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First Brands轟然破產,暴露金融熱門領域潛藏裂痕

2025-10-10 23:12

  事后看來,危機的蛛絲馬跡早已不斷累積:創始人在 Zoom 會議中始終關閉攝像頭;投資者要求提供貸款支撐發票時,其兄弟態度強硬地拒絕配合;公司頻繁拖欠供應商貨款;還有關於鉅額賬外融資安排的傳聞。

  這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上月末突然轟然破產,而在此之前,除 「First Brands公司」內部人員外,幾乎無人能全面察覺這些警示信號。這一事件成為鮮明例證,揭示出資金湧入不透明的私募融資領域后,風險正不斷加劇。該公司的運營模式、資金來源,甚至管理層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都曾是謎團。

  當危機全面爆發時,這家公司旗下龐大的汽車零部件工廠及分銷中心網絡,已對華爾街多家巨頭企業揹負超過 100 億美元債務,涉及傑富瑞(Jefferies)、瑞銀(UBS)、千禧管理公司(Millennium)等。

  儘管 「First Brands公司」 申請破產已過去 11 天,但其造成的損失規模及問題根源仍不明確。周三晚間,該公司的一家金融合作夥伴緊急向法院提交申請,要求對與該公司相關的 23 億美元資金展開獨立調查,稱這筆資金 「已不翼而飛」,此事令事件嚴重性進一步升級。彭博社周四報道,聯邦檢察官目前已介入調查該公司破產相關情況,但調查尚處於初期階段。

  與此同時,其影響正波及金融業乃至更廣泛領域。

  申請調查的公司名為雷斯頓(Raistone),此前曾為 「First Brands公司」 的短期借款提供便利。該公司 80% 的營收來自 「First Brands公司」,目前已裁員約半數,且已加入代表無擔保債權人的官方委員會,參與法庭相關程序。瑞銀旗下的奧康納對衝基金部門(O’Connor)面臨鉅額虧損,康託・菲茨傑拉德公司(Cantor Fitzgerald)目前正試圖重新協商收購該部門的條款。

  傑富瑞則面臨投資者的贖回請求 —— 這些投資者在該銀行旗下對衝基金部門 「博尼塔角資本」(Point Bonita Capital)有資金投入。該基金某一投資組合中,四分之一的資金(約 7.15 億美元)與 「First Brands公司」 相關。此事對傑富瑞的聲譽構成特殊威脅,因為過去十年間,該銀行還曾協助 「First Brands公司」 出售大量長期貸款。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這些公司並非毫無過錯。雷斯頓這類平臺因向高風險企業輕易提供短期資金而受到審查,資產管理公司也因通過這些平臺投放資金時監管不足而遭批評。

  「對這類資產的需求過於旺盛,導致人們在投資前忽視了盡職調查,」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NYU Stern)教授、破產律師約瑟夫・薩拉切克表示,「但對於私營企業,盡職調查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本文信息基於對十多位投資者、供應商及前員工的採訪。由於諸多細節涉及機密,這些受訪者均要求匿名。「First Brands公司」 與雷斯頓未迴應置評請求;傑富瑞、瑞銀、千禧管理公司及康託・菲茨傑拉德均拒絕置評。

  在首次破產聽證會上,聲稱代表公司部分董事、高管及所有者的律師埃里卡・韋斯格伯提出,公司破產主要由 「宏觀經濟因素及其他管理層無法控制的不利因素」 導致。她否認了針對公司及管理層的指控,並表示將在適當時機就這些指控作出迴應。

「黑箱」 困境

  隨着更多細節浮出水面,投資者開始反思自身在這張不透明金融交易網絡中扮演的角色 —— 一旦公司負債超出披露範圍的事實曝光,整個網絡便瞬間崩塌。債權人將 「First Brands公司」 稱為 「黑箱」,這一案例揭示出私營企業領域的重要性正日益上升:隨着投資者將資金從公開市場轉向私募交易,這些私營企業逐漸發展壯大,但它們向監管機構、信用評級機構甚至自身投資者披露的信息卻極為有限。此次倉促的破產事件,是這一快速擴張的金融領域 「表象之下或已出現裂痕」 的最新信號。

  這些風險已不再侷限於華爾街。「First Brands公司」 通過 Yieldstreet 公司獲得了數億美元短期資金。Yieldstreet 的業務模式是將特殊的另類資產打包成產品,出售給個人投資者。即便好奇的客户深入研究 Yieldstreet 的文件,也只能得知自己的資金將投向一家綽號為 「芒果」(Mango)的 「全球企業集團」。Yieldstreet 表示,已於去年停止向 「First Brands公司」 提供資金,並聲稱其客户未遭受損失。

