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1:23
(來源:醫趨勢)
近日,韓國保寧製藥宣佈:公司已和賽諾菲簽署資產收購協議,以最高1.75億歐元(約合14.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賽諾菲經典抗腫瘤藥物泰索帝(Taxotere,多西他賽注射液)的全球業務權益。
賽諾菲此次出售原研藥的原因至少有3個:
第一,泰索帝2008年專利到期后,銷售額從其巔峰時期迅速回落。儘管去年全球銷售額仍有約7000萬歐元,但對賽諾菲整體營收貢獻已非常有限,已被歸為「非核心業務」。
第二,第五批國採,泰索帝遭遇致命一擊,集採前302.4元/支的價格直接降至22.6元/支,降幅高達92.52%。再加上恆瑞等仿製藥企圍剿,泰索帝市場持續縮水,使得其成為被剝離的「必然選項」。
第二,出售泰索帝符合賽諾菲Play to Win戰略,所獲的資產將用於聚焦創新葯和疫苗。
保寧製藥此次選擇「接盤」,一方面是看中該原研藥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是首次獲取藥品的全球業務權利,希望依靠此正式打破區域市場侷限,躋身抗癌藥領域MNC行列。
近年來,一眾MNC如羅氏、輝瑞等企業紛紛選擇收縮成熟藥業務,聚焦創新葯物研發。就在前幾天,市場再次傳出消息,諾華中國的眼科業務可能整體出售給中國康哲藥業。
在這一過程中,藥企選擇「掃貨」,抓住機遇,上演一場「雙贏」交易。
01、「剝離」原研藥的背后
泰索帝於1995年批准上市,是一種紫杉烷類抗腫瘤藥物,廣泛用於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等實體瘤治療。全球市場2010年到達專利到期,價格下降70%。
其銷售峰值在2009年達到約21.77億歐元,此后一路走低,直到現在。2024年,泰索帝全球營收已經下滑到7000萬歐元。
中國市場,其核心專利於2008年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宣告全部無效,此后仿製藥企業陸續進入市場。
2021年6月,泰索帝被納入中國第五批國家藥品集採,泰索帝遭遇致命一擊集採前302.4元/支的價格直接降至22.6元/支,降幅高達92.52%。再加上恆瑞等仿製藥企圍剿,泰索帝市場持續縮水,使得其成為被剝離的「必然選項」。
這已經不是賽諾菲今年以來第一次「剝離」原研藥,此前8月,由於市場競爭壓力以及供應鏈問題,賽諾菲宣佈波立達則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在剝離非核心資產的同時,賽諾菲也在集中火力押注創新療法與全新賽道:2025年6月,賽諾菲宣佈以91億美元收購美國生物製藥公司Blueprint Medicines,增強賽其在罕見免疫疾病領域;2025年8月,賽諾菲宣佈與Arrowhead 的子公司維亞臻(Visirna Therapeutics)簽署資產購買協議,獲得四種在研心血管代謝候選藥物。
不僅如此,2025年2月,賽諾菲將其消費者保健業務Opella 50%的控股權出售給CD&R,聚焦創新葯,交易的價值約為150億美元。
這種戰略取捨在MNC中並非個例,羅氏、輝瑞等企業也在收縮成熟藥業務,聚焦創新葯物研發。就在前幾天,市場再次傳出消息,諾華中國的眼科業務可能整體出售給中國康哲藥業,明確精簡非核心賽道,將資源集中投向心血管、腎臟及代謝,腫瘤,免疫,神經科學四大核心領域。
據醫保局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已有161種進口藥未在我國再註冊,其中不乏過去臨牀常用的知名藥品。如,GSK的乙肝藥阿德福韋酯片(賀維力)、禮來的鹽酸託莫西汀膠囊(治療多動症)以及抑郁症藥物「百憂解」分散片等。輝瑞的阿奇黴素干混懸劑(抗感染)撤網。
這背后,MNC在中國的角色已然發生了顯著轉變。
隨着中國藥企創新研發能力的持續提升,MNC必須將更多資源投向創新領域以保持競爭力;原研藥的盈利能力逐漸減弱,通過不斷推出創新產品來實現盈利,或許將成為這些MNC新的增長路徑。
02、藥企「掃貨」,一場雙贏交易
隨着MNC聚焦核心業務,逐漸剝離非核心、成熟產品的同時,創新葯企抓住MNC戰略收縮的機遇,憑藉「低成本運營+本地化渠道」優勢接盤成熟資產,上演一場「雙贏」交易。
此次接盤的保寧製藥,就是其中的代表。
保寧製藥成立於1963年,總部位於韓國首爾,其核心業務覆蓋抗癌藥、心血管藥、胃腸道藥三大領域。
近年來,保寧製藥一直希望將業務重點放在腫瘤領域,此次收購也並非保寧製藥在抗癌藥領域的首次佈局。2021年,保寧製藥收購了禮來的抗腫瘤藥物健擇®(吉西他濱)在韓國的業務;2023年,保寧製藥又收購了禮來的抗腫瘤藥力比泰®(培美曲塞二鈉)在韓國的業務。
此次,保寧製藥選擇收購泰索帝全球業務,是保寧製藥首次獲取藥品的全球業務權利,正式打破區域市場侷限,躋身抗癌藥領域MNC行列。
國內藥企也紛紛「掃貨」,近日,中國康哲藥業宣佈接收諾華眼科業務,首先,康哲藥業在過去與諾華有着良好的合作關係,對諾華的成熟業務有一定的經驗。其次,康哲藥業接手諾華的眼科業務后,其「研發深度」與康弘藥業「渠道廣度」相結合,讓其快速佔據國內眼科市場。
更有甚者如高瓴資本直接接盤MNC中國區公司,9月12日,業內傳出消息:BMS將出售中美上海施貴寶60%股權,以及數款僅在中國大陸市場製造和銷售的藥品,接手的可能會是高瓴資本。這是中國第一家中美合資藥企,比西安楊森、中美史克都要早,高瓴資本接盤就是這些原研藥的殘留市場價值。
更早之前的康橋資本,直接操刀的海森生物,多次拿下跨國藥企賣掉的的成熟產品,通過整合團隊、集中生產降低成本,過氣的原研藥也能掙到不少錢。
回過頭來再看,MNC剝離的品種確實給市場帶來了重新洗牌的機會,國內創新葯企也趁此大勢接受外資優質資產,為自身發展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