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傳奇投資人彼得·林奇最新對話:一家公司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0倍,並不意味着它不能再漲80倍!

2025-10-10 21:12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六里投資報

106日,81歲的投資界傳奇彼得·林奇罕見現身,在一場播客對話中,他向新一代投資者重申了其穿越牛熊的永恆智慧。

特別是他還對當下的市場熱點,如人工智能浪潮,可能帶來的對就業崗位的影響等,給出了他自己獨特的思考視角。

隨着老一輩知名投資人陸續過世,彼得·林奇是在世的極少數被認為能與巴菲特並肩的投資大師,

特別是他出身於公募基金界,他的投資思考和方法很值得國內投資界借鑑。

彼得·林奇認為,投資的基石在於迴歸基本面,深度理解你所持有的公司;

而組合管理的藝術,則是澆灌鮮花,而非雜草」;

不要因為一朵花已經開得很美,就急着把它剪下來!

一家公司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0倍,並不意味着它不能再漲80倍。

在投資理念上,他始終堅持瞭解你所持有的是應對市場波動的基石。

他鼓勵個人投資者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勤奮研究和日常觀察來發現投資機會,

並形象地將其投資哲學總結為翻動更多的石頭,即研究越深入,發現被錯誤定價股票的概率就越大。

林奇重申他一貫的觀點,普通人完全有機會在投資上取得成功。

鋼鐵行業的從業者,比他更早知道行業景氣度的變化;醫院的醫生比分析師更瞭解哪種新醫療設備更好用。

人們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擁有巨大的信息優勢,不要被華爾街的所謂專家嚇到。

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你瞭解你所持有的資產基礎上,

如果你不瞭解公司業務,無法在一分鍾內向11歲孩子解釋清楚持股的理由,那就應該去買基金。

最后,對於美國前景,林奇持樂觀態度。

他認為現代經濟擁有眾多緩衝機制,如SEC監管、失業保險等,使得再次發生1929年級別大蕭條的可能性極低。

他堅信美國的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將繼續驅動經濟與就業增長,自動化等技術進步從長期看將是積極的推動力。

投資報精譯了彼得·林奇對話的精彩內容如下:

投資的基石

瞭解你所持有的東西


主持人:你曾經説過「在股市中賺錢的真正關鍵是不要被嚇跑」,為什麼説這是股票盈利的核心法則?

彼得·林奇:比這句話更重要的是我的另一個觀點:瞭解你所擁有的(Know what you own)。

這是所有投資中最重要的一條教訓。

如果你不瞭解自己持有的公司,那麼當股價從10美元跌到8美元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恐慌性賣出。

我曾接到過芭芭拉·史翠珊的電話,

當時我正和妻子及另外兩對夫婦度假,祕書説:「芭芭拉·史翠珊打了三次電話,她很想和你談談。」

我説:「當然可以,我有時間。」

於是我回了電話,她告訴我「我持有這麼多股票,每天凌晨五點就起來看行情。

根本睡不着。我該怎麼辦?」

我問她:「請告訴我你持有的五家公司,並説説它們是做什麼的。」

但她完全沒概念。

這麼有才華的人居然不知道自己持股公司的業務性質,要是股價暴跌50%,該怎麼辦?

如果你不瞭解你所持有的東西,你註定會失敗。

主持人:聽你這麼説確實令人驚歎,人們花在研究要買的冰箱上的時間,比研究要投資畢生積蓄的股票還要多。

彼得·林奇:人們會花數小時研究如何省下50美元機票錢,把每個細節都掐得死死的,

可轉頭卻把一萬美元砸進在公交車上聽來的荒唐股票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在我入行前,有人發明了「炒股」這個糟糕的詞匯。

有時它是名詞,有時又是動詞。

但這是個危險的動詞,「炒作」絕非正道。

你該買的是優質企業,有些公司值得長期持有,但必須清楚它們的業務本質。

在一分鍾內向11歲孩子

能解釋清楚持股的理由


主持人:因此,瞭解你投資的公司,當其他人感到恐懼時,你更有可能堅持持有它們。

彼得·林奇:在紐交所,股票的平均波動範圍——每年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平均差值可達100%。

