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1 04:01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曲忠芳 北京報道
在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后,酒店服務機器人公司雲跡科技於10月8日正式啟動港股招股,計劃將於10月16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預計募資淨額約6.6億港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公開數據后注意到,截至目前,除雲跡科技和已於7月9日上市的極智嘉(02590.HK)外,還有仙工智能、斯坦德機器人、優艾智合、望圓科技等十余家移動智能機器人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
需要説明的是,廣義的機器人範疇根據不同維度有多種分類方法,「移動」是機器人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標誌之一,儘管具備移動能力的機器人早在20世紀中期出現,但最近二十年時間里,得益於AI技術的進步,移動智能機器人得以快速發展。當前業內所謂「移動智能機器人」主要涵蓋面向工業、商業服務領域,能夠自主移動並執行任務的機器人,區別於傳統的工業機器人,今年風頭更盛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也不包含在內。
十余家企業扎堆赴港IPO
在今年的國慶中秋假期之前,優艾智合、望圓科技、珞石機器人先后在港交所公開了IPO招股書。在此之前,快倉科技被媒體披露其已祕密遞表,截至發稿時暫未有公示。更早在今年五六月份,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卧安機器人、斯坦德機器人、翼菲科技、凱樂士科技陸續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請。
其中,成立於2017年、以港股「移動操作機器人第一股」為目標的優艾智合,在招股書中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稱,該公司在工業移動操作機器人中排名全球第一,市場份額為6.1%。與此同時,該公司在國內移動操作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的佔有率為7.1%,行業排名第一。
招股書顯示,優艾智合在2022年至2024年的營收分別是0.78億元、1.08億元、2.55億元,淨虧損分別為2.35億元、2.60億元、2.00億元。2025年上半年的營收為1.27億元,同比增長27%;淨虧損約1.40億元,同比擴大36%。優艾智合公司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主要應用於半導體、能源及化工產業,如全球頭部半導體晶圓代工廠、中國頭部電網集團和能源集團等。
不同於優艾智合,創立於2014年的雲跡科技的「主戰場」則是全球超3.4萬家酒店,也在向樓宇、醫療等場景拓展。其招股書同樣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稱,以2024年的國內收入計,雲跡科技在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的酒店場景中排名第一,超過第二至第五名的份額總和;從2024年國內整體市場佔有率來看,雲跡科技以6.3%佔據第一位。
已於7月9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的極智嘉,其主營業務是倉儲與物流自主移動機器人及智能倉儲解決方案。2025年中報顯示,該公司營收實現10.25億元,同比增長31%;淨虧損為1209.20萬元,同比虧損收窄91%。
除此之外,其他衝刺港股IPO的移動機器人企業大都成立於21世紀10年代,重點發力場景集中在工業製造、物流倉儲等。值得一提的是,珞石機器人超過八成的營收仍來自固定式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但自2025年以來主動橫向切入到移動機器人賽道,推出了輪式人形/雙臂機器人Heios。創立於2005年的望圓科技專注於泳池清潔機器人,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收入3.79億元,同比增加41.6%。
記者瞭解到,多家移動機器人企業選擇港股衝刺IPO,得益於政策推動。仙工智能、斯坦德機器人、雲跡科技、優艾智合等均是依據「18C章」遞表港交所。所謂「18C章」是指港交所於2023年3月底生效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允許特專科技企業公司上市,為未盈利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今年5月初,港交所與香港證監會聯合推出了名為「科企專線」的專屬上市支持機制,旨在為特專科技公司提供更高效、更具透明度的上市流程,幫助其更快速地進入資本市場。
除了政策層面門檻降低之外,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指出:「市場對具身智能有熱情,資本市場自然會有對應的股票供給,這是市場規律。」在他看來,這一波移動機器人的IPO浪潮,與宇樹科技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明星企業籌備IPO也有一定的關係,「資本市場的熱情使大量具身智能相關的企業得以通過IPO融資」。
移動機器人的增長空間
記者梳理數據發現,大多數已公開IPO招股書的移動機器人企業目前處於虧損狀態,如斯坦德機器人招股書披露,該公司在2022年、2023年、2024年錄得淨虧損分別是0.68億元、1.00億元和0.45億元。即使是已成功上市的極智嘉,在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也分別錄得淨虧損2.84億元、2.10億元和1209.20萬元。
盤和林指出,在當下這一時間段,無論是人形機器人,還是移動機器人,實際都還處於行業的早期,應用場景的泛化性仍不具備,無論是投資方還是企業自身,都在押注未來,因此出現虧損是正常現象,甚至未來隨着市場的優勝劣汰,市場格局還會進一步演化。不過相比於相關技術尚未成熟、雙腳等肢體控制還有待突破的人形機器人,移動智能機器人更容易落地。
「誠然,以通用人工智能(AGI)為目標的人形機器人是皇冠明珠,但絕大多數的機器人團隊,並不具備把遠未成熟的通用機器人塞進工業產業的能力,這件事現在的挑戰非常大。所以我們能夠看到,許多機器人企業押注佈局在更接地氣、更務實的工業場景中,目的是先過PMF(產品市場匹配度)這關,看到現金流。」謙詢智庫創始合夥人龔斌指出,今年,無論是人形機器人,還是更廣範疇的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吸引了產業界、資本界以及社會大眾的高度關注。企業必須趁着這一時間窗口搶抓上市,儘量融到足夠的資金來打「持久戰」。
龔斌認為,在一個以十年為單位的長周期機器人產業發展框架下,機器人企業要準備持久戰,在大規模放量的階段還有自己的位置,應當對具身智能有兩個「五年耐心」來預估機器人未來發展節奏。
綜合移動機器人企業的商業化場景來看,倉儲物流、生產線移動操作、室內配送服務已成為出貨的「主力」。其中,在智慧物流領域,中信建設證券研報預測,2025年全球智慧物流市場規模預計超5000億元,其中增速最快的移動自動化設備的市場規模將接近1500億元,最具發展前景。移動機器人領域參與者眾多,其研究團隊表示更看好「硬件+軟件+場景」三方面綜合實力較強的公司,在具身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創新性產品有望產生革命性需求,產品創新能力強的企業未來有望拿到較多份額。AI發展帶動智能化提升,與此同時經濟性不斷體現,移動機器人的市場滲透率有望繼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