聯繫最緊密、經濟互補性最強、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當前,定期互訪交流、干部掛職交流、日常工作調度等長效機制正在形成,合武高鐵全面推進,10條快速通道互聯,「1小時通勤圈」基本形成,116個合作事項清單管理、壓茬推進。

  合六同城化在交通互聯、產業協同等領域成果明顯,但是在公共服務、文旅合作等領域缺少統籌謀劃和高效推進,存在「冷熱不均」現象。另外,頂層設計、推進機制、共建共享等方面還存在短板。

  六安市發改委副主任孫先友表示,面對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攻堅期,我們始終將合六同城化作為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聚焦打造「合六同城協同創新產業基地」戰略目標,搶抓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機遇,持續深化規劃同繪、設施同網、產業同鏈、生態同治、服務同享,積極共築緊密協同的「一座城」。

  預算「革新篇」:

  從「各自為戰」到「精準滴灌」

  「這筆資金既是及時雨,也是強心劑!」在收到一條到賬提醒——市級研發投入獎補資金75.66萬元直達企業賬户時,安徽英力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戴軍頗為振奮。

  這份高效精準,源於六安推進的零基預算改革,其本質是重塑財政資金配置邏輯。改革前,各領域政策資金存在各自為戰問題;改革后,以財政資金為紐帶,突破行政管理壁壘,形成政策聚焦同一任務、資金投向同一領域的新機制。

  英力電子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4年研發經費超3850萬元,近三年取得發明專利10項。戴軍説:「政府主動推送政策,資金精準直達,更加堅定了我們創新發展的信心。」

  零基預算改革的第一步,是向存量政策「開刀」。六安建立聯動機制,對歷年支出政策進行大盤點。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取消低效無效政策405項、清退資金5.7億元。同時嚴把政策「入口關」,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增支出政策評估論證機制,2024年市級覈減新增支出0.4億元。

  改革不是簡單「做減法」,而是資金統籌整合,實現「小錢大用」。2023年,六安將分散在部門的43項產業發展類資金合併壓減為4項;2024年,進一步歸併為1項,通過股權投資、財政貼息等市場化方式精準投放。三年來,這筆資金累計安排超20億元,「精準滴灌」市場主體。

  六安還將績效管理貫穿預算全鏈條,不僅制定全國首個預算績效管理省級地方標準,還開展成本預算績效管理試點,形成54項支出標準,為市級2025年預算編制節省0.4億元。今年,安徽作為全國財政科學管理綜合試點省,六安更是承擔4項試點任務。

  深化改革之路,並非一馬平川。打破長期形成的支出固化思維和部門利益格局,需要久久為功。標準體系建設和成本效益分析能力也需進一步提升。改革還需向教育、醫療、養老等更深層次的民生領域拓展。越往深水區,任務更加繁重。

  如何推出更多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打造具有安徽辨識度的標誌性改革?六安市財政局黨委書記、局長費小松説:「我們將持續拓寬改革範圍,繼續清理支出政策,強化資金統籌整合,全力保障重點支出,加強成本績效管理,加快標準體系建設,以進一步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為抓手,推動資金發揮更大效益,為打造六安版‘三地一區’建設提供堅實財政保障。」

  左手挽着上海「謀合作」,右手拉着合肥「同城化」,兜里揣着預算「新賬本」。六安這座有着紅色基因的城市,如今正以開放的姿態、融合的智慧、革新的勇氣,在高質量發展路上加速奔跑。(本網記者 儲著坤 黃雪彥)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