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1:54
來源:儲能嚴究院
全球第四!
上半年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出貨量排名放榜之際,
中創新航正向「全球第三「發起衝擊。
©圖源|中創新航
近日,中創新航(03931.HK)的一則關聯交易公告引發關注。
該公司宣佈,鑑於業務快速發展及擴產計劃需要,董事會已訂立《2024至2026年度工程建設框架協議之補充協議二》,決定大幅上調2025-2026年與江蘇城東建設的年度工程款上限,2025年、2026年從原7000萬元分別提升至2.5億元、4.6億元,增幅分別為257%、557%。
截至2025年8月,其實際工程支出已達6166萬元,逼近原上限,凸顯原有額度難以滿足實際建設需求。
中創新航同時表示,這一調整主要出於以下考慮:其計劃在2025至2026年啟動多條大型生產線建設,單個項目金額巨大,且工程招標結果存在不確定性。若維持原有上限,一旦實際支出接近或超過限額,將需頻繁修訂關聯交易額度,而此類修訂程序耗時通常超過30天,遠超相關法規規定的中標后30日內完成簽約的時限,可能導致項目延誤。
事實上,關聯交易額度緊張的問題已現端倪。2023年實際發生費用為1.3億元;2024年實際支出為3.83億元,雖未突破當年4億元的上限,但也已接近飽和。
公告披露,江蘇城東建設為中創新航主要股東金壇控股(持股26.02%,隸屬常州市金壇區政府)的非全資附屬公司,長期承擔中創新航產業園區及樓宇的設計、採購與施工總承包。
由此可見,該公司此次大幅上調額度,旨在為未來兩年重大產能建設項目提供充分的執行靈活性,避免因審批流程延誤影響整體擴產節奏。
而這一動作的背后,是中創新航在儲能賽道上的「全速狂飆」。
「今年我們制定了進入全球前三的戰略規劃,」中創新航董事長劉靜瑜近日接受採訪時透露,「若今年出貨量能突破100GWh,我認為中創新航就能正式邁入全球第一梯隊。」
2025年上半年,中創新航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出貨量雙雙位居全球第四。儘管與全球第三的差距正持續收窄,但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相比,在市場份額上仍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
這也意味着,劉靜瑜的「第一梯隊」目標,仍需跨越重重挑戰。
01
儲能成「第一引擎」
中創新航當下正經歷一場由劉靜瑜主導的深刻轉型:從過去「動力電池單打獨鬥」,轉向「動力+儲能」雙輪驅動。
要讀懂中創新航的成長邏輯,繞不開其兩次關鍵轉型的發展軌跡。
該公司前身為2015年由金壇區政府與航空工業集團共同設立的中航鋰電(江蘇)有限公司,聚焦磷酸鐵鋰電池研發生產,主攻商用車與儲能兩大領域。
真正的轉折始於2018年,劉靜瑜臨危受命接掌董事長。彼時,該公司正深陷生存危機,已連續兩年鉅虧超10億元。
面對困局,這位「新掌門」果斷按下戰略重啟鍵,將戰略方向從商用車賽道轉向乘用車動力電池市場,精準踩中了新能源汽車爆發的行業風口。
僅用3年時間,她便帶領企業完成「逆風翻盤」:2021年,中創新航動力電池裝機量一舉躋身國內前三、全球第七,成為鋰電行業的「逆襲樣本」。
也是在2021年,中創新航敏鋭捕捉到儲能市場的增長潛力,正式將其納入核心業務版圖,並憑藉在動力電池領域積累的技術與產能優勢快速切入儲能賽道,成長為行業「黑馬」,為后續「動力+儲能」雙輪驅動奠定基礎。
2025年上半年財報的出爐,正是這場戰略轉型最直觀的註腳。
數據顯示,當期其儲能系統收入達57.57億元,同比暴增109.7%,營收佔比躍升至35.1%;同期利潤7.53億元(+80.4%),歸屬股東淨利潤4.70億元(+169.3%),毛利率提升至17.5%。
