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2:01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撰 文| 齊卿
2025年9月17日,絢星智慧科技(NASDAQ:YXT,以下簡稱「絢星」)在北京舉辦了以「探無限・敢突破・共未來」為主題的智能生產力產品發佈會。絢星首次定義「企業智能生產力」,並推出涵蓋「智立方・絢才・慧銷・睿學」四大產品矩陣的綜合解決方案,以可量化ROI為核心,破解企業AI落地難題。
1 絢星智慧科技創始人兼CEO 盧睿澤
據麻省理工學院2025年7月發佈的《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人工智能現狀》(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報告顯示:當前全球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超過3000億美元,但真正能夠規模化並創造財務價值的項目卻不足5%(圖 2)。這一數據揭示了企業AI應用面臨的深層挑戰,技術與業務之間依然存在鴻溝。
2 生成式AI在企業中的應用現狀
我們不得不思考:AI技術的浪潮已至,但企業如何避免AI成為「昂貴的玩具」?
企業AI落地的
深層挑戰
當前,對企業而言,AI已從「要不要做」的選擇題,轉變為「如何落地」的必答題,但大多數遇到落地困境的企業,都卡在「怎麼用」上。企業在AI轉型中普遍存在多重焦慮,包括方向選擇不清晰、投入產出難以驗證、員工適應與人才培養滯后、組織機制無法承接AI應用等問題。
在技術適配方面,通用大模型雖然展現出強大的能力,卻在企業級應用中遭遇「水土不服」。原因在於,當前通用大模型直接在企業部署,往往存在記憶失敗、重複錯誤和業務理解缺失三大問題。記憶失敗使大模型在企業複雜的業務流程中無法保持連續性。重複錯誤和業務理解缺失,則大大限制了大模型在業務中的應用。這往往導致AI應用停留在演示層面,難以真正融入業務核心。
組織承接層面同樣存在障礙。傳統組織架構和工作方式難以直接部署AI應用。人才能力斷層成為首要障礙,AI技術迭代速度遠超企業人才培養速度,導致企業即便引入先進AI工具,也缺乏正確使用和運維的能力。企業文化認知阻力同樣不可忽視,許多企業從管理層到基層員工都對AI是否取代崗位充滿焦慮。
價值驗證是企業AI應用的又一難題。投入產出不明確是企業最大擔憂,許多企業部署了AI系統卻不知如何有效運用。效果評估缺乏標準同樣困擾着企業,傳統KPI體系難以準確衡量AI應用帶來的價值。業務價值難體現是最根本的問題,很多AI應用雖然技術先進,但與業務目標關聯度不強。
然而,儘管存在落地難的問題,依然有企業成功部署AI,並將其作為業務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默克這家擁有350多年曆史的醫藥巨頭,將AI作為全球核心戰略,在CB Insights發佈的全球TOP 50藥企AI應用成熟度排名位居第二。在研發層面,默克利用AI將分子篩選周期從數月縮短至幾周,AI可以發現人類科學家可能忽略的分子關聯性。在組織層面,默克建立了全球AI MyGROWTH人才平臺,實現了人才的精準匹配和柔性配置——能夠將人才發展從公司驅動到員工主導。
默克雪蘭諾公司學習卓越中心負責人董艷指出,AI在企業中的成功落地,核心要素之一是:「找到靠譜的AI合作伙伴,發揮雙方的優勢。傳統企業優勢在行業知識,科技公司優勢在技術能力。」
絢星智能生產力
的破局之道
從默克的經驗不難看出,AI轉型不是簡單的部署通用大模型,而是需要與專業廠商在深刻理解企業Know-how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企業私域知識,部署專業的AI應用,實現與組織和業務的深度融合。正如絢星智慧科技創始人兼CEO盧睿澤強調的:「AI對企業的價值,在某些情況下並未得到有效發揮——通用大模型雖然掌握世界知識,但缺乏對企業私域知識和經驗的瞭解,需要與企業專屬數據結合纔能有效發揮作用。」
基於此,絢星在業界首次提出「企業智能生產力」的概念,指在工業級AI、大數據與自動化技術的底座之上,將企業的知識資產、崗位技能和業務流程深度智能化,與信息系統和業務鏈條全面打通,並通過可信治理框架下的人機協同機制,重塑組織的決策邏輯、運作流程、人才角色與文化基因。用一句話來概括——「智能生產力 = AI技術 × AI人才 × AI組織」的協同演進。
知名諮詢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總結了智能生產力發展的三種範式:第一階段是單點工具化,企業依賴零散的軟件工具或功能來解決局部問題;第二階段是局部流程化,AI與特定業務鏈條結合;而第三階段則是智能生產力,以「人-業-效」端到端的方式驅動組織整體進化。這一範式與絢星的戰略方向高度一致。
絢星智能生產力的理念,建立在工業級AI底座與業務深度理解的核心基礎上,通過人機協同共生的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絢星智能生產力解決方案的核心,在於四大產品矩陣的協同效應,覆蓋組織智能重構、人才智能管理、崗位智能賦能和銷售智能提效四個關鍵環節(圖 3)。
3 絢星四大產品矩陣
智立方AI Box作為工業級基礎平臺,攻克技術適配難題。該平臺歷時三年研發,不同於通用AI,智立方能將AI訓練成「懂行業、懂業務、懂崗位、懂員工」的專屬助手,解決系統割裂、效率瓶頸和知識沉澱不足問題。其核心能力包括:沉澱私域知識為智能資產、打造崗位級AI助手、構建並調度業務流程、建立智能體賦能業務。
