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環球財經】AI互投熱潮「引爆」美股 科技股泡沫爭議再起

2025-10-10 20:03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上海10月10日電(葛佳明) OpenAI、英偉達、AMD、甲骨文等科技公司正通過股權、債務及長期算力合約構築起龐大的「AI公用事業網絡」,成為驅動美股科技股持續上行的重要推手。

在OpenAI的推動下,資金、訂單與產能在芯片、雲、數據中心及能源企業之間循環流轉,共同塑造了龐大而複雜的AI投資需求。這場透支未來的萬億賭局,會引領下一代技術革命,還是會釀成新一輪資本泡沫正成為熱議的焦點。

AI互投熱潮驅動科技股走強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OpenAI的一連串動作震驚了科技圈。9月初,OpenAI已與甲骨文簽署了一份史無前例的雲計算合同,在未來五年內購買價值約3000億美元的算力服務。

9月22日,英偉達和OpenAI在官網發佈了戰略合作消息,雙方計劃部署至少10GW(吉瓦)的英偉達系統,用於OpenAI 的下一代AI基礎設施,以訓練和運行新模型,從而邁向超級智能的部署。英偉達還計劃逐步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

10月6日,OpenAI又宣佈與AMD達成合作,將在未來數年部署總計6GW(吉瓦)的AMD算力系統。根據協議,首批1GW設備將於2026年投入使用。AMD已向OpenAI發行最高1.6億股認股權證,行權條件與芯片部署進度及股價里程碑掛鉤。

無獨有偶,10月8日,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AI公司xAI獲得了200億美元的融資,其中包括英偉達投資的20億美元。

針對密集的合作交易,OpenAI CEO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在近期的訪談中迴應稱,OpenAI的核心使命是構建功能強大的AI系統,要達成這一目標,需在基礎設施建設、產品開發及基礎研究等領域投入大量的資源,而基礎設施則是最需要投入時間的領域。

「我們將持續在基礎設施領域進行鉅額投入,我相信當前正是推進投資計劃的成熟時機。」奧爾特曼直言,他對OpenAI 的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樂觀的預期,這也是他敢於持續進行鉅額投入的核心原因。

科技巨頭之間一連串「你投我、我買你」的操作推動了美股科技股持續攀升。截至9日收盤,英偉達漲幅逼近2%,創收盤歷史新高,近一個月漲幅達到8.59%;AMD股價持續拉昇,10月以來的6個交易日中漲幅達到45%。

千億資金閉環背后是否存在泡沫?

千億資金的閉環也引發業內極大爭議。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在近期發佈的報告中表示,科技巨頭之間長期且高昂的資本支出較為依賴OpenAI的命運,一旦市場對AI的需求放緩,資本支出將面臨巨大風險。

在摩根士丹利看來,AI生態系統正呈現出日益增強的「循環性」,多方合作雖然有助於加速數據中心的建設和鎖定產能,但也讓外界難以看清其真實的商業邏輯。例如,供應商的資金支持可能讓客户獲得了超出其自身現金流所能支撐的購買力,誇大了市場需求。

業內人士對新華財經解釋稱,資金閉環的風險鏈條的傳導路徑可以分別從上游風險、 市場定價風險以及外溢風險三方面考慮。一方面,金融市場已經進行了「提前計價」。微軟和甲骨文的股價,包含了未來從OpenAI身上賺取算力租金的預期;AMD和英偉達的股價,包含了雲廠商採購芯片的預期。 另一方面,從風險外溢角度看,作為AI數據中心選址所在地的電力公司,其股價在過去幾年里持續上漲。市場判斷電力公司爲了滿足供給,必須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從而拉動了整個工業、能源和原材料產業鏈的估值。

哈佛肯尼迪學院的資深研究員保羅 · 卡瓦奧(Paulo Carvao)也將這一輪AI投資於互聯網泡沫做了對比。卡瓦奧認為,當下全球AI產業的投資狂潮與20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泡沫」非常相似。卡瓦奧解釋稱,如今的AI行業雖然講的是算力、模型和訓練,但邏輯幾乎一樣:當年的「點擊率」現在變成了「算力規模」(GPU數量、訓練參數量),當年的「廣告投放」現在變成了「芯片採購」。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與互聯網泡沫時期股價上漲不同,當前基本面對科技板塊上漲的貢獻較大,科技行業每股盈利(EPS)增長遠超其他行業,漲幅並非全由估值支撐。其次,目前AI領域仍由少數巨頭主導,而大多數泡沫發生在大量競爭對手湧入、投資者和新企業蜂擁而入的階段。

高盛全球股票策略主管彼得・奧本海默近期表示,儘管科技股估值雖處高位,但並未達到歷史泡沫的極端水平。在奧本海默看來,本輪科技股上漲主要由基本面和盈利增長所驅動,而非純粹的投機狂熱。

高估值與盈利難的裂痕

多位分析師均對新華財經表示,科技巨頭間看似高效、熱鬧的投資合作,其實掩蓋了商業模型尚未跑通的核心問題。卡瓦奧也認為,儘管今天的AI公司擁有實打實的產品,但資本開支的增速,依然遠超其營收能力。

晨星公司分析師布萊恩 · 科萊洛(Brian Colello)也表示,若一年后AI泡沫破裂,英偉達與OpenAI的合作很可能成為早期信號之一。「一旦形勢惡化,這種循環交易關係可能就是癥結所在。」

分析師認為,目前決定科技巨頭資本支出前景的關鍵在於,OpenAI能否通過其AI服務成功變現。值得注意的是,目前OpenAI仍處虧損狀態,此前OpenAI向股東披露的財務信息顯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約43億美元,虧損135億美元。公司預計2025年全年營收有望達到130億美元,但現金消耗也將同步增至85億美元。OpenAI稱其直到2029年才能實現盈利。在此之前,整個系統都靠着市場的信心和源源不斷的融資來維持。

因此,爲了維護市場信心,OpenAI必須定期發佈令人驚歎的「新產品」或「新功能」。無論是GPT-5的發佈,還是文生視頻模型的突破,甚至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曙光,都成為維繫市場情緒的「強心針」。從OpenAI的盈利模式看,目前付費訂閲是OpenAI的核心支柱。此前人工智能調研機構FutureSearch的報告顯示,OpenAI約84%的收入來自ChatGPT付費用户,面向開發者的API接口收入佔比僅約15%。

有觀點認為,后續隨着AI企業資本開支增速下降,若宏觀寬松預期減弱,以及OpenAI的產品發佈速度放緩或AI投資鏈中某家公司資金面、盈利兑現承壓,市場的信心就會開始動搖,美股市場或將迎來調整。

編輯:談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