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0:40
(來源:浙商證券融資融券)
1、商務部「稀土物項、技術出口管制」,利好稀土永磁全產業鏈
據商務部網站,經國務院批准,商務部公佈對境外相關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和對稀土相關技術實施出口管制的決定。
隨着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的加速商業化,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與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相關物項、技術的「出口管制」,或刺激「供不應求」的預期,推動相關物項、技術的漲價預期。近年來國內政策面,除了加大「出口管制」、規範發展外,早在2023年工信部就推出《稀土管理條例》,建立總量指標制度;2025年國務院設立稀土產業基金,首期規模200億元,重點支持四川冕寧輕稀土基地建設。高盛指出,全球稀土缺口將達3萬噸/年,相關出口管制或推升國際價格進一步上漲。麥肯錫預計,永磁材料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將帶動稀土需求翻倍,2030年市場規模超500億美元。稀土相關物項、技術的管制將利好稀土永磁全產業鏈。可關注擁有儲量/開採優勢、或佈局海外礦權的龍頭企業,以及在稀土二次回收技術方面獲得突破的公司。
2、「億元大單」頻現!機器人產業從「驗證期」邁入規模化商業落地階段
據財聯社消息,10月9日,智元機器人與龍旗科技正式官宣,雙方就工業場景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應用開展深度戰略合作,龍旗科技下達數億元金額的智元精靈G2機器人框架訂單,預計將部署近千臺機器人。
近年來,得益於政策與市場的共同推動,機器人產業快速成長,2025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涌現多筆億元級人形機器人訂單。在海外,特斯拉正在努力擴大人形機器人的規模,計劃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並在2026年開始量產。馬斯克預計2030年前將年產100萬台。機構測算2030年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得益於製造業自動化率大幅提升,而人形機器人成本則有望降至20萬元臨界點;頭豹研究院更指出,在醫療/商用等滲透率不足5%的場景,服務機器人有望帶來爆發機會。越來越多的「億元大單」預示着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從「驗證期」正式邁入可複製、可規模化落地的新階段,商業化前景有望推動相關板塊估值提升。可關注「核心零部件+場景落地」雙主線,尤其是諧波減速器、視覺檢測、系統集成等領域的龍頭。
3、新勢力9月銷量亮眼,智能化和全球化成為核心驅動
據新浪財經,2025年9月重點新能源車企交付量發佈:零跑66,657輛,同比+97.4%,環比+16.8%;小鵬41,581輛,同比+94.7%,環比+10.3%;蔚來34,749輛,同比+64.1%,環比+11.0%;理想33,951輛,同比-36.8%,環比+19.0%;埃安29,113輛,同比-18.6%,環比+7.7%;極氪18,257輛,同比-14.4%,環比+3.6%。
9月新能源車企交付量呈現顯著分化,頭部陣營強弱格局重塑。整體來看,行業呈現「性價比+智能化」主導增長、價格體系趨於穩定的特徵,乘聯會數據顯示9月新能源零售滲透率達58.1%,創歷史新高。智能化與全球化將成為核心競爭維度。小鵬等車企推動端到端智駕技術普及,有望在20萬以內主流市場形成差異化優勢;零跑藉助Stellantis渠道佈局海外,慕尼黑車展亮相的Lafa5計劃四季度上市,開啟增長第二曲線。隨着新車型密集交付與智駕技術落地,分化格局將進一步凸顯。該事件強化了新能源汽車板塊的結構性機會,智能化產業鏈(智駕芯片、激光雷達)、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壓平臺、超充系統)及具備全球化佈局的企業將獲得資金關注。
4、將帶來「數百億美元」收入!AMD抱上OpenAI的「大腿」,供應商隨之受益
據財聯社消息,近日,AMD與OpenAI宣佈達成6吉瓦(GW)算力協議,為OpenAI下一代AI基礎設施提供多代AMD Instinct GPU支持。首批1吉瓦AMD Instinct MI450 GPU部署計劃於2026年下半年啟動。同時,OpenAI獲得AMD認股權證,允許其以每股1美分的價格收購AMD最多10%的股份。
此次OpenAI與AMD的合作標誌着全球AI算力競爭進入新階段,對產業鏈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當前,全球AI軍備競賽持續升溫,科技巨頭資本開支大幅增長。此外,美國芯片出口管制促使國內企業加強自主研發,華為昇騰、寒武紀、海光信息等國產AI芯片廠商正加速追趕,國內AI芯片國產替代的進程加速!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28年全球數據中心總支出將達到約2.9萬億美元,其中約1.6萬億美元用於硬件(如芯片和服務器等)。AI算力產業鏈景氣度有望迎來由量變到質變的躍升,開啟新一輪深層次、長期化的繁榮周期,關注AI算力硬件產業鏈各細分環節(AI芯片設計及代工、CPO、PCB、液冷、服務器、交換機、銅纜、電源設備、變壓器、柴油發電機等)的龍頭企業,特別是AMD的供應商。
免責聲明:以上信息由博覽財經提供,內容僅供參考,不代表浙商證券認同或贊成其觀點,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亦不作為買賣、認購證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請或保證。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負。投資者不應將本信息作為投資決策的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以本內容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浙商證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平臺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