如果某股開盤價20美元,盤中漲至28美元,下跌時又會跌至14美元,最終收於20美元。

這意味着一天內就存在100%的波動空間。

這就是股票的常態。

你買的大多數股票,很可能都會下跌,偶爾也有上漲的可能。

如果公司故事足夠吸引人,比如Watskco(全球最大空調經銷商)或克萊斯勒,你可能會買入。

但如果你不瞭解公司業務,比如當股價下跌時,常有人問我:

「這股已經從50美元跌到1美元,我還能虧多少?」

我會反問:

「如果有人在50美元時投入1萬美元,你在1美元時投入5萬美元,股價歸零時誰的損失更大?」

股票會歸零嗎?

我經歷過。

當然我不是在它歸零時買入的,但股票確實會下跌。

如果你不瞭解公司業務,無法在一分鍾內向11歲孩子解釋清楚持股的理由——

他們業務穩健,資產負債表漂亮沒問題,這就是我持有的理由。

如果你做不到,就應該去買基金。

我曾告訴過學生們一個建議:

選定10只股票,持續觀察一兩年,並闡述買入理由。

列出所有依據,然后觀察實際走勢,我們踐行這個方法。

我們的基金經理們不坐等分析師報告,而是親自調研企業,通過電話與公司溝通。

每位基金經理的首要職責是擔任分析師。

拋售盈利股而持有虧損股

就像剪掉鮮花卻給雜草澆水


主持人:這是你最著名的格言之一,因為被沃倫·巴菲特轉述而廣為人知。

你説過:「拋售盈利股而持有虧損股,就像剪掉鮮花卻給雜草澆水。」 這句話堪稱經典。

彼得·林奇:這確實是一段有趣的回憶。

我不知道電話是怎麼接到的,但確實有通電話打來,我女兒安妮説有個叫沃倫·巴菲特的人找我。

我接起了電話,

他説:「我是奧馬哈的沃倫·巴菲特,

我的年報兩周后就要發佈,我能引用你的那句話嗎?」

我問他,「想引用什麼?」

他説的就是這句「把盈利的股票拋掉,把虧損的股票攥在手里,就像給雜草澆水,把鮮花剪掉」的比喻。

我當然同意了。

他還開玩笑地邀約説,如果我去了奧馬哈而不去見他,我的名聲在內布拉斯加州就會毀了。

我們從那時起建立起聯繫,還一起打過橋牌。

巴菲特在投資上是最厲害的,你根本想不到他后來會買進蘋果——那是在iPod的故事發生8年后——結果賺了五倍。

一家公司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0倍,並不意味着它不能再漲80倍。

沃爾瑪就是絕佳的例子。

在它上市10年后,已經漲了10倍,當時很多人認為機會已經錯過了。

但那時的它,業務僅僅覆蓋了美國18%的地區。

隨后,它走向了19%、20%、23%……最終在之后又上漲了80倍。

不要因為一朵花已經開得很美,就急着把它剪下來。

主持人在投資領域是否存在這樣的情況:你曾經堅信某些投資理念,但現在卻不再認同?

還是説你至今仍基本堅持着70年代和80年代的投資理念?

彼得·林奇:亞馬遜、好市多、沃爾瑪的成功如出一轍。

先不管那些科技公司或甲骨文。

這些企業纔是普通投資者真正的福星,而富達基金在這些公司都重倉佈局。

我們僅憑公開信息就能做到研究大量企業,發現某些公司正在扭虧為盈。

比如當市場看衰黃金時,我們就買入了黃金股。

但是,現在和以前又有個大的不同之處,

15年前有8000家上市公司,如今只剩三、四千家。

所以,那些潛在的十倍股——我超愛這個説法——

有時你持有的優質股票,你預期股價能漲到30美元,它現在才3美元,

但是,這家公司會被私募股權基金看中,結果私募基金直接以6美元全盤收購了整個公司,這讓人很痛苦。

個人還未介入AI


主持人:我想問你關於現在股市的問題。特別是過去三年持續的人工智能熱潮——無疑是推動盈利增長、收入增長以及股市熱潮的最強勁動力。

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目前您個人資金在多大程度上參與了人工智能股票的投資?

