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6:09
據媒體報道,特斯拉已暫停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量產,原因是手部與前臂的靈活度無法達到類人靈活度,工程團隊在多輪技術攻關后仍未突破關鍵瓶頸,導致大量已生產的機體因缺失手部組件而積壓,生產線被迫暫停。
Optimus自2021年首次亮相以來,被馬斯克視為特斯拉「宏圖計劃」中超越電動車業務的核心技術。原計劃2025年量產5000台的目標已兩度下調:先降至2000台,至2025年7月實際僅產出數百台,最終被迫停產。知情人士透露,機械手靈活度不足的問題早在2024年夏天便已顯現,團隊嘗試多種技術路徑(如高密度傳感器、仿生關節設計)均未成功,馬斯克此前在播客節目中表示,手部的精細操作是整個設計中最難的部分。
除機械手難題外,Optimus還面臨多重技術挑戰,2.3 kWh電池續航不足兩小時,遠低於人類工作時長、關節電機過熱以及軟件效率僅達人類一半,在複雜任務中表現迟緩,特斯拉因此決定暫停量產,將資源集中於第三代產品的設計迭代,復產時間尚未公佈。
儘管量產受阻,特斯拉仍加速推進Optimus的技術升級。2025年9月,在「宏圖計劃4.0」中,特斯拉將Optimus提升至戰略核心地位,馬斯克更是大膽預測,未來特斯拉80%的價值可能來自於Optimus業務,並設定2030年前年產100萬台的激進目標。9月30日,特斯拉宣佈,其人形機器人Optimus計劃於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產品,2026年啟動量產。
2025年被視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但目前,全球市場仍處於「小批量」階段,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據統計,2023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1.6億美元,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將在更多場景中實現商業化應用,到2029年,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預期達324億美元。
然而,技術、成本與應用場景的三重挑戰制約了人形機器人規模化落地。
例如技術方面,柔輪是諧波減速器的關鍵部件之一,負責傳遞運動和力矩,一旦發生疲勞斷裂,諧波減速器失效,將導致關鍵關節失靈,使機器人無法完成預定任務,增加故障率。
底層算法模型尚未統一影響整體效率,精細操作中不同任務對應不同的獎勵函數,無法設置統一的獎勵函數進行強化學習,因此目前尚未有統一的底層算法。對於每一個具體的精細動作任務,都需要單獨開發和調校相應的算法模型,導致不同組件或子系統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較差,影響人形機器人整體性能和效率。
不久前,著名機器人專家、iRobot聯合創始人羅德尼·布魯克斯向狂熱的人形機器人投資潮潑下一盆冷水。他指出,人類雙手擁有約17000個專門的觸覺感受器,而機器人目前無法複製這種精細觸覺數據,機器學習在語音識別和圖像處理領域的成功依賴於長期數據積累,但觸覺數據缺乏類似基礎。此外,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需消耗大量能量保持直立,一旦摔倒破壞性能量呈立方級放大。他斷言未來15年內,真正商業化的人形機器人將徹底拋棄人類形態,大概率「帶輪子、多機械臂、卻不再像人」。
深圳眾擎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姚淇表示,在人形機器人產業,我們已經突破了從0到1。從1到100,有些人已經突破了,甚至開始走到100到1000的階段了。他指出,百台、千台級別的量產都屬於小批量生產,這樣的量級對於整個供應鏈的打磨,還沒有辦法達到一個跨越式的迭代跟升級,也沒有辦法通過這樣的量級來做顛覆性的結構化的調整。
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202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人形機器人量產及商業化關鍵挑戰》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新賽道研究、投資可行性研究、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產業大數據、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諮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十五五規劃等解決方案。如需轉載引用本篇文章內容,請註明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更多企業數據、企業資訊、企業發展情況盡在【企查貓APP】,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業查詢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