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lululemon何以被創始人炮轟「五宗罪」

2025-10-11 08:20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虎嗅,作者:柳柳

創始人Chip Wilson的公開信像一聲驚雷,試圖震醒沉浸在數字增長中的lululemon。

「當我在1998年創立lululemon時,這個品牌建立在對創新、產品、文化和顧客體驗的專注追求之上。我們開創了‘技術型產品’的商業模式,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服飾品牌,率先實踐社區營銷,並設計出連冰箱都能管理的簡單高效的系統流程。

到品牌25周年時,lululemon本應成為一家市值千億美元的公司。但現實是,它的增長曲線正在下滑,為什麼?

lululemon的董事們系統地拆解了其商業模式,並流失了那些掌握着公司成功之本的專業知識的員工。如同空難很少源於單一故障,而是一連串的錯誤。」

這是lululemon創始人Chip Wilson近日自費在《華爾街日報》買下整版廣告,發表的一封致全體董事會的公開信,開篇就是靈魂暴擊,拷問lululemon作為一家明星公司已在失速,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截至發稿,lululemon暫未公開回應創始人Chip Wilson的公開信事件。

作為lululemon的創始人,Chip Wilson是一個極其擁有商業和產品眼光的人,他總是提前預判,並精準踩中每個時期的運動潮流趨勢,從最早創立滑雪、衝浪服品牌,到創辦瑜伽服品牌lululemon,再到投資户外品牌始祖鳥。曾憑藉精準的潮流預判,站在風口之上的lululemon,在美股的表現一度需要用驚艷來形容。

這已不是Chip Wilson第一次「發難」lululemon管理層,但這一次,他的炮火前所未有地猛烈。

他將矛頭直指問題的核心——從表面來看,lululemon依然光鮮,但正在失去靈魂,而「兇手」,正是那個由財務和運營專家組成的、取悦華爾街的管理層,以及一個失職的董事會提名與治理委員會,未能守護公司長期願景。

創始人眼中的「五宗罪」


在Chip Wilson看來,lululemon的衰落不是偶然,而是一場「系統性拆解」。每一刀,都精準地砍在了品牌的命脈上,他將這一連串的小錯誤梳理為致命「五宗罪」:

第一,當創始人離開后,董事會往往由運營或者財務導向的管理層組成,他們對季度業績的忠誠度遠高於對長期戰略的堅持。一個缺乏遠見的公司,失去了對產品和長期戰略的激情與信仰,而以運營和財務驅動的管理層,則缺乏理解市場脈搏的能力。

第二,「GAP化」,將創意讓位於了商人。每隔幾年,一個以設計為核心的品牌都會絆倒。當這種情況發生時,MBA和商人們蜂擁而至,聲稱自己纔是能讓季度業績更漂亮的「成年人」。

爲了滿足短期預測,商人們追隨算法,加倍押注於上季的暢銷產品。這種做法扼殺了冒險和創新,新鮮的創新產品不再出現。結果就是:創新消失,品牌變得可預測,平庸,消費者轉身離開,最有創造力的創意人也隨之離開。

第三,是多米諾骨牌效應。當頂尖人才流失時,短期業績看似依舊強勁。董事會通過迅速增長的規模收割回報,通過規模經濟擴大利潤率,華爾街為之歡呼,董事與高管自信膨脹。與此同時,競爭者趁虛而入,抓住機會,推出更具創新力的產品。lululemon失去了內部積累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機構知識隨着人才流失,往往流向競爭對手,取而代之的是從其他品牌引進的管理者和僵化的商業思維。

爲了追求增長,lululemon在健身鏡品牌 Mirror上「浪費」了數億美元,導致百億美元市值蒸發。爲了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董事們降低面料標準和技術成分,稀釋了品牌原本的高端定位。

第四,文化侵蝕與流失。新的高管們來自傳統公司,他們追求的是短期增長和品牌重塑,這些人不願面對自己的問題,於是將責任歸咎於他人,並試圖更換CEO,但三次都未能培養出內部接班人。伴隨品牌逐漸疲軟,沒有有能力的人願意接手CEO職位。

