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21:02
來源:遠川研究所
近期,各出行平臺紛紛下調最高抽成上限:由29%降至27%,引起廣泛熱議。
事實上,早在2024年滴滴的平均抽成已降至14%。這與滴滴探索出的保障體系緊密相關,此次滴滴除主動調低上限以外,還提出了降低高佣金訂單比例和建立糾錯機制「返傭寶」,多扣即返。
困擾網約車司機的抽成問題不止發生在中國。Uber的平均抽成在30%左右,是滴滴的兩倍多,司機還需自行承擔較高的税費等成本。今年7月,南非的Uber司機就曾對平臺抽取過高的佣金表達不滿;去年情人節,美國司機也向Uber表達過降擁訴求,提出「不改,就分手」的slogan。
平臺佣金成為全球網約車領域的高敏感話題,核心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平臺運作機制看似簡單,只需將司乘配對即可,但實則複雜且不易被理解,區域內的司機狀態,乘客所處位置,區域內整體供需情況等等因素,都會對配對造成直接影響。
其次是,佣金直接關係着乘客支出以及司機收入,平臺作為居間的分配者,天然會被歸類於「黑心商家」。
但實際上,全球無論是哪家出行平臺,做的都是一門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虧損的微利生意。
不易感知的服務
中介服務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除網約車以外,二手車、房均是中介深度參與的領域且規模龐大。
2024年,國內成交二手車1961.42萬輛,交易額接近1.3萬億,二手房成交額為7.2萬億,總套數接近600萬。深耕二手房交易的鏈家,去年促成交易總額3.3萬億,收取佣金回報935億元。
雖然在服務形式上有所區別,但不論是滴滴、美團,還是鏈家所收取的佣金,本質上都是服務費,即平臺為完成交易撮合、提供技術支持和安全保障所收取的費用。
但同樣是爲了完成「交易撮合」「技術支持」和「安全保障」,付出的成本,各行各業又有較大差異。
比如,網約車是供需波動極大的行業,需要通過價格和補貼這兩大槓桿來靈活調節,才能促進交易。對應的,就是每筆訂單的佣金有高有低,以滴滴為例,既有低於10%的,也有接近29%的,還有不少是負數。
而網約車的派單計算,就像一個永不停歇、超級複雜的「在線棋局」,棋子是不斷移動的車輛和乘客,而遊戲規則是要在秒級時間內,同時讓乘客最快上車、司機收入更合理、道路整體更通暢,技術挑戰可想而知。因為這些挑戰,需要龐大的技術團隊和計算資源。
全國工商聯9月27日發佈的「2025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榜單」中,滴滴位於23位,從側面說了滴滴的技術實力和成本投入。
至於安全保障,也要比其他行業複雜得多,畢竟是司乘要在封閉的車廂里共處,且出行環境也很複雜,安全工作時刻不能放松,滴滴每年都要在安全上投入數十億。
所以這些投入,都需要通過訂單佣金「先集中,再分配」,形成了一套「水庫」系統,能夠根據供需關係靈活進行蓄水、放水,保障生態的可持續性。
直白點説,滴滴已從傳統中介「信息撮合方」的角色,演變成了生態系統的建設者。遺憾的是,以上生態建設的過程,隱藏在一行行的代碼當中,很難像修建高速公路、水庫大壩一樣,讓司乘產生明確感知,並導致平臺的抽成上限被誤解為平均抽成,進而又將抽成誤解為利潤,遠遠背離了其微利的真相。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調研,讓以上誤解有了具象化的感知。調研顯示,71.8%的司機高估了自身抽成比例,其中超三分之一的司機認為月均抽成高於25%,實際比例僅為1/768。
對於佣金普遍被高估的現象,清華大學也給出了一系列嚴謹的解釋,並專門提到了:司機受不實信息的影響。
將司乘配對從來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平臺提供不易感知的服務背后,既需要不斷的研發投入,還需要補貼留人,才能舉重若輕地實現乘客需求與司機供給間的平衡。
