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7:02
(來源:洪泰財富)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日前在2025·青島創投風投大會發表主題演講,深入闡述了當前創投風投應遵循的投資方向,並且對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前景作出了明確的展望。
黃奇帆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總市值目前僅佔GDP的70%,
遠低於成熟經濟體的100%-120%比例,表明還有巨大成長空間。
預計到2040年,中國GDP將翻番,
按不變價格覈算,從現在的約140萬億增長到280萬億,按可變價覈算,到2040年中國的GDP總量會達到350萬億左右。
如果股票市場佔GDP的100%-120%,
這意味着15年后,我國股票市場總量有可能在400萬億左右,較現在100萬億的水平翻兩番。
這是我國發展金融強國的內在目標之一,是推動金融強國建設的一個核心內容。
黃奇帆強調,風投創投需調整投資策略,避免過度集中於低風險領域,
在中央要求的「投早、投小、投長」的基礎上,還要「投硬科技」、「投生產性服務業」。
他詳細解釋了生產性服務業的十大類別,包括研發、物流、金融、數字化服務等,
黃奇帆認為,這是推動GDP增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板塊,也是孵化獨角獸企業的重要土壤。
例如,美國科技巨頭如蘋果、微軟本質上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鏈頭企業,通過服務嵌入創造高附加值。
最后,他提出五類重點投資對象:生產性服務業的中小企業、專業搞生產性服務業的50強企業、文武兼修型企業、產業互聯網平臺以及鏈頭企業。
黃奇帆總結,遵循這一方向不僅將助力中國資本市場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將使風投機構自身獲得長期回報。
投資報(liulishidian)整理精選了黃奇帆分享的精華內容如下:
0
1
股市佔GDP比只有70%
到2040年,總市值要翻兩番
當今世界對資本市場發展的成熟度有一個硬指標,即資本市場總市值對這個國家的GDP比例大體在1:1-1:1.2。
如果小於1:1,
比如GDP有100,資本市場市值只有60、70,意味着資本市場發育不到位,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如果GDP是100,資本市場的總量超過130、150、200甚至更高,就是資本市場過度發育,存在泡沫。
比如美國現在的GDP是29萬億美元,股票市場市值達到70多萬億美元,是GDP的200%多,
表明美國資本市場熱度過高,存在一定的泡沫。
中國資本市場總量今年初是70多萬億人民幣,現在已經達到100萬億。中國GDP今年會達到140萬億。
我們的資本市場目前佔GDP比例只有70%,還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我們即將進入到「十五五」規劃,以及2040遠景目標期。
到2040年中國GDP會翻一番,按不變價格覈算,從現在的約140萬億增長到280萬億。
如果按可變價覈算,到2040年中國的GDP總量會達到350萬億左右。
如果股票市場佔GDP的100%-120%,
意味着15年后,我國股票市場總量有可能在400萬億左右,較現在100萬億的水平翻兩番。
這是我國發展金融強國的內在目標之一。
我們應該在15年后讓國民經濟的證券化率達到100%,這是推動金融強國建設的一個核心內容。
它可以推動社會資源優化配置,包括支持高科技獨角獸企業健康發展;
促進老百姓多渠道增加收入,實現共同富裕等;都需要把資本市場搞得更好,這是總的目標。
0
2
風投創投
要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
在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力量就是風投、創投、私募基金、產業基金等各類資金。
以風投創投為主的各類產業基金已經發展了20多年,
目前總量接近30萬億左右,其中40%實際上投資於各種貨幣資金和固定收益債券。
這類投資旱澇保收,沒有什麼風險,但其實是私募基金、風投創投投資方向的扭曲。
最近一年多,中央和證監會一直在鼓勵風投創投要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就是對這類投資方向進行調整。
還有30%左右的資金是投資在比較晚的跟投方面,
往往企業上市前或已經上市,大家會找各種機會跟投。
這屬於風險不那麼大,且有一定的股權投資內涵的投資。
真正投早、投小、投長應該是在「青萍起於微末」的0-1階段就開始投資,
到1-100階段又有各種各樣轉化性投資,等到產業成型的100-100萬階段有更多的跟投,這樣A、B、C輪一輪一輪地投。
這類投的比較好的、特別跟獨角獸企業有關的投資,大體佔30萬億各類基金的30%左右,總體上現在情況在好轉。
今天這個會主要是討論按投早、投小、投長,其中最重要的投資方向是什麼?