提名委員會難以吸引董事,因為沒有優秀的領導者願意加入一艘沉船。

第五,也是最后一點,是「酷」感靈魂的喪失。董事會堅持尋找會「説華爾街語言」的財務型CEO,拒絕讓產品驅動的領導人執掌品牌,這類財務型管理者不瞭解如何激發創意人才,甚至不明白偉大的產品源自於哪里。沒有對設計的熱愛,品牌也就失去了靈魂。

lululemon忘記了自己的繆斯,那位啟迪文化,而非僅僅追隨文化的女性。通過向主流靠攏,試圖取悦所有人,lululemon 失去了其「品牌力量」所創造的50%的市值。它失去了優勢,也隨之失去了僱傭最優秀人才的能力。

遠見與增長的博弈


實際上,Chip Wilson很早就開始「怒批」lululemon管理層。2014年,因未能遵守股東準則被剝奪了董事會成員任命權,儘管仍持有約8%公司股份。這成為后續持續發聲的起點。2015年,離開公司董事會,徹底告別了自己一手創辦的公司。

2024年3月,Chip Wilson曾在LinkedIn上發帖,迴應此前lululemon首席執行官Calvin McDonald在同年1月分享的一份聲明,延續對品牌發展的批評。Chip Wilson表示,對lululemon爲了追求利潤,推出廉價的腈綸毛衣等產品,慢慢成為下一個GAP而感到悲傷,並提到,Calvin McDonald是一位優秀的首席執行官,但缺乏遠見,因為他在決策中給予了「大眾品味」太多的自由度。

Chip Wilson在親述的《lululemon方法》中也提到,「我堅決認為,我們不需要將我們的產品線多元化,而是應該將重點放在覈心產品的持續設計和創新上」,並多次親述和職業經理人CEO們的數次衝突——「我的風格是力爭勝利,而董事們卻是但求不敗」。

如今,「力爭勝利」的創始人與「但求不敗」的職業經理人之間的戰爭再次公開化,但在筆者看來,這場爭議的本質不是創始人與職業經理人的舊怨重提,而是關於品牌長期願景與短期增長之間的終極博弈。

在創始人Chip Wilson眼中,lululemon表面的數字增長,已是損害企業長期發展的毒藥。這一指控並非空穴來風。

首先是, lululemon 是否真的失去創新力?

Chip Wilson在公開信中指出管理層「短期主義導致創新流失」,這一觀點得到部分行業高管的認同——某運動服飾品牌CEO告訴虎嗅,近年確實觀察到lululemon的產品差異化在減弱,lululemon 8年前的產品,和現在的產品是存在一些區別的。

該人士認為,「lululemon以前的產品細節和麪料品質做得非常好。現在賣的比較好的產品線,都是創始人Chip Wilson在任期間的產品。創始人走后,lululemon產生出超級爆品的魔力出現波動。」

lululemon也在走進一場「多元化」的迷失,越來越與曾經堅持的「Super girls」定位漸行漸遠。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運動服裝設計師對虎嗅表示,其實大多運動品牌,都是從足球、籃球、田徑某一項運動起家,再向多品類拓展發展。但品類多元化可能導致lululemon品牌定位稀釋。

他提到,從行業案例來看,品類擴張是否稀釋定位,取決於「核心品類與延伸品類的關聯性」—— 耐克從跑鞋延伸到籃球鞋、運動服飾,因均圍繞「運動功能」,未稀釋定位;但部分品牌從專業運動延伸到休閒服飾,確實出現定位模糊。

「lululemon2022年后將重點增長空間從瑜伽服延伸到跑鞋,兩者同屬運動品類,但跑鞋市場競爭激烈,想要將一雙千元價位的跑鞋賣成爆款依然有難度。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不少消費者吐槽,買lululemon跑鞋的人,多少是有點在為愛發電的意味。從運動鞋領域來説,跑鞋市場也已足夠成熟和細分。不過,這一擴張的合理性需結合具體產品力判斷,而非絕對化否定。」

Chip Wilson的擔憂,還清晰體現在財報上。

從業績增長預期來看,lululemon的財務數據正在敲響警鍾,增長的B面,是北美持續「熄火」,中國「續命」。

2025財年一季報顯示,lululemon四年來首次一季度淨利下滑;國際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9%,其中中國大陸市場淨營收增速達21%。相比上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市場增速放緩,但還是遠超其他地區。2025財年一季度,美洲地區(美國、加拿大)淨營收僅同比增長3%。2024財年四季度,中國大陸地區淨營收增速46%,美洲地區增速僅為7%。