睿學NeoLearning,讓培訓真正轉化為生產力。作為AI時代內容生產與學習平臺,睿學基於智立方打造,融合「教練賦能+按需學習」模式,實現懂企業、懂崗位、懂人的個性化精準培訓,解決傳統培訓中教學與學習兩張皮的問題。睿學不僅提升培訓成效,還重塑內容生產與交付方式,推動形成AI驅動的新內容生態,為企業、講師和生態夥伴創造新價值,成為企業AI學習時代的戰略平臺。
絢才TalentNova,讓人才管理直連業務成果。絢纔是AI驅動的HR Tech解決方案,解決傳統HR軟件「記錄和管控為主、難以服務業務增長」的侷限。它既是HR主管的全流程管理平臺,也是業務主管的「貼身HR Agent」,通過崗位AI助手和智能化流程,實現「在業務中管人、在管人中促業」的深度融合,讓人才發展與業務成果直接掛鉤,把人力成本轉化為人效紅利。絢才聚焦生態共建,聯合Moka、嘉揚、倍智等專業HR廠商,依託智立方底座輸出AI創新能力,並融入絢星人才管理產品,以AI原生方式重構HR Tech。
慧銷SaleSmart,讓每個銷售都能複製銷冠經驗。作為業內首個「訓戰一體」的AI原生銷售平臺,覆蓋「售前、售中、售后」全鏈路。通過銷售教練和指揮官雙角色,慧銷能提供客户畫像、實時話術、風險提示和自動覆盤,幫助企業將個體經驗沉澱為組織能力。案例顯示,慧銷已為多行業企業帶來突破:某上市企服公司客户跟進周期縮短35%;某裝企到店轉化率提升20%;某新能源車企培訓與質檢成本下降40%,客户識別準確率提升35%,人均時間成本下降80%。慧銷讓企業擺脫對「銷冠」的依賴,把經驗轉化為可複製、可持續的增長引擎。
可量化的ROI:
從內部實踐到客户價值驗證
理解業務,是當前AI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絢星的解決方法是,產品首先在內部得到充分驗證,之后才能上市發佈。這種從內部實踐開始的策略,確保產品的實用性和可靠性。盧睿澤分享道,「絢星自身用AI用得很好,也幫助很多客户取得顯著成效,這種實踐反過來又推動公司組織能力的改造,使絢星真正轉型為一家AI公司。」
絢星最早在公司開發並應用的「大聰明智能客服」系統,用以解決標準化的客服問題,目前已實現90%以上客户問題的完全自動化處理。在應用中,公司發現大模型普遍存在的「幻覺」問題嚴重影響可用性,因此決定開發智立方AIBox平臺,以從根本上突破該瓶頸。經過近三年的持續努力,公司最終實現了該平臺的自主研發與落地。
這種「先內部驗證,再推向市場」的務實態度,體現了絢星對戰略節奏的精準把控。盧睿澤強調:「企業創始人也好,CEO也好,最重要的是控制企業的戰略節奏,在什麼階段,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從而與市場匹配。」這種對戰略節奏的把控,確保了絢星的產品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工具。
在經歷內部的嚴格檢驗之下,絢星的解決方案在客户側展現出顯著的成效。某科技企業依託智立方實現研發知識結構化與智能化,檢索效率提升數倍,新員工上手周期縮短50%,客户響應速度提升80%。某零售龍頭企業,通過絢才提升招聘效率與準確率,實現快速精準選人。某服務企業引入慧銷后,客户開發周期縮短三分之一,贏單率顯著提升。某快消跨國企業,通過「睿學」精準評估人才並定向培養,中層關鍵能力指標明顯改善。
這些實踐表明,智能生產力已不僅是趨勢,而是現實中的可量化成果,AI從「黑箱」變為可衡量的ROI,企業的投資回報清晰可見。
未來展望:
「AI+」紅利持續釋放
絢星的智能生產力解決方案,不是簡單的產品堆砌,而是解決AI落地難的完整方法論。通過定義工業級AI生產力標準、構建四大產品矩陣,絢星為企業提供了一套可落地、可度量、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據艾瑞諮詢測算,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2697億元人民幣,預計2025~2029年,將保持32%的年複合增長率。至2029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元大關。2025年AI智能體正成為行業的焦點。Gartner將此列為2025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之首,並預測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決策將由AI代理自主完成,而2024年該比例幾乎為零。AI+產業的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為絢星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沙利文表示:絢星此次發佈的四大業務,標誌着企業智能化轉型進入了「深入業務肌理、構建標準基建」的新階段。其意義不僅在於提供了工具,更在於定義了一套AI時代的生產力新範式和人機協同的新標準。它解決了企業「有AI、無效能」的痛點,通過可衡量、可複製、可評估的工業級標準,為企業將AI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業務增長提供了清晰路徑和可靠實踐,有望成為驅動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
隨着人工智能產業的持續高速發展,市場的競爭焦點逐漸聚焦AI應用如何在企業中產生實效。絢星的智能生產力解決方案,恰是針對這一轉變的關鍵迴應。未來絢星能否持續將敏鋭的客户洞察,轉化為高效的解決方案,將決定其能否贏得市場的廣泛認可並創造長期價值。
圖2資料來源: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