就是投硬科技。
説起硬科技,大家往往想到一個個製造業高新企業,
事實上,能夠孵育高新企業的温牀和土壤,是與生產性服務業相關聯的企業。
在國家統計局的行業分類當中,生產性服務業包括10個大類,35箇中類,171個小類,加在一起有216個大中小類型。
十大類中第一大類,是硬核技術的研究開發創新;
第二是產業鏈的物流配送;
第三是產業鏈供應鏈金融;
第四是產業鏈市場準入檢驗監測,各種產品的認證服務;
第五是產業鏈的綠色低碳服務;
第六是產業鏈數字化服務;
第七是產業鏈上的各種原材料、零部件的採購,貿易、批發、零售包括售后服務;
第八是產業鏈上的品牌、專利、商標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推廣;
第九是產業鏈上的各種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專業諮詢服務等;
第十是產業鏈上各類職工培訓、職業教育,人力資源管理等。
我們還要看到,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為製造業服務,不僅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土壤、温牀和生態環境,
它還自帶「光環」,本身就是GDP的最大板塊和最大增長極,
是高市值獨角獸企業產生的增長極,是服務貿易的增長極,是高端工業品、終端產品高附加值的基礎。
美國獨角獸企業市值佔美國股市的30%,差不多有20萬億美元,
其中有500多個大中小的各種類型獨角獸佔5萬多億美元的市值,還有15萬億美元是七個大型科技企業,
包括微軟、蘋果、亞馬遜、高通、英偉達、臉書、特斯拉、谷歌。
這些大型科技企業與其説是高端產品的創造者和靈魂,不如説它是高端產品生產性服務業的鏈頭企業。
蘋果是造高端手機的,實際上把手機產業鏈上的硬核科技、十大生產性服務業類型全部一把抓。
它真正的製造、硬件製造的生產線、裝配通通交給富士康等代工龍頭企業。
一年生產、銷售2億部手機,蘋果可以拿到500多億美元利潤,這個利潤就是它的服務貿易、生產性服務業創造的。
在這個意義上,蘋果、微軟、高通、英偉達、谷歌和亞馬遜都是生產性服務業,高通是搞通信芯片的生產性服務業公司,英偉達是搞算力芯片的生產性服務業公司。
所以説,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如果不從生產性服務業的企業端切入,不跟生產性服務業結合在一起,基本上是南轅北轍。
0
3
五類重點投資對象
生產性服務業企業中,第一類是生產性服務業的中小企業;
當下五六千萬箇中小企業中,至少有1%屬於專精特新、具有生產性服務業各種功能的企業,
這1%就對應50、60萬個企業,
把它找出來,在市場里催化,是投小投早投長期的一個目標。
第二類,是一批專業搞生產性服務業的50強企業;
他們已經是大企業了,專干生產性服務業。
比如普洛斯就是搞物流、數據中心、新能源開發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中國資產管理規模約790億美元;
法國的施奈德,20多年前是做電器搞硬件的,現在基本上不做電器,
全部浸透在生產性服務業,專搞綠色低碳、數字化服務,為亞洲、美洲、歐洲的各種企業提供服務,一年可以收入上百億歐元的服務費。
第三類,是文武兼修;
像青島的海爾那樣,既是家用電器類硬件製造的大企業,同時也是家用電器產業鏈相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研發的企業,
是一個在行業里出類拔萃的、很了不起的企業。
第四類,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是把製造環節加上十大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微笑曲線,
中間是製造,左邊有五個生產性服務業,右邊有五個,
「1+10」一網打盡都在產業互聯網里。
這樣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就是一個非常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加製造業的數字化平臺,是我們下一步物聯網平臺發展的藍海。
第五類,是像蘋果、微軟、華為這樣的生產性服務業鏈頭企業;
專門把一個硬科技的產品做到上萬億市場規模,
把產業鏈上的十大生產性服務業掌握到位,然后委託代工企業製造。
這種產業鏈的鏈頭企業,帶動那些專搞製造的代工企業,形成產業發展。
總之,風投創投基金要對這五大類企業當中有發展苗頭的企業進行深度的投資,投早、投小、投長。
這樣未來中國如果產生新的萬億級市值的公司,有現在的風投企業投資到位的功勞,
整箇中國的股市發展了,經濟發展了,風投企業自己也能夠茁壯增長。
此外,黃奇帆在今年的另一場演講中,也對中國經濟及房地產市場未來作出過展望,我們將精華內容也附在最后供參考:
2025年房地產止跌回穩,將不再對中國經濟形成負拉動
01
中國房地產不存在
零首付、高槓杆的金融基因
大家現在對房地產有一種擔心,認為中國調整的幅度,甚至比日本還嚴重。
第二個,中國房地產市場危機是否會引發美國2007、2008年的次貸危機?
因為,所謂次貸危機就是房地產危機帶來的危機。
我們可以明確地説,中國的房地產沒有美國次貸危機的基因,也沒有日本房地產20年拖累經濟的基因。
什麼意思呢?