  「交易對手方保密是我們產品的標準做法,其他公司的許多類似結構產品也採用這一原則,商業借款人通常將其作為融資條件之一,」 該公司在電子郵件中表示。

行蹤成謎的創始人

  這場風波的核心人物,是 「First Brands公司」 行蹤成謎的所有者兼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詹姆斯(Patrick James)。近幾周,債權人一直在竭力瞭解他的情況。為數不多提及詹姆斯的公開記錄顯示,他在吉隆坡長大,后赴美就讀於俄亥俄州的伍斯特學院(College of Wooster)。據校報報道,他當年接管校園酒吧 「Ichabod’s」 時透露,此前在馬來西亞,他曾經營 「自己的迪斯科服務業務,為大型企業的年度派對提供燈光、音樂和 DJ 服務」。

  帕特里克・詹姆斯的律師未迴應置評請求;記者嘗試通過與他相關的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聯繫他,均未成功。

  詹姆斯在俄亥俄州代頓市一家併購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后,開始通過不斷擴張的控股公司及子公司網絡,收購汽車行業的本地製造企業。

隱匿的所有者

  2011 年,堡壘投資集團(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的一個部門起訴了詹姆斯旗下部分公司,稱這些公司隱瞞了詹姆斯的實際控制權,且所有公司 「共用員工和管理層、沒有獨立的賬簿和記錄、在俄亥俄州索倫市共用同一地址,且資本嚴重不足」。

  詹姆斯及其企業否認了這些指控,但最終支付資金和解了此案,同時也和解了兩年前另一樁指控其欺詐的案件。

  這些訴訟並未阻止華爾街為詹姆斯日益膨脹的野心提供資金支持。當時名為 「皇冠集團」(Crowne Group)的該公司,於 2014 年首次進入銀團貸款市場,獲得 3.8 億美元貸款。2020 年,公司更名為 「First Brands公司」,並借款逾 10 億美元用於新一輪收購,最終使其長期債務規模達到約 60 億美元。

  然而,據幾位要求匿名(因未獲授權公開表態)的投資者透露,部分考慮提供貸款的投資者在發現過往訴訟記錄,或意識到無法獲取首席執行官相關信息后,決定放棄投資。

  公開記錄顯示,詹姆斯曾在克利夫蘭郊區購置房產並辦理抵押貸款,還成立了一家基金會,向當地教堂和學校捐贈資金,但他在互聯網上幾乎未留下任何與自身參與這些事務相關的痕跡。

  優尼庫斯研究公司(Unicus Research)創始人拉克希米・加納帕蒂(Lakshmi Ganapathi)表示,她曾為客户調查 「First Brands公司」 情況,結論是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已採取措施隱匿自身網絡痕跡和私人住所。

  「他似乎不遺余力地隱藏自己和資產,」 加納帕蒂説,「所有這些對投資者而言,都本應是巨大的警示信號。」

貿易融資隱患

  「First Brands公司」 運營的不透明性,因大量使用多種短期借款工具(統稱為 「貿易融資」)而進一步加劇。這些工具使其能夠獲得類似 「企業發薪日貸款」 的資金,通常與預期貨運量或庫存掛鉤。

  這些融資安排通常不會出現在公司資產負債表上,部分原因是其中一些交易通過詹姆斯控制的獨立融資實體進行,例如 「卡納比資本」(Carnaby Capital)和 「伊格爾鑄造控股公司」(Eagle Casting Holdings)等。

  貿易融資本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金融實踐,但在金融危機后,它在華爾街逐漸成為熱門領域 —— 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英國初創公司格林希爾資本(Greensill Capital)的崛起。該公司搭建了一條資金通道,連接華爾街大型銀行與處境艱難的工業企業。「First Brands公司」 正是通過雷斯頓進入這些市場的,而雷斯頓的創始人曾是格林希爾資本的首批員工之一。

  2021 年格林希爾資本破產時,這類融資安排的風險徹底暴露 —— 該公司被指控低估其協助發放的短期貸款風險,並隱瞞相關貸款的實質性質。

  但對許多投資者而言,「First Brands公司」 的吸引力難以抗拒。高盛分析師后來估算,該公司部分短期借款支付的利率高達 30% 左右。在某些情況下,雷斯頓及其投資者會以折扣價從 「First Brands公司」 的供應商手中收購未付款發票,同時獲得 「First Brands公司」 的承諾,確保在發票到期時全額付款,投資者則賺取其中的差價。

  傑富瑞旗下 leucadia 資產管理公司(Leucadia Asset Management)的子公司 「博尼塔角資本」 本周表示,已向這些貿易融資產品投入數億美元。瑞銀旗下包括奧康納在內的多隻基金,相關風險敞口超過 5 億美元。

