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4:30
FA重點盯的人,就是資本的流向。
都知道AI硬件熱,熱到什麼程度呢?我聽説,有的FA已經把辦公室搬到大疆旁邊了。也不止FA,在大疆所在的深圳留仙洞總部基地片區,高瓴、李澤湘發起的深圳科創學院孵化基金等機構也坐落於此。
一位做FA的朋友跟我抱怨,趁着這波AI勢頭而起的FA乾的都是最基礎的事兒,拉羣,列出一水的美元基金名單,基本不需要提供太深度的服務,然而他眼見着有的人已經把微信暱稱換成了「每天5個TS」。
説起來,這跟前些年產業投資風靡,強調精品FA的路數很不一樣。背后的原因是,AI相關賽道,還是有大廠光環的人好融資。FA的策略變得更直接,就是盯大廠出來的人。
FA重點盯的人,就是資本的流向。不成文的規則是軟件盯字節,硬件盯大疆。FA甚至把辦公室設在大疆邊上,動員大家結識大疆的員工,盯緊人員的最新動態。也有FA給員工定下KPI,一周至少要見一到兩個字節和大疆的管理層。
當然了,如果仔細捋一捋最近披露的融資情況,會發現大疆只是源頭之一,追覓、小米以及其他硬件廠商或在互聯網大廠里做過硬件的高管都成為投資人追逐的對象。光最近一個月,披露融資消息的AI硬件公司就有以下這些:
主打AI陪伴的珞博智能(Robopoet)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老股東金沙江創投、零一創投跟投。創始人孫兆治曾是小鵬機器人公司任產品設計負責人。
Nothing宣佈完成2億美元C輪融資,其目標是打造一個軟硬件結合的AI原生平臺,創始人是前一加聯合創始人裴宇。這輪融資由老虎環球領投,跟投方包括谷歌風投、Highland Europe、EQT、Latitude、I2BF、Tapestry等現有股東,以及新戰略投資方Nikhil Kamath和高通創投。這家生而全球化的公司資方里也不乏國內VC,比如明勢出現在其2021年的A+輪的投資人名單中,高榕也在2022年參與投資。
AI機器萌寵公司萌友智能(Ropet)完成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由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領投,峰瑞資本跟投。聯合創始人兼CEO何嘉斌曾任職於微軟亞洲研究院、百度、物靈科技和字節跳動。
更早些時候,推出多模態AI穿戴設備的Looki在半年內完成天使、天使+和Pre-A三輪融資,融資金額共計超千萬美元。最新一輪由鍾鼎資本領投,老股東BAI、阿爾法公社和同歌創投超額追投。兩位創始人,一位是前美團智能硬件負責人,一位是前美團自動駕駛算法負責人。
另一家AI玩具躍然創新(Haivivi)官宣完成2億元A輪系列融資,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紅杉中國種子基金、華山資本、愉悦資本領投。創始人李勇是天貓精靈核心創始人,經歷了從0到3000萬台的全過程。這輪融資距離上一次A2輪融資不過4個月時間,並且創下當時AI玩具融資金額最高記錄。
當然,以上只是一些比較顯眼的PR信息。更有人説,美元基金已經all in消費硬件。這個邏輯倒也不難理解。一來,背靠中國強大的供應鏈,結合硬件很容易成為創業者的首選方向。二來,今年影石的上市也無疑進一步鼓動了投資人看硬件的熱情。
但AI硬件是個邊界模糊的大籮筐,具體來看,大家到底在投些什麼?有着怎樣的邏輯?
AI玩具:先AI還是先玩具?
「投資人都去投具身和AI陪伴玩具了,去年是具身,今年AI玩具是投資人最集中的賽道。」一位AI行業的朋友Eric(化名)告訴我,這波AI玩具普遍第一輪估值都上億,長大一點的十幾億估值——跟做人形機器人中腰部那些公司差不多。
你叫它AI玩具也好,AI陪伴機器人也行,總之這應該是AI硬件里增速最快的細分賽道。據IT桔子數據,AI玩具賽道目前已有96家投資機構參與其中,包括紅杉、順為、五源、字節跳動、京東等一線投資機構與互聯網大廠。
核心驅動還是在供給端。除了供應鏈能力,技術端主要是語音方面的能力也已經到位了。朱嘯虎就曾表示,語音Agent已經在大規模商業化,客服、銷售、AI玩具等都是這個場景的延伸。但這個賽道的非共識也不少。有FA朋友告訴我,他接觸的很多投資人認為AI玩具同質化嚴重,會更想知道AI在玩具里有什麼體現。另一類投資人則認為,爲了AI而AI價值不大,AI玩具本質上是玩具,屬於消費品範疇。對於創業公司而言,一個關鍵選擇是,爲了AI而做硬件,還是做一個好的產品融入進AI技術?