我們要説一個具體道理。
第一,美國的次貸危機,是美國政府在2000年遇上了互聯網泡沫危機和「911」以后,美國經濟低迷,爲了啟動經濟,搞的破天荒的、違反經濟規律的決策的結果。
它當時定下,所有美國人,買房通通可以零首付,一點本金都不要,你可以去買一套房,
買了以后,房價如果漲了,漲20%,貸款佔整個價值的80%,等於有20%的本金了。
美國政府還允許老百姓套現,再借一次錢,把里邊增值了的、變成本金的20%套現。
套現可以養家餬口,可以吃飯旅遊,可以消費。
這麼一來,有個七八年時間,把美國經濟搞亂了。
因為有次貸,房地產銷售非常敞亮痛快,銀行發放次貸,也不怕銀行倒閉,
銀行把次貸打個包,作為CDS債券,在美國的資本市場發債,而且還可以放大40倍,也就是你有一億買債券可以買成40億,可以透支。
最后,次貸危機來了,雷曼兄弟公司倒閉,引發整個海嘯,形成全世界10萬億美元的資產壞賬。
中國房地產,中國政府從來清醒,沒有允許任何地方、任何企業搞零首付。
如果有零首付違規,只要發現,一定把它斃了。
第二,中國房地產的各種不良債務,從來沒有當作一個包去發債券,讓你高槓杆地發。
所以,總而言之,房地產如果有破產是一家公司的破產,如果有壞賬,是局部的壞賬,
它沒有幾十倍槓桿變成金融市場的壞賬,也沒有發瘋一樣的高槓杆、零首付讓老百姓買房,變成許多泡沫。
所以,中國不存在這樣的金融基因。
中國房地產,哪怕現在有問題,那是一個庫存太大的問題,
是一個去庫存、去產能的問題,是房產公司負債率比較高的問題;
總之,不要把中國房地產糊里糊塗地去跟美國聯繫在一起,跟次貸聯繫在一起,
然后想象一下,有多麼可怕。這麼想,是自己自亂陣腳,把事情誇大了。
02
城鄉融合提供今后20年
住房類地產的需求增長點
第二個概念,我們也不要把這次房地產的調整,跟日本90年的房地產調整放在一個檯面上去討論,這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兩件事。
日本的房地產為什麼能拖累日本經濟25年、30年呢?
是因為日本的房地產泡沫調整,和日本的金融系統泡沫崩盤是結合在一起的。
這個金融系統泡沫崩盤,不是房地產泡沫帶動金融系統崩盤,而是日元本身。
在80年代,日元升值了2倍,到了90年以后,日元又貶值了兩倍。
一進一出,差不多有三倍四倍的震盪。
這個日元升值和貶值是美國人對付日本人;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自己又沒有有效的抵禦方式,最后被美國打了一棍子,是一個世界級的金融的「割韭菜」。
金融摧毀,再加上房地產泡沫——等到日元一貶值,整個雞飛蛋打,火上澆油。
第二個,日本人有一個情況,在90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崩盤的時候,日本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了77%。
這是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從90年到現在,20年過去,它現在的城市化率也就是78%、79%。
意思就是,90年代,日本城市化率到了頂峰。
到了頂峰以后,房地產泡沫后,大量房子甩出來,沒有農村人口進城可以接盤,
最后就憋在那里,大家憋着。
中國這次房地產調整,實際上,我們的户籍人口城市化率纔到了一半,48%。
過去幾十年增加了30個點,今后幾十年還可以加30個點。
所以,我們有足夠的循環空間,以后可以化解。
總之,房地產也是龍頭產業,
房地產一蕭條,跟房地產有關的製造業有四十多個行業,機械、家電、建築行業,各種各樣的產業都會衰退。
房地產也是個很大的就業面,它這一困難,至少減少幾千萬建築工人的就業。
總之,這方面是必須解決的。
中國的城鄉融合,從宏觀上會為今后20年住宅類的房地產發展提供一種基礎性的需求。
剛需還是在的,慢慢地會釋放。
03
政府收儲
去庫存一舉三得
當下直截了當的對房地產的拯救,
至少國家在三中全會以后,在9.24會議后,各部門佈局的措施里,在經濟工作會議的文件里,體現了至少有5種措施。
第一個措施,就是國家在去年初拿3000億,到了九月底,明確宣佈拿3萬億,
我估計到明年,還會有個3萬億,甚至變成6萬億,總而言之,最終會有個幾萬億甚至10萬億,來收購房地產的庫存。
這場房地產的危機,關鍵是產能過剩,差不多有20億平方米的一手房庫存。
這個庫存,至少會帶出10萬億的現金流回不來,