極難平衡的匹配藝術
出行平臺的核心角色是服務者,其既需要滿足乘客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終點的需求,又要給司機提供相對穩定的單量來保障其收入。
要想不厚此薄彼,平臺必須同時吸引到足夠多的司機和乘客,屬於典型的雙邊市場。
更直白點説就是,平臺吸引到的司機和乘客越多,其提供服務的質量就會越高,市場競爭力就會越強。
也正因如此,為儘快滾起規模的雪球,所有平臺都選擇在初期進行雙邊補貼。2014年,雙雄滴滴、快的發起第一波衝擊,在5個月內燒掉了20個億。后來者Uber的攻勢更兇猛,他通過融資準備了10億美元,只為拿下中國市場。
滴滴是以上兩場戰爭的最終勝利者,目前日均訂單規模超3700萬單。
但規模壯大並不意味着能躺平收租,反而需要更加如履薄冰。因為供需的天平稍有不慎,便是巨量的不滿。
在大城市,早出晚歸的打工人,使出行需求天然具有明顯的「潮汐效應」,即早、晚高峰的上下班通勤時段,訂單量會暴漲,然后中間時段陷入低谷。
另一方面,出行需求具有較強的即時性,某一地激增的需求,不可能通過遠距離調度司機來消化。
換句話説,即使上海早高峰大爆單,滴滴也無法調配閒置的蘇州司機閃現到上海接單。所以就需要平臺在每一個小格子里反覆計算和平衡供需。
而在中小城市,日常通勤需求孱弱,與節假日和文旅等突發需求構成更極端的供需差異,又對平臺的運營提出層出不窮的挑戰。
某種程度上,佣金比率可視為衡量司乘匹配難度的指標。此前主管部門要求行業佣金上限不得高於30%,前段時間各大平臺宣佈將抽成上限降至27%,就是尊重市場機制、包容審慎的結果。
前面提到,爲了完成司乘交易的撮合,平臺會通過價格信號和司乘補貼這兩大槓桿,來協調整體供需。
首先就是司乘價格分開。司乘雙方的價格,可以各自對整體性的供需做出反應。而面對具體區域、時刻在改變的供需,則需要補貼來靈活刺激。
比如在高峰期,滴滴會給司機發放獎勵,推動更多司機出車提供服務,而平峰期,通過投入乘客優惠券,鼓勵乘客多打車,保障訂單穩定。
以上靈活調節計費與獎勵規則實現了「平峰填谷」的效果,甚至在極端情況下,滴滴只能賠本賺吆喝,即出現負抽成的情況。
一般有兩種情況會出現低抽成甚至負抽成:一是乘客使用優惠券后,支付金額減少,但司機到手車費是按照司機端計價規則來計算的,金額不會有變化;二是在車費之外,平臺又給司機發放額外獎勵。
至於平臺為什麼有時要賠本賺吆喝,一是保障乘客體驗,二是穩定司機收入,這樣才能讓他們長期信賴平臺,喜歡打車服務,從而讓整個生態長期良性循環。
例如暴雨天氣,會降低司機出車意願,但原本「地鐵+公交」的打工人,又會持續湧入滴滴。此時,滴滴為鼓勵司機接單,只能通過大幅增加司機獎勵,結果可能就是司機收入超過乘客實付,出現負抽成。
以上做法的底層邏輯是,任何平臺都無法強制司機出車和乘客下單,只有以價格和補貼為信號燈,引導司乘雙方更高效地調整自己的行為。
滴滴的優勢在於,其規模更大、對即刻的供需變化更敏感,所以能借助價格和補貼信號,更高效、穩定地完成交易撮合,保障司乘體驗。而其他平臺的體驗則是時好時壞、極端不穩定。
但殘酷的是,即使經歷艱辛,不斷平衡市場供需后才取得的佣金回報,也無法成為平臺的最終利潤,其必須基於長期發展不斷進行再分配。
佣金不等於利潤
2024年的滴滴年報里有兩個關鍵數據:滴滴中國出行2024年全年日均訂單約3386萬單;但中國出行經調EBITA除以GTV的利潤率僅3.05%。
也就是説規模增長,並沒有改變出行服務是門苦生意的本質,並且如果放眼全球,滴滴尤為苦,Uber、grab出行業務大約8%的利潤率,是滴滴的兩倍多。
橫向對比也很扎心,遊戲作為互聯網同行,利潤率常常在30%以上,而線下搖奶茶的蜜雪冰城,淨利率也穩穩地站在15%之上。
在利潤上,互聯網變製造業的首要原因是,在彼此需要的程度上,平臺反而是弱勢方。
對於平臺而言,需借雙邊規模保持高效,但乘客終極目的是從A點到達B點,過程追求性價比;司機的核心訴求則是,在同樣的時間段內接到更多的訂單,以提高收入。
結果就是,平臺始終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兩者的獲取和留存。
