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7:49
轉自:貝殼財經
近期,一家國有銀行宣佈即將關停信用卡獨立APP。
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該行旗下信用卡APP「繽紛生活」將停止下載註冊,並逐步關停服務。
中國銀行採取下架信用卡獨立APP並非個例,近期多家銀行包括渤海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等也已停止運營其信用卡獨立APP。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銀行信用卡中心選擇將信用卡APP合併至母行主APP中,獨立APP正在悄然退場。
「十年前,信用卡獨立APP的崛起是伴隨着移動化風潮而興起,如今浪潮已退,退場是必然。」信用卡資深專家董崢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銀行原本希望信用卡獨立APP可以增加客户黏性,但效果不佳。過多、過於精細化的APP不僅會讓管理成本增加,也會讓客户辦理業務時反覆在幾個APP中「橫跳」,反而讓辦理業務變得「麻煩」。
亦有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前,信用卡業務的盈利壓力逐漸增大,維持獨立APP的運營成本變得不再經濟,而信用卡APP整合可以降本增效。
信用卡獨立APP時代落幕?多家銀行已將功能轉至主APP
9月28日,中國銀行發佈公告稱,該行現已啟動「繽紛生活」APP服務遷移, 「繽紛生活」APP全部功能將逐步遷移至「中國銀行」APP,遷移完成后,「繽紛生活」APP將停止下載註冊,並逐步關停服務。
貝殼財經記者發現,當前在手機APP商城中,「繽紛生活」APP仍可下載。不過,打開APP進入主頁面前,中國銀行會彈出「APP服務遷移公告」。
早在今年6月,中國銀行就曾發佈公告稱,將於9月12日20:00起正式下線「繽紛生活」APP積分查詢與兑換服務。目前,相關業務已在「繽紛生活」APP中下線。
而在中國銀行APP上,信用卡板塊中,持卡人不僅可以分期還款、進行額度管理,亦可進入積分商城進行積分兑換。
中國銀行並非首個下線信用卡獨立APP的銀行。今年3月底,北京農商銀行旗下的信用卡APP「鳳凰信用卡」業務功能遷移至「北京農商銀行手機銀行」APP中,該行表示,原應用將無法訪問。
不僅如此,渤海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四川農商聯合銀行等銀行的信用卡APP均已在去年停止服務。平安銀行、恆豐銀行、寧波銀行等多家銀行均已在多年前關停了信用卡獨立APP。
為何下線?用户抱怨「太麻煩」,銀行覺得「不經濟」
銀行信用卡獨立APP為何集體下線?多位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透露,銀行最初設立信用卡獨立APP,是希望通過精準化運營提升客户黏性、激活用户。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獲客的效果並不理想。
「我雖然經常使用信用卡,但幾乎沒打開過信用卡獨立APP。」作為多家銀行信用卡的持卡人,王昭(化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他使用銀行信用卡服務主要是爲了查看賬單、還款、積分兑換禮品等,這些需求在銀行主APP上都能滿足,沒必要再下載信用卡獨立APP,「太麻煩了」。
同爲多家銀行信用卡的持卡人,汪燕(化名)近期使用信用卡獨立APP的頻率越來越低。她表示,使用該APP主要是爲了在消費時尋找優惠券,但如今優惠券的優惠力度越來越小,因此使用頻率也有所下降。
根據易觀千帆的數據,2025年6月,在入選「信用卡類APP月活規模TOP20榜單」的16家銀行中,有7家銀行信用卡APP活躍人數環比下降。這一趨勢與2023年6月手機銀行服務應用活躍人數的普遍增長形成對比,當時TOP20中有18家手機銀行APP均實現環比增長。而從總體來看,根據行業趨勢分析,儘管2025年6月信用卡類APP活躍用户規模達到1.17億户,環比增長0.15%,同比增長0.89%,但這一增長幅度與2023年和2024年的行業增長趨勢相比,顯得較為緩慢。
董崢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金融APP社交屬性較弱,除查賬、還款外,用户基本無其他打開需求,月活度和打開率低是主因。
「銀行最初希望精細化運作,但目前信用卡業務服務在主流APP上即可滿足,無需獨立運營。」董崢還指出,信用卡業務細分過度,深度不足,難以滿足客户其他金融服務需求,可能導致客户辦理業務時「兩頭跑」。因此,將業務集中於統一APP,對客户量較小的銀行而言是必然選擇。
另有銀行內部人士指出,隨着信用卡業務發展,新用户增長乏力,用户黏性提升效果減弱。在當前降本增效背景下,用户權益和運營預算縮減,推出獨立信用卡APP逐漸變得「不划算」。
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停止信用卡獨立APP,是銀行在應對低活躍度、提升用户體驗及符合監管要求等方面的多重考量。
去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印發的《關於加強銀行業保險業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提出,金融機構應當加強移動應用統籌管理,合理控制移動應用數量,其中特別提到「對用户活躍度低、體驗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規風險隱患大的移動應用及時進行優化整合或終止運營。」
信用卡行業遭遇寒冬一年少了3400萬張信用卡
銀行紛紛關停信用卡獨立APP,只是信用卡行業遭遇寒冬的「冰山一角」。
根據央行披露的數據,自2022年四季度以來,銀行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的存續數量持續下降,已從2022年三季度末峰值時的7.98億張,下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7.15億張。近一年來,銀行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已減少3400萬張。
上市銀行的數據也同樣反映出了銀行信用卡發展的窘境,在發卡量集體縮水的同時,信用卡消費額度同樣萎縮。據貝殼財經記者統計,至今年6月末,建行、農行、工行三家信用卡消費額度降幅均控制在5%以內;招行信用卡消費額雖然在上述銀行中排名第一,達4.42萬億元,但仍未逃脱下降的境況,較2023年減少了約3900億元。此外,多家銀行還關停了信用卡中心。
董崢分析認為,信用卡交易金額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到整體經濟環境調整的影響,大眾消費趨於保守和謹慎。銀行信用卡「跑馬圈地」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已進入存量時代。
「當前銀行信用卡還應該更多關注消費者消費習慣,從而推陳出新吸引客户使用信用卡。」對於未來發展,董崢指出,儘管面臨外部壓力和內部挑戰,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整體保持增長,其中餐飲和食品類消費表現尤為突出,顯示出居民對生活品質的重視。然而,部分奢侈品與家用電器等消費領域則面臨挑戰。他認為,銀行可以減少此前針對奢侈品消費優惠等權益,增加剛性消費優惠的權益。
此外,有銀行業內人士指出,近年來,零售、對公業務增長乏力,這種通過大量投入攬客的做法無法給銀行創造更多利潤,因此信用卡能夠得到的資源有所下降或是常態。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如何做好存量客户「精細化」運營、開展差異化競爭,將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