彼得·林奇:我自己一個AI股票都沒有,

而且説實話,直到大約8個月前我還不會念英偉達這個名字,

但是有人非常懂科技。

我是最不懂科技的的人,我妻子是學機械的,我女兒是學機械的,而我對電腦一竅不通,所以我只用一本黃色便籤紙和一部電話。

主持人:你是否認為投資者對這些概念的追逐已經過頭了?

彼得·林奇:我完全不知道,我沒有任何頭緒。

我有很多喜歡的股票,但不在那個類別里。

主持人:那麼我們來談談你現在的投資組合。你目前喜歡哪些股票?

彼得·林奇:富達不再允許我這麼談了。事實上,他們不允許任何員工這麼做。

我記得我上電視時,説過可口可樂是一家多麼出色的公司。

但根據他們現在的情況,我認為10年后股價會和現在差不多。

股價已經反映了未來10年的增長。

冷門股策略仍然有效


主持人:你在書中談到不要追逐熱門股票的必要性。你説過你最喜歡的情況是,一家公司陷入困境,但仍然有挽救的可能,卻沒人願意碰它。

你用過的一個著名例子是廢棄物管理公司,這種選擇冷門股的策略對投資者仍然有效嗎?

彼得·林奇:根據我的觀點,如果有10個人研究它,9個會説這比預期的要好。

比如廢物管理公司,沒人想和垃圾打交道,但它卻是一門極好的生意。

我喜歡尋找那些基本面正在從糟糕轉變為沒那麼糟的公司。

當市場普遍認知到某類股票的價值時,會發現這些股票往往被錯誤地估值。

我們有很多優秀的競爭對手,他們做着和我們一樣的工作,有時卻忽略某些股票類別。

比如有的公司曾每股虧損6美元,后來情況好轉——行業尚未復甦,但他們採取了一些措施,每股虧損已縮減至2美元。

我認為那相當於每股4美元的盈利。

隨后,當他們最終據虧為盈,從虧損2美元轉為盈利2美元,股價已翻了四倍。

為何在惡劣環境下,當虧損從6美元縮減至2美元時,投資者視而不見?

機會往往隱藏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而不是聚光燈下。

季報不重要

用更長周期來觀察


主持人:在過去的一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表示將研究特朗普總統提出的一項建議,即放寬上市公司的季度報告要求,允許公司每半年報告一次收益,就像英國那樣。

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從投資者角度出發——這項政策意味着什麼?我們該為此歡欣鼓舞還是憂心忡忡?

彼得·林奇:我沒怎麼關注過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三個月的時間跨度是有點太短。

當用這個周期來衡量時,如果前一年業績可能特別強勁,你就會面對一個很高的基數。

因此,採用更長的周期來觀察公司真實狀況確實有其合理性,僅看三個月是不夠的。

主持人:我想問你關於疫情期間出現的迷因股現象。

雖然有某些魯莽的成分,但其副產品是促使2500萬至3000萬人開設了人生首個證券賬户,其中多數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

而上一代人對股票的接受速度非常緩慢。因此我認為其中存在積極意義。你是否認同這種觀點?

