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1 02:46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郝亞娟 夏欣 上海 北京報道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作為新型融資方式,正成為金融體系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抓手之一。
日前,財政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知識產權資產評估若干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融資擔保公司運用資產評估結果時,應當關注貸款額或擔保額與評估價值的關聯關係,合理確定質押率、合理確定貸款或擔保期限,控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瞭解到,當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仍面臨多重障礙,例如評估標準不統一、市場流轉不暢、變現周期較長、貸后風險管控難等問題依然突出。業內專家指出,應加快建立完善的評估體系與風險共擔機制,通過政府引導、金融創新和信息共享,提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可持續性與安全性。
完善風險共擔機制
在政策支持下,銀行不斷探索知識產權金融產品創新。近日,北京銀行(601169.SH)天津分行主動對接政策、聯動政企,在天津市東麗區知識產權局和國家知識產權局天津代辦處的支持下,成功落地天津首個批量化知識產權質押無紙化業務,為多家科創企業提供數千萬元授信。
江蘇銀行(600919.SH)上海分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該行知識產權專項貸款產品——蘇知貸,是以借款企業自主擁有的知識產權作為質押物,向借款企業發放的,用於其生產經營、市場拓展、技術升級等經營用途的貸款業務。貸款額度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知識產權質押類型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該行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貫穿企業全生命周期」為理念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優化「科創專項產品+知識產權質押」組合授信方案,如「人才科創貸+知識產權質押」,同時結合各區貼息政策,無紙化專利質押辦理全流程運用,在全行普及並落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質押類型佔比以「專利」為主。
中國銀行(601988.SH)與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開展「知惠行」專項活動,旨在通過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2025年8月至2026年7月,中國銀行提供100億元專項額度支持,其中50億元專項用於支持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地區,包括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四川、深圳和寧波。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作為一種創新融資方式,對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中小企業可以憑藉自身擁有的知識產權獲得資金支持,從而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技術研發中。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能夠轉化為實際的融資資金時,企業會更加重視知識產權的創造和保護,激勵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曾聖鈞指出。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新興業務仍面臨風險挑戰。各銀行業務標準不統一、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難度大、變現處置周期長等問題,均可能影響質押融資的風險可控性。
「我行會根據客户經營情況、還款能力和知識產權類型等因素,將質押率控制在15%—50%之間。」某銀行業務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全國知識產權業務中心總監黃政燏律師告訴記者,在評估方面,知識產權價值受技術、市場、法律等多種因素影響,缺乏統一的評估標準;在變現方面,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不夠活躍,處置周期長(如專利拍賣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銀行難以快速回收資金;在信息透明度方面,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健全,銀行難以判斷其還款能力和知識產權的真實價值。
曾聖鈞建議,銀行在操作中管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可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專業的知識產權評估團隊,或者藉助第三方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對知識產權進行客觀評估,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綜合考慮技術前景、法律保護、市場需求等因素,合理確定知識產權的價值和質押率;二是在貸前要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知識產權的法律狀態等進行全面調查,評估企業的還款能力和知識產權的風險狀況,在貸后要加強對企業的跟蹤管理,及時瞭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和知識產權的價值變化情況,如發現風險隱患,要及時採取措施進行防範和化解;三是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質押物處置機制,加強與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合作,拓寬知識產權的變現渠道。
他同時建議,保險機構可提供貸款保證保險,與銀行按比例分擔風險;政府可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為銀行提供擔保;央行則可通過再貸款政策提供低成本資金,鼓勵更多金融機構參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從而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升金融供給積極性。
從流程規範到生態共建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涉及登記、評估、處置、補償等多個環節,需要銀行、保險、評估機構等多方協作。
9月,商務部會同中央網信辦、財政部等八部門印發《關於促進服務出口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快知識產權價值評估與交易流轉體系建設,完善知識產權交易和質押登記信息平臺,鼓勵銀行與第三方評估機構合作,提升價值評估能力,優化質押融資服務體系。上述文件還支持銀行開展內部評估試點,推廣專利質押登記無紙化全流程辦理,並允許根據業務特徵靈活設計貸款結構,滿足不同專利研發與轉化需求。
《通知》亦強調,資產評估機構在開展相關業務時,應當關注知識產權資產的價值動態性、無形性、資產變現能力差別大等特點,充分發揮知識產權資產評估的專業作用,為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融資擔保公司控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提供決策參考。
受訪人士指出,應進一步從評估機制、企業篩選、產品設計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完善配套體系,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高質量發展。
黃政燏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完善評估模型,銀行與專業評估機構合作,開發適合知識產權的評估模型(如結合技術先進性、市場需求、有效期等因素),提高評估準確性;二是建立企業「白名單」,通過政府部門(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知識產權白名單」,精準對接優質企業(如具有核心技術、信用良好的企業),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三是創新專門產品,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專門產品(如「專利貸」「商標貸」),針對中小企業輕資產、高成長的特點設計貸款期限、利率、質押率;四是利用全國質押信息平臺,通過全國知識產權質押信息平臺獲取企業的知識產權信息、信用信息,提高審批效率。
曾聖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首先,監管部門應持續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市場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規範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的行為,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評估標準和流程;其次,銀行應加強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創新,開發更多適合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和服務模式,如根據知識產權的類型、價值、期限等因素,設計個性化的貸款產品;最后,企業應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管理和保護,提高知識產權的質量和價值,加強對知識產權的研發、申請、維護和運營,提高知識產權的市場競爭力。
上海經邑產業數智研究院副院長沈佳慶分析,傳統監管更多聚焦於質押流程的規範,未來需要轉向生態搭建,通過數據共享與機制聯動,打通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的「最后一公里」。比如由監管部門牽頭建立知識產權金融公共服務平臺,整合專利、商標、版權的權屬信息、法律狀態,以及企業研發投入、財務表現、市場份額等多維度數據,引入人工智能算法構建動態價值評估模型。
「對於企業而言,作為知識產權的源頭,過去一度存在盲目追求專利數量的現象,反而削弱了融資效率。」沈佳慶表示,「未來企業應更加註重提升知識產權的融資價值,結合行業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提前佈局高價值專利,不僅有助於獲得更高的質押率,也能在變現環節吸引更多產業資本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