今年上半年,中創新航動儲業務合計出貨約43GWh。細分來看,儲能與動力電池出貨量基本持平:儲能電池約21GWh(佔比48%),動力電池約22GWh(佔比52%)。
2024年全年,公司動力電池銷售收入由2023年的222.49億元下降至195.51億元,同比減少12.1%,佔總收入的比重亦從82.4%顯著下滑至70.4%。同期儲能系統業務強勁增長72.4%,成為增長主力引擎。
這一數據背后,是劉靜瑜對「雙輪平衡」的精準把控——既不放棄動力電池的基本盤,更要抓住儲能的爆發窗口。
儘管中創新航電池均價仍在下行,相比2024年,2025年上半年動力電池從0.55元/Wh降至0.46元/Wh,降幅16%;儲能電池從0.34元/Wh降至0.27元/Wh,降幅20%,但中創新航通過「規模效應+成本控制」成功對衝了價格壓力:碳酸鋰、鎳等原材料降價,疊加314Ah電芯的成本攤薄,最終實現毛利率逆勢提升。
其儲能業務躍升主要得益於中創新航與陽光電源、中車株洲所的深度綁定,成為PowerTitan2.0等儲能系統的主要電芯供應商。
憑藉314Ah電芯較寧德時代低15%的價格優勢,中創新航成功拿下沙特7.8GWh、英國4.4GWh、智利1GWh、南非153MW/612MWh等海外超級大單,其中沙特、英國訂單為2024年全球最大、歐洲最大,並獲陽光電源「全球戰略伙伴」最高嘉獎。
據國信證券測算,中創新航 2024 年儲能電池出貨量約 25GWh,較 2023 年的 4GWh 同比大幅增長 525%;其中,僅沙特、英國兩筆超級訂單便貢獻了近半出貨量,直接推動其全球儲能排名實現 「火箭式」 躍升 —— 從全球儲能第一梯隊尾部成功躍升至第五位。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創新航在手電站級儲能訂單已突破10GWh,儲能業務正式從「第二曲線」升級為「第一引擎」。
但劉靜瑜的野心不止於此:今年以來,中創新航持續規劃覆蓋江蘇常州、四川成都、福建廈門及歐洲葡萄牙的四大基地,新增儲能及動力電池產能超75GWh,其中成都基地二期投資120億元,30GWh產能預計2026年二季度投產。
2025年,該公司總產能目標達500GWh,2030年規劃產能高達1TWh。2025年儲能出貨量劍指45GWh;更將2026年整體出貨指引上修近兩成至180GWh,儲能出貨量計劃提升至70-80GWh。
市場地位的躍升,是戰略成效的直接反饋。
InfoLink數據顯示,中創新航全球儲能電芯出貨排名由2023年的第10位,升至2024年第5位、2025年一季度第3位,2025年上半年穩居第4位。
在大儲細分領域,2025年上半年,中創新航與億緯鋰能並列第三,緊追寧德時代與海辰儲能,二至五名競爭呈膠着狀態。
但挑戰同樣艱鉅,中創新航的動力電池業務增長動能已明顯放緩。
2025年1-8月,中創新航中國市場裝機量29.7GWh,市佔率7.0%,仍居第三;上半年全球裝車量為21.8GWh,對應的市場份額微降至4.3%,增速在全球TOP10中國廠商中墊底。
其乘用車市場客户涵蓋長安、廣汽、吉利、小鵬、東風、蔚來、五菱、零跑、奔馳Smart、豐田、現代、奧迪、北汽等,其中長安、廣汽為第一供應商;商用車領域客户包括金龍、奇瑞、宇通、瑞馳新能源,2025年上半年,新增配套車型達230款。
如何平衡「儲能狂奔」與「動力穩盤」,成為劉靜瑜必須破解的難題。
02
大電芯「生死豪賭」
亮眼的儲能數據背后,是鋰電行業愈演愈烈的「價格血戰」。
2023年至今,國內儲能系統中標均價從1.5元/Wh左右斷崖式跌至0.5元/Wh以下,電芯價格更是「腰斬再腰斬」。
在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巨頭的壓制下,第二梯隊企業普遍陷入「越賣越薄利」的困境,中創新航亦難倖免:其儲能收入增速(109.7%)遠超利潤增速,價格下行的侵蝕效應已現。