彼得·林奇:1982年的市場底部是777點,不是7000點。

1982年以來,我們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牛市,期間雖有10次或12次下跌,或許更多。

但現在人們已經不習慣這種波動。

我認識的每一代人成長時都被告誡:大崩盤即將到來。

二戰以來我們經歷了11次經濟衰退,卻從未遭遇過真正的重創。

回想大蕭條時期,我們根本談不上什麼安全保障,

30%的人失業,食物短缺,農業環境惡劣。那段歲月極其艱難,人們飽受煎熬。

我讀過相關報道,情況相當慘烈。

人們退休后年事漸高,只能搬去與子女同住,迫使整個家庭縮減開支。

當時我們甚至沒有失業救濟制度,我們沒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根本不存在。

如今太多事物都更完善了,而當時的聯儲對這些都漠不關心。

不會重演

大蕭條危機


主持人:你認為我們的經濟和市場已經發展到足以避免所謂大蕭條重演的程度了嗎?

彼得·林奇:我們經歷過11次考驗,11次衰退,但GDP跌幅從未超過5%6%

現在有很多緩衝機制,

63%的美國人擁有自己的房子,要知道,在1920年代並非如此,

如今人們持有個人退休賬户(IRA),如果投資於富達基金,就不會恐慌拋售;民眾對儲蓄也格外謹慎。

《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允許人們只需支付5%的首付就能買房,造就了大批有產者。

在美國,大多數財富都體現在房產上。

而這在1920年代是不現實的。

人們租着房子,房租不斷上漲。

而現在有很多緩衝機制,發揮了不可思議的積極作用。

我們經歷過無數考驗,多次面臨崩盤危機,遭遇過糟糕的總統、失職的國會、無能的經濟學家,卻始終挺了過來。

這套體系相當可靠。

普通人完全有機會

在投資上取得成功


主持人:最后一個問題。作為數十年來倡導自主投資理念的領軍人物,您對在座各位有什麼贈言?

彼得·林奇:我想説,你們是一個特別的羣體。

你們努力工作,勤勤懇懇,做事謹慎,行事穩重,買了股票並且致力於去了解自己所擁有的資產。

這在大多數人中是看不到的。

我們這代人成長時,要是供職於電話公司、公用事業公司或者燃氣公司之類的地方,都有養老金保障,根本不用操心。

現在你們有一個IRA(個人退休賬户),公司還會匹配資金。你必須決定如何規劃這筆錢。

普通人完全有機會在投資上取得成功。

鋼鐵行業的從業者,比我更早知道行業景氣度的變化;

醫院的醫生比分析師更瞭解哪種新醫療設備更好用。

你們在自己的領域擁有巨大的信息優勢。

不要被華爾街的所謂專家嚇到。

巴菲特有個很精彩的比喻:

華爾街是唯一一個人們坐着勞斯萊斯,去向坐地鐵的人尋求建議的地方。

我還想講講關於人們對AI可能帶來失業的恐懼。

這讓我想到一個典型例子,

1984年,AT&T被拆分時,它僱傭了100萬員工,

當時我們有1億個就業崗位,也就是每100個美國人中就有1人供職於AT&T,相當於當時美國總就業人口的1%

40年后的今天,經歷了手機、短信和移動互聯網的爆炸式增長,

如果把威瑞森(Verizon)、T-MobileAT&T的員工數加起來,

整個電信行業的員工數是40萬人,從100萬降至40萬。

但與此同時,美國的總就業人口從1億增長到了1.53億。

這是個偉大的國家,我們充滿創造力。

結論是:美國創造,中國複製,歐洲立法。

某些崗位是將會消失——

比如駕駛卡車、拖掛車從製造廠運貨到分銷中心的司機,

他們走的是高速公路而非穿過比肯山,當晚就能返回,這類工作理應實現自動化。

我認為20年內,我們將失去50萬個工作崗位。

但安全狀況會得到改善,成本也會降低,

自動化程度一直以來在急劇提高,過去50年自動化發展令人驚歎,新的就業機會不斷被創造出來,

所有的增長都來自新創企業,以及員工規模在100-200人以下的公司;

美國500強企業的員工總數反而低於50年前。

這個國家的偉大之處在於企業家精神,所有增長都源於創業者創立新事業。

這正是我們國家強大的根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