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東吳晨報1010】【個股】先導智能、特海國際、芯原股份

2025-10-10 07:53

歡迎收聽東吳晨報在線音頻:

注:音頻如有歧義以正式研究報告爲準。 

個股

先導智能(300450)

發行限制性股票激勵

看好設備龍頭強者恆強

投資要點

股權激勵包含部分外籍人士&側重固態電池研發人員:公司擬向激勵對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總量為954萬股,約佔公司股本總額的0.6%;授予的激勵對象1134人,包含董事、高管、核心技術人員及部分外籍員工,授予價格為每股32.77元。一方面通過股權激勵能夠有效綁定團隊利益,凝聚團隊核心人員;另一方面,此次激勵重點向新技術領域,如固態電池研發等相關崗位員工傾斜,通過差異化的激勵安排,吸引、保留並激勵該領域核心人才。

激勵考覈目標為營業收入&每年20%增長:考覈2025-2026年兩個年度的營業收入的完成情況,收入增長率目標值為20%或增長率不低於同行75分位值水平。(1)2025年:以2024年為基數,2025年公司營業收入至少滿足下列條件之一:①增長率A滿足相關條件;②增長率不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75分位值水平。(2)2026年:以2025年為基數,2026年公司營業收入至少滿足下列條件之一:①增長率A滿足相關條件;②增長率不低於同行業可比公司75分位值水平。

主業業績修復&訂單企穩回升:業績角度,公司2024年已充分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2025年輕裝上陣,上半年信用減值損失已衝回貢獻+2億元利潤;訂單角度,2022年公司新簽訂單260億元,其中海外訂單佔比15%,2023年為220億元,海外佔比升至30%,2024年約180億元,但海外佔比進一步升至45%-50%,2025年訂單目標為220-230億元,其中上半年訂單120+億元,同比翻倍,有望超全年訂單目預期目標。

為國內外客户提供全固態整線設備:先導是目前全球唯一具備全流程固態電池整線交付能力的設備製造商,涵蓋干法電極(前道)與等靜壓緻密(中道)等關鍵環節,已實現中試級別的穩定量產。目前公司固態電池設備已進入歐、美、日、韓及國內頭部電池企業、知名車企和新興電池客户的供應鏈,與多家行業領軍企業達成深度合作,並已向其交付了各工段的固態電池生產設備,相關產品得到客户的高度認可,並陸續獲得重複訂單。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我們維持公司2025-2027年歸母淨利潤預測為15/20/25億元,當前股價對應動態PE分別為64/48/39倍,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下游擴產不及預期,技術進展不及預期。

(分析師 周爾雙、李文意)

特海國際(09658.HK)

海底撈海外上市平臺

領跑中餐出海

投資要點

公司是海底撈海外上市平臺:特海國際是海底撈集團旗下專注海外市場的餐飲上市公司,2012年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門店,領跑中餐出海。2024年實現營收7.8億美元,yoy+13.4%,實現歸母淨利潤2180萬美元;2025H1實現歸母淨利潤2835萬美元,同比扭虧。2024年末在營門店122家,東南亞/東亞/北美/其他地區門店分別為73/19/20/10家。公司堅持海底撈品牌定位,直營穩步擴張,以東南亞為主要市場,逐步覆蓋全球市場,2024年東南亞門店數佔比59.8%。公司憑藉「核心菜品」+「本地化產品」,滿足海外市場多元化需求。

中餐出海正當時:2024年上市正餐品牌同店增速僅海底撈為正,出海成為頭部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海外火鍋市場潛力巨大,預計規模達到300億美元,海外逾6000萬華人華僑羣體支持中國餐飲品牌產業化,同時本地消費者將助力品牌擴張。海外傳統中式餐飲行業集中度低,規模不及西化中式餐飲品牌,火鍋作為標準化程度較高的中式品類,有望複製西化中式餐飲品牌成功路徑。而特海國際是最大的源自中國的中式餐飲品牌,在社媒工具的加持下,有望進一步滲透海外市場。