作為「第二梯隊的第一名」,中創新航必須跑贏‘成本降幅>價格降幅’的競賽,否則難逃利潤承壓的惡性循環。
面對困局,劉靜瑜選擇了一條高風險、高回報的突圍路徑:押注超大容量電芯,採取「梯隊化作戰」策略。
即:一面開足馬力出貨314Ah、392Ah,一面押注588Ah、625Ah、640Ah乃至688Ah等多型號電芯,以應對不同客户與場景需求。
中創新航314Ah儲能電芯已實現大規模批量穩定交付,而基於314Ah產線直接迭代兼容的392Ah電芯也已快速打開市場。
今年4月舉行的ESIE 2025展會上,中創新航宣佈392Ah電芯量產的同時,便與中能建儲能、廈門象嶼、新源智儲、金風零碳、運達能源等多家行業頭部企業簽訂了該款電芯及配套6.25MWh液冷儲能系統的供貨協議。
9月,該公司的588Ah電芯與600+Ah電芯新品在北美RE+展同台亮相,均計劃於2025年四季度量產,前者以1Ah之差與寧德時代的587Ah路線刻意區隔。
通過直擊客户對「經濟性」的核心訴求,中創新航試圖從同質化競爭的「紅海」中劈出一片天地。
截至目前,大電芯這條賽道的擁擠程度遠超想象,已分化為兩大陣營:
以寧德時代、遠景動力、海辰儲能為代表的500Ah+卷繞電芯陣營;以及由系統集成商主導的600Ah+疊片電芯陣營。
在第二大陣營中,中車株洲所聯合中創新航、欣旺達等多家電池廠推出688Ah聯盟標準,陽光電源則確立684Ah疊片電芯為下一代優選方案。
但大電芯賽道的「險」,遠超預期。
首先是時間窗口劣勢。遠景動力、寧德時代、海辰儲能、楚能新能源等企業已率先實現500Ah+電芯的量產。
億緯鋰能更早佈局,提前兩年卡位600+Ah賽道。欣旺達今年9月剛剛宣佈684Ah產線正式投產,專供陽光電源,晉升爲其下一代核心電芯供應商。
相比之下,中創新航的588Ah、600Ah+電芯要到2025年底才量產,並不具備先發優勢。
而其600+Ah電芯具體型號至今未明確披露。從公開參數——15000次循環壽命、430Wh/L能量密度、配套6.9MWh的20呎儲能系統來看,更貼近中車株洲所主導的688Ah標準,而非陽光電源力推的684Ah方案。
這一選擇,或折射出其在兩大客户陣營之間正悄然調整戰略重心。
更嚴峻的還是「產能過剩」這座大山。2024年全球儲能產能實際利用率不到50%,2025年全球儲能電芯規劃產能更是遠超實際需求4倍以上,價格戰仍將持續。
在此背景下,中創新航規劃的75GWh新增產能,既可能是「進攻的利劍」,也或將成為「消化的壓力」。
儘管風險重重,但劉靜瑜仍在推進「多元化對衝」:在陽光電源之外,積極拓展中車株洲所等儲能系統集成商,以及風電、光伏頭部客户,並與「五大六小」電力集團深度綁定,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國家電投、中核匯能、中國能建、華能、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大唐集團、華潤電力、三峽集團、中廣核等能源央企大客户建立深入長期的戰略合作關係。
與此同時,中創新航還加速全球化佈局,葡萄牙基地2025年一季度動工,預計2027年交付,規劃產能45GWh;泰國工廠2024年已實現批產交付,覆蓋東盟市場。
政策層面亦送來東風。國家發改委與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將超1.8億千瓦,帶動直接投資約2500億元。
這為包括中創新航在內的所有玩家的儲能突圍提供了空前機遇。
然而,全球鋰電巨頭的圍剿、持續的價格戰、大電芯技術的不確定性,仍讓這場突圍戰充滿變數。
對中創新航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市場豪賭,更是一場關乎企業生死的戰略遠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