在最近的一個沙龍活動上,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直言,今年團隊花了挺多精力看AI硬件,AI陪伴玩具也沒少看,但看完有點失望。「我説這都是爲了AI做的玩具,聽起來不是特別消費者導向,所以當時已經下定決心不再看了。」
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一家戰投的投資人Annie(化名)花了三個月時間研究AI玩具賽道,無論是機器人形態、掛件形狀還是智能玩偶形狀,市面上的公司至少溝通了70%,自己也嘗試了不少產品,最終並沒有打算投任何一家。
她的使用體驗如下:第一周會有較強的新鮮感。產品會搭建專屬社交圈,每次互動后還能自動生成日記,記錄交流內容,比如聊當天的天氣、分享郁悶的心情等,到了晚上就會整理出「今天誰和我聊了這些」的總結。這段時間里,用户會產生「它很信任我,能放心和我敞開聊天」的感受。但這種新鮮感難以持續,一周后就會明顯感覺到玩具功能同質化,最初的新奇感基本消失。
這一現象也能從行業數據中得到印證:「今年我們在不少行業報告里都能看到,玩具賽道的用户留存率已經大幅下降。像星野這樣偏虛擬線上、主打陪伴情緒價值的項目,如今用户留存率也回落至一年前的水平,每日新增用户量非常少。」
進一步看不同受眾的玩具使用情況,面向少兒羣體的玩具,即便有些品牌是當下的「當紅炸子雞」,主打少兒領域的寓教於樂,會吸引部分家長願意直接買斷。但實際上,真正使用玩具的是孩子,而孩子大多並不喜歡這類產品。只是因為買單的是家長,所以前期能積累一批客户,后續很難依靠孩子的使用意願實現留存。
針對成人、也就是二三十歲年輕人的陪伴類玩具。經過試用,Annie發現新鮮感同樣會快速消退,而且產品無法滿足更深層次的陪伴需求,因而難以產生持續使用的動力。
回到AI玩具的本質,如果把它看作是玩具,就要從消費品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要麼IP能力強,要麼渠道能力強。另外,也要考慮人羣需求。」潮玩的爆發是社會結構和人口結構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現在這波AI玩具要爆發需要等到AI native那幫人長大,這些人會習慣於通過和AI交互來獲取信息和建立連接,現在為時尚早。」這是Eric的看法。在他看來,哪怕是某家拿了不少融資的公司,也不過是得益於做得早,產品下限高。
朱嘯虎也更傾向於從玩具而不是AI的角度看待這個行業。「AI只是個噱頭和敲門磚,最重要的是‘養成’這個遊戲玩法。這就像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電子寵物,技術很粗糙,但全球風靡。」他在最近《硅星人》的訪談中透露。據說朱總只花了十幾分鍾,便決定投資珞博智能。
在經歷一些失望后,峰瑞最終還是投了Ropet,主要是認可創始人的思路——先考慮做一個用户喜歡的產品,再考慮+AI起什麼作用。憑藉產品定義能力和對用户心理的細緻把握,在2025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Ropet憑藉萌系外觀以及交互設計成為展會焦點項目。
歸根結底,AI玩具還是一個較好驗證、容易吸引客户購買的細分賽道。長遠來看,和我交流的幾位投資人和創業者都看好這個領域,但他們也相信,那個最終的產品形態不一定是現在的樣子。
手機,眼鏡,還是新形態?