到2025財年第二季度,lululemon中國大陸表現繼續強勁,淨營收增長25%(固定匯率下為24%);中國市場可比門店銷售額同比增長17%,其他國際地區增長12%;而美洲地區淨營收只增長了1%。

進入2025年,lululemon在中國市場加足馬力,發起了進入中國以來最盛大的瑜伽活動Align™十周年,並陸續舉辦「Scuba動態劇場」等一系列營銷活動。

但lululemon也指出,中國大陸一線城市開始出現宏觀壓力跡象。lululemon在中國下沉市場發力明顯,截至2025年初,在中國超過30%的門店位於二三線城市,在下沉市場,lululemon門店正面臨高定位與低消費力的矛盾。

重生之路:一場需要勇氣的「靈魂復興」


lululemon創始人Chip Wilson並非一味批判,在公開信的結尾,他給出了lululemon五條需要勇氣的「重生之路」:

一是要把產品與品牌重新放回核心,重建知識體系和流程,讓創新迴歸,9個月完成,而不是兩年;

二是讓創業者精神重新進入董事會;

三是賦能創意領導者,而非財務管理者;

四是停止討好華爾街而犧牲客户體驗;

五是重新找回「繆斯」——那個激發品牌靈魂的女性。

Chip Wilson強調,這個世界並不需要另一個只會追求季度增長的服飾公司,它需要遠見,品牌可以持續增長,但增長本身不是成功的象徵。

「真正的成功來源於創新和品牌聲譽,當這兩者穩固,增長會自然到來——而非被強迫推動。道路很清晰,但前提是:lululemon必須擁有一個多元且有遠見的董事會。」

實際上,lululemon管理層有在努力讓lululemon重回榮光,種種動作都在迴應對「創新不足」的質疑。

在9月份的2025財年二季報分析師電話會議上,lululemon高管表示,部分核心系列如 Scuba、Softstreme 等面臨消費者審美疲勞,而運動類產品持續增長,因此需調整休閒品類創新節奏。

60%運動類與40%休閒類的比例一直是lululemon產品層面的歷史基準。lululemon表示,下半年產品主要聚焦三個重點領域:維持運動品類的增長勢頭,設計休閒社交類新品,以及為經典款注入新元素。

lululemon下半年將推出 Loungeful 和 Big Cozy 等新品,將新品比例從當前的23%提升至2026年春季的35%,重點覆蓋休閒社交類的創新需求,如 Daydrift、BeCalm 等新品已獲積極反饋,加上 Big Cozy 等后續款式,預計 2026 年春季能有效改善品類結構。同時加強設計團隊。

但當一家公司開始談論「轉型」和「提升新品比例」時,往往意味着它的創新引擎可能早已瀕臨熄火。

lululemon創始人Chip Wilson,顯然不想坐視熄火發生,他用公開信,急迫震醒那個沉浸在數字增長中的巨人。

在Chip Wilson的勾畫中,lululemon未來道路已經清晰,重回榮光的答案藏在關於「靈魂」的博弈之中——讓創新迴歸,讓「創業者精神」重新進入董事會,並重新找回「繆斯」——那個激發品牌靈魂的女性。前提還有,lululemon必須擁有一個「多元且有遠見的董事會」,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GAP。

lululemon 的博弈故事並非個案——從耐克到安踏,運動服飾行業都曾面臨短期增長壓力與長期品牌壁壘的共性挑戰。這是無數明星運動公司走過的「創新與短期業績平衡」經典困境。

當規模成為目標,增長成為信仰,品牌的初心和靈魂是否註定要被犧牲?

在筆者看來,哪條道路都沒有「誰對誰錯」,而應是 「哪種前提更符合當前行業環境與公司階段」。

這場博弈的答案也不在於財務報表,而在於那個最簡單的問題:當女孩們下一次想買一條瑜伽褲時,她還會第一時間想到lululemon嗎?如果答案猶豫了,那麼所有的增長,都只是為一場更盛大的落幕支付的費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