2024年,滴滴營業成本為1689.9億元,核心是用於支付司機收入以及部分保險開支。
好消息是,「新能源汽車-網約車平臺-司機」構成的生態循環,正在持續改善司機留存問題。
原因在於,新能源車明顯降低司機成本。2024年,司機車輛TCO成本(購買/租賃,能源補給,保險及維修)佔總收入為55%,而據沙利文測算電動車每月TCO成本較燃油車低2265元。
2024年,滴滴平均抽成率為14%基本就是以上分配過程的結果,而之所以與最終利潤率仍有巨大差距,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滴滴在網約車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持續投入,其余則與滴滴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緊密相關。
安全生產早已被滴滴列為集團運作的最高級,每年相關投入都高達數十億,全面覆蓋了行程前、中、后的所有環節,目的是竭力保證每一筆行程都能平穩、安全到達。
不計成本的投入,持續壯大着滴滴的武器庫。目前,滴滴通過安全AI模型平臺,和長期積累的安全產品、策略,能對多種風險場景和行為,進行分級提醒和干預;自建的智能能力模型,還會提示司機駕駛過程中的安全隱患,如環境風險、疲勞駕駛等。
成果就是,滴滴的交通事故率顯著低於傳統出租車和其他聚合平臺網約車。
在以上硬科技投入之外,與社會責任相關的軟實力也在齊頭並進,滴滴已專門設立了「關愛公益救助」、「滴滴助學計劃」等公益專項。
前者主要針對重大變故,例如當網約車司機不幸遇上重大疾病或事故時便會提供救助,以增強整體的抗風險能力。
后者則與子女教育緊密相關,分設了「高考獎學金」「勵志班」「普惠禮」等項目,緊密參與到司機人生中重大的歡喜時刻。截至2024年12月,滴滴「橙果計劃」已惠及5萬個網約車司機家庭。
換句話説就是,滴滴將佣金變成了一個「水庫」,並通過再分配,促進和保障了整個系統的良性運轉。
透過滴滴微薄的利潤率,不難發現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平臺不僅不是暴利方,而是一個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虧損的服務者。它的核心任務,也從來不是單純追逐利潤,而是維持整個網約車生態的平衡。
最近幾年,網約車平臺註冊司機在不斷增長,目前官方披露的持證網約車司機數量是728萬,這即意味着平臺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也代表着平臺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勝任平衡者的角色。在這一過程中,司機也需要對收入保持合理預期,理解這是一份需要長期累積和生態改善才能穩中向好的靈活就業。
好在出行線上化的趨勢還在繼續,網約車滲透率仍在不斷攀升。期間,滴滴憑藉更好的分配機制和生態系統,承接了過程中大部分的訂單增量,已經連續十個季度實現了訂單雙位數增長。
中金研報提到,預計2026年我國網約車客運量的複合年增長率約為8%,滴滴作為行業龍頭,也將憑藉雙邊規模效應拿下更多訂單。
不斷變化的環境,從根本上註定了這始終是一個艱辛的平衡任務,需要司機與平臺之間保持互相理解與信任。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更復雜的環境里找到既公平、又可持續的解法,讓這門「苦生意」始終保持良性循環。
其實,滴滴的日常很像是司機羣體的一個合集,雖然每天產生大量的流水賺錢看似很輕松,但每筆流水背后都有對應的剛性成本,還要精打細算每筆開支,最后盈余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錢。所幸的是,雖然每天過得緊巴巴,但只要扛起身上的責任,堅持下去,未來仍有盼頭。
編輯:李墨天
製圖:嚴張攀
責任編輯:黃茜琳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