AI落地需要新的智能終端,於是大家都想要取代手機,但究竟是什麼形態的東西?投資人還在賭。
裴宇在融資公開信中表示,智能手機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獨一無二的上下文信息和用户認知獲取能力。因此,他相信在AI時代,智能手機仍將是最重要的設備之一。
但OpenAI想要取代手機。今年5月,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宣佈OpenAI將收購前蘋果設計師Jony Ive的公司io Products。Altman在一段視頻中描述了與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互動的過程,就像打開筆記本電腦一樣,完全忽略了手機的功能。據說正是這個繁瑣的過程促使Altman決定讓OpenAI打造自己的人工智能設備。
OpenAI一方面正在從蘋果招聘硬件人員,並利用蘋果的供應鏈來推進這些工作,另一方面也和中國「果鏈」龍頭企業立訊精密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一款面向消費者的革命性AI設備——這款處於原型開發階段的設備被設計為口袋大小的便攜形態,搭載先進的上下文感知系統,並深度整合ChatGPT背后的大語言模型,實現更自然的人機交互。
Meta押注眼鏡最終將取代手機成為人們的主要設備。9月,扎克伯格在公司Connect大會上登臺宣稱:「眼鏡是唯一一種可以讓AI全天看到你所看到的、聽到你所聽到的並與您對話的設備。」Meta新推出的Ray-Ban智能眼鏡配備內置顯示屏,可以在右鏡片上顯示應用程序、警報和方向,能夠處理用户在智能手機上傳統上執行的多項任務。
儘管在虛擬現實頭顯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現在對Meta而言,AI驅動的智能眼鏡現在似乎是與用户連接最有前途的方式。
「眼鏡肯定是個大市場,未來的新一代計算設備就是眼鏡替手機。」一位AI投資人講得斬釘截鐵。在他看來,和上一代所謂AR、VR相比,整個時代的技術不同了,AI會對眼鏡有極其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不過回到智能眼鏡這個賽道,依然算個非共識,不看好的投資人還是大有人在,且各有各的理由。比如有投資人從人的行為習慣層面出發,認為電腦和智能手機類似於猿人拿的石塊,符合人的生物性,但智能眼鏡不符合生物性,不是所有人都有戴眼鏡的習慣。有投資人進一步對比中美用户的使用習慣,指出美國人近視率低,而且有開車戴墨鏡的習慣,反觀中國,近視率高,而且女性喜歡戴美瞳,這就降低了佩戴眼鏡的可能性。也有投資人從技術視角出發告訴我,物理沒有突破,光波導技術也並不成熟,不看好目前所有的光學解決方案。
關於AI帶來的投資機會,李豐透露,一個關鍵的視角是:當技術出現后,哪些以往未被充分挖掘的需求,如今有了被解決的可能。基於這個視角,他看到兩類機會:第一類是「升級式機會」——藉助AI等技術,對原本已普遍存在、無需市場教育的事情進行優化升級,比如在成熟場景中提升效率或體驗;第二類是「定義式機會」——去打造一個此前可能不存在、甚至無法被準確定義的全新品類,相當於從0到1創造新需求。
這兩類機會的底層邏輯截然不同:它們所需的能力支撐、最終的增長路徑,都存在顯著差異。在這兩者中,第一類機會可能是大家熟悉的,第二類機會雖然不容易被看清楚,但也極具探索價值。當然,除了這些明顯極富想象力的大故事,一些具體而微的需求里也藴藏着巨大的市場機會。
比如,抓住AI紀要這個需求點的plaudAI被視為最成功的AI硬件,成立不過三年,出貨量已經超過百萬台。「我們想回到10年前最純粹做產品的方法:找到產生變化最大的要素,然后基於這個要素,給用户提供最大的價值。」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plaud中國區負責人表示。
比如,Annie認為,像「陪伴」這樣泛泛而談的概念很難準確定義,但其中存在部分明確的剛需場景,比如針對特殊兒童的陪伴教育。目前她重點關注兩類項目:
第一類,是面向特殊羣體的康復輔助項目,主要服務於自閉症、孤獨症兒童,或是因疾病導致語言表達、思維訓練進度較慢的人羣,核心目標是幫助患者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這類項目的關鍵在於技術需結合專業醫療資源,需要專業醫生介入,才能精準解讀患病兒童表情、動作中傳遞的深層需求與狀態,並將這些信息轉化為結構性數據,進而搭建針對性的垂類模型。從需求端來看,如果技術能發展成熟,醫院等專業機構會產生明確需求。對於有相關需求的高淨值家庭而言,這類解決方案的目標也十分清晰,只是目前尚未有成熟產品落地。
第二類,是聚焦粉絲經濟的智能交互項目。核心是打造一個「智能底座」,具備強大的IP識別與交互能力:無論是什麼形式的IP周邊,比如卡牌、布娃娃等,只要帶有明確的IP形象,放置在智能底座上,底座就能自動識別出對應的IP。更關鍵的是,用户可以基於該IP的專屬音色與其進行互動交流。若IP是權志龍,用户就能用權志龍本人的音色與這個IP載體對話,滿足粉絲與喜愛愛豆的個性化交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