回不來房地產商就資金鍊斷,斷了以后就出現各種各樣的三角債問題。
如果我們國家拿幾萬億,現在房價是比正常價格打了6折、7折,打6折的情況下,本來1萬億買1億平方米,現在可能買1億6千萬平方米,可以多買很多的房子。
政府可以用這個概念,買10億、15億甚至20億平方米的庫存,
把房產商的庫存,變成國家儲備的國有產權的房屋,租賃給老百姓做公租屋。
任何一個國家應該都有這樣的公房。
公房是給老百姓、城市居民居住的,
香港有50%,新加坡有70%,一般的國家會有20%-25%。
我們國家也明確,要建立20%-25%左右的國家產權、但給老百姓居住的保障房。
因為過去這些年房地產過分發熱,我們政府手中的保障房只佔居民需要總量的5%。
我們10億人口,假如説有2億人是需要政府保障房的,一個人10來平方米要20多億平米,
現在有5%在手中,還要增加15、16個點,那麼就需要買10億、20億平方。
如果買了以后,政府手中有了這20多億平方米,就能夠給2億城市居民——
不管農民工進城要租賃房,還是大學畢業生當時買不起房,要租賃,總之就可以起到保障作用。
同時,開發商拿到了這筆錢,它拿到了5萬億,這不是利潤,它要去還債。
5萬億到了債權人手中,債權人又會還它的債務,兩次、三次一循環,就可以使十幾萬億、二十萬億的三角債出清。
所以這是一個一舉兩得的事,國家現在正在推進。
最后要説,是不是政府就套牢了?
要拿5萬億、10萬億套在里邊幾十年揹債呢?
用不着的。
因為你是打了六折買房,然后你租賃給老百姓做公租房,商品房每個月的租金也差不多打六折。
就等於商品房買的,商品房出租,一樣,投入產出是平衡的。
你把這筆租金作為REITs,在資本市場上發ABS債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發了以后,這個債券是可以有4%左右的利息收入的。
老百姓現在100多萬億存款,利息是1.8%,
老百姓完全會高興地拿出10萬億買政府這一債券,他可以得到4%的回報。
所以,這件事一舉三得——
市場增加了老百姓理財的資金資本;
政府多了20%人口獲得保障房居住的能力;
房產商把自己十年、二十年積累的賣不掉的庫存打了六折賣給了政府。
一舉三得,化債就把它化掉了,這件事現在正在做。
第二個措施,政府已經拿出幾萬億,支持地方政府對城中村危舊房進一步的加深改造。
進一步提出來,2萬個鎮里亂糟糟的比較老破舊的房子,也應該放到這種改造里,因為它就是城市的一部分。
這些事情説明,中國今后三年、五年,基礎設施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
這是第二個,啟動市場的信號。
04
2025,中國房地產止跌回穩
形成未來發展新階段的起點
最后一點,經過這一場暴風雨的洗禮,中國房地產進入到一個新格局、新常態。
不管是金融,還是建設規劃,各個方面都會更好地、更有序地發展。
最后,大家關注的就是房價。
中國的房價,在2020年,家庭收入的23年-30年買一套房,這個國家有統計;
全世界,一般家庭收入的7-10年買套房。
這次一跌,2024年房價已經跌到了2014年、2015年房價的均價。
這麼一來,現在的房價跟老百姓收入比,已經不是二三十年買套房,是10年-20年買套房。
收入比縮小了一半,好事。
如果今后10年房價不會馬上又往上漲,但每隔十年GDP翻番,人均收入翻番,這個時候,收入跟房價比,就會從現在的10-20年縮小到8到10年,跟世界合理的性價比相當。
人的一生,工作四十多年的收入,六分之一的錢買套房——世界上房地產有個概念,一生的六分之一的收入買套房是合理的;
如果你不買房子,租房,一年收入的六分之一租套房也是合理的。
如果一年收入的50%租房,你房子的成本太高,你不該租那麼大、那麼高的房子。
中長期來説,城鄉融合會為城市提供大量人口,會把房地產過剩的產能吸收掉一塊。
當下短期來説,已經出臺的5種措施也在化解房地產難題。
最后歸結為一句話,2025,中國房地產止跌回穩,形成未來發展新階段的起點。
這一點,大家要有個樂觀向上的判斷。
房地產在2025年以后,不會再像過去四年,對中國經濟是負拉動。
本來增長7個點,房地產負拉動2個點,最后變5個點。
至少今年房地產不再負拉動,它也不一定正向推動,這樣其他產業該有多少點就多少點。
這樣的話,止跌回穩以后,我們不希望房地產價格又來五年翻一番。
但至少,15年、20年,隨着GDP翻番,房地產業同步增長,這是會出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