未解之謎

  破產后,一個獨立董事會委員會已着手調查約 23 億美元的表外融資,並因 「異常情況」 及支撐公司主要資產抵押貸款工具與其他庫存抵押貸款的抵押品可能存在 「混同」 問題,正在覈查針對公司部分庫存的多重索賠。

  據瞭解相關討論的人士(因談話屬機密而要求匿名)透露,多年來,一些潛在投資者曾要求 「First Brands公司」 提供發票,以驗證其計劃收購的應收賬款真實性。帕特里克・詹姆斯的弟弟埃德(Ed)是許多此類交易的對接人,但他在與潛在合作伙伴的 Zoom 會議中極少露面,且當投資者要求提供更多信息時,他常表現出不屑與不耐煩。

  記者嘗試通過與埃德・詹姆斯相關的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聯繫他,均未成功。

  前貿易融資銀行家查德・希爾德布蘭特(Chad Hildebrant)表示,當他評估相關交易時,「First Brands公司」 承諾的高回報及交易規模之大,本身就足以敲響警鍾。

  「從這類票據的流通量和涉及金額來看,這種模式似乎難以持續,」 希爾德布蘭特説,「當利率達到某個水平時,我就會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失去信心。」

  根據一份投資者演示文稿,「First Brands公司」 通過激進擴張,最終發展成為一家在六大洲擁有 2.6 萬名員工的企業,2024 年營收約為 50 億美元。但其核心業務 —— 向 AutoZone、沃爾瑪等企業銷售汽車替換零部件 —— 在收購停止后,增長潛力並不突出。演示文稿顯示,2023 年至 2024 年,該公司營收僅增長 1.3%,而債務服務成本卻上升了 38%。

  據供應商、前員工及其他知情人士透露,在申請破產前至少兩年,該公司就已面臨向客户交貨困難、拖欠供應商貨款的問題,進而產生額外罰款。

  「‘First Brands公司’是典型案例:創始人野心勃勃,財務披露卻極其糟糕,無法向投資者提供足夠信息,」 專注於信貸領域的投資公司銀點資本(Silver Point)合夥人邁克爾・加託(Michael Gatto)表示。該公司曾調研 「First Brands公司」 的貸款項目,但最終未參與投資。「他們不斷進行收購,通過這種方式掩蓋問題,因為這會給人一種‘業務持續增長’的假象。」

  法庭文件顯示,今年年初已出現首個嚴重危機信號:詹姆斯旗下一家關聯公司未能向某融資公司支付 2 億美元月度款項。該融資公司此前收購了 「First Brands公司」 的部分設備,並將其回租給該公司。

  多位投資者表示,多數 「First Brands公司」 的債權人並未察覺這些問題,因為問題發生在關聯公司而非 「First Brands公司」 本身。但到了夏季,當傑富瑞試圖尋找願意協助為該公司 60 億美元銀團貸款進行再融資的貸方時,問題開始擴大。

再融資失敗

  據知情人士透露,儘管許多持有 「First Brands公司」 優先留置權貸款的投資者迅速同意參與再融資,但部分次級留置權貸款持有者卻迟迟不願配合,要求提供更多關於表外融資的信息,並抱怨該公司未聘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提供服務。

  投資管理公司紐文集團(Nuveen)高級貸款部門負責人斯科特・卡拉赫(Scott Caraher)表示,其公司提交了盡職調查問題以獲取更多信息,但始終未得到迴應,因此未參與此次再融資。

  傑富瑞於 8 月初暫停再融資流程,並承諾將由一家更大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關於 「First Brands公司」 財務狀況的 「全面」 報告。9 月初,「First Brands公司」 的律師在周末聯繫該公司債權人,稱 「他們急需資金」—— 代表債權人團體的律師斯科特・格林伯格(Scott Greenberg)在破產法庭上透露了這一情況。

  格林伯格表示,許多資金問題發生在詹姆斯控制的融資關聯公司,他的客户此前並未預料到這些問題。

  在申請破產前的幾周里,「First Brands公司」 試圖從現有債權人處獲取資金。這類事務通常由首席執行官牽頭,但據參與會議的人士透露,帕特里克・詹姆斯僅出席過一次會議,且此次終於打開了攝像頭。

  在該公司依據《破產法》第 11 章申請破產保護后,債權人 「進化信貸夥伴」(Evolution Credit Partners)的律師表示,其客户不斷被 「First Brands公司」 披露的信息震驚 —— 例如,他們發現與客户貸款相關的部分抵押品,同時也被抵押給了 「First Brands公司」 的其他貸方。

  「在一家複雜的數十億美元企業中,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我們和客户都對此感到困惑,」 律師文森特・因德利卡託(Vincent Indelicato)表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