火鍋第一品牌,海外逐漸破圈:1)海底撈是火鍋第一品牌,具備品牌勢能、成熟的國際化運營體系與供應鏈體系;2)門店模型不斷優化,平均回報周期不斷縮短,經測算2024年門店平均回報周期縮短至5.1年;3)本地化與流量化並行,品牌出圈明星引領效應帶動同店爬升;4)具有完善的評估、晉升及薪酬體系,保證整體產品及服務品質。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特海國際作為海底撈的海外上市平臺,正在不斷完善全球化門店佈局,加速中餐出海。預計未來2025-2027年海外門店數分別達到129/140/149家。我們預計2025-2027年公司歸母淨利潤為4945/5636/7444萬美元(按美元:人民幣=7.13換算人民幣為3.5/4.0/5.3億元),3年複合增速為50.6%,對應當前2025-2027年PE分別為24/21/16X。基於可比公司2025-2027年平均PE為17/15/14倍,考慮到特海國際背靠海底撈強大中后臺能力,中式餐飲出海市場潛力較大,首次覆蓋予以「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食品安全、原材料及其他成本費用上漲、門店模型優化不及預期等。

(分析師 吳勁草、石旖瑄、王琳婧)

芯原股份(688521)

2025年Q3業績預告點評

25Q3訂單亮眼之余

營收亦創歷史新高

投資要點

25Q3營收同比高增,新簽訂單再創新高。10月8日,公司發佈Q3業績預告。業績方面,公司預計25Q3實現營業收入12.84億元,環比增長119.74%,同比增長78.77%。預計25Q3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虧損同比、環比均實現大幅收窄。訂單方面,公司預計25Q3新簽訂單15.93億元,同比增長145.80%,其中AI算力相關的訂單佔比約65%。公司在手訂單已連續八個季度保持高位,預計截至25Q3末在手訂單金額為32.86億元,持續創造歷史新高!

半導體IP深度積累,多下游佈局廣闊。芯原的主營業務為半導體IP授權業務和一站式芯片定製業務。通過20余年的高研發投入和深度積累,公司已佈局GPU IP、NPU IP、VPU IP、DSPIP、ISP IP、Display Processing IP這六類處理器IP、智能像素處理平臺、基於FLEXA的IP子系統,1,600多個數模混合IP以及多種物聯網連接(含射頻)IP等,並在22nm FD-S0I工藝上開發了60多個FD-S0I模擬及數模混合IP,為國內外知名客户提供了43個FD-SOI項目的一站式設計服務,其中33個項目已經進入量產,且累計向45個客户授權了300多個/次FD-SOI IP核。公司根據自身的技術、資源、客户積累,並結合市場發展趨勢,已逐步在 AIGC汽車電子、可穿戴設備、數據中心和物聯網這5個領域形成了一系列優秀的平臺化解決方案,並取得了較好的業績和市場地位。

戰略佈局Chiplet技術和應用,領跑基於Chiplet的AIGC和智駕系統賽道。Chiplet技術及產業化是芯原的發展戰略之一,公司已於五年前開始佈局Chiplet技術的研發。目前,公司正在以「IP芯片化」、「芯片平臺化」和「平臺生態化」理念為行動指導方針,從接口IP、Chiplet芯片架構、先進封裝技術、面向AIGC和智慧出行的解決方案等方面入手,持續推進公司Chiplet技術、項目的發展和產業化。目前,公司已在基於Chiplet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和高端智駕兩大賽道實現領跑,正在穩步推進基於Chiplet架構、面向智駕系統和AIGC高性能計算的芯片平臺研發項目。

盈利預測與投資評級:我們認為當前估值溢價主要是由於公司作為國內頂級ASIC公司,為A股稀缺標的,在技術積累、客户資源及產品落地方面具備顯著優勢。根據公司Q3預告披露的業績與訂單情況,我們上調公司2025-2027年營業收入預期為38/53/70億元(前值30/38/47億元),上調歸母淨利潤預期為-0.8/2.7/5.6億元(前值-1.0/2.0/4.2億元)。維持「買入」評級。

風險提示:技術授權風險,研發人員流失風險,半導體IP授權服務持續發展風險。

(分析師 陳海進)

最新金股組合

東吳證券研究所機構銷售通訊錄

法律聲明

本公眾號(微信號:scsresearch)為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吳證券」)研究所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官方訂閲號。本訂閲號不是東吳證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發佈平臺,本公眾號所截內容均來自於東吳證券研究所已經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如需瞭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參見東吳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在任何情況下,本號所截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東吳證券或東吳研究所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閲號所截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訂閲號所截內容版權僅歸東吳證券研究所所有,東吳證券及東吳研究所對本訂閲號保留一切法律權利。訂閲人對本訂閲號發佈的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影像等)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複製、轉載;經授權進行復制、轉載的,需註明出處為「東吳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本訂閲號所截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或修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