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文明中國·安徽 | 在這里,看見「好人傳好人」的持續接力

2025-10-10 11:36

新華網北京10月10日電(記者李雪芹 荊克)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從古至今,在安徽的美麗風景里,一直躍動着「好人」的身影。

  初秋時節,記者踏上「文明中國」主題採訪報道活動的安徽之旅,深入安慶與馬鞍山兩地,探尋安徽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層密碼。一路探訪,一路感動,安徽既是文化大省也是「好人」大省。從桐城六尺巷的謙和家風到當塗李白墓的千年守護,從留守兒童中心的無私大愛到現代愚公的綠化傳奇……一個個平凡人用堅守與大愛,繪就了江淮大地的精神座標。

  2025年9月8日,張耘講解六尺巷故事真正做到了「如數家珍」。(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 汪飛龍 攝)

  2025年9月8日,張耘講解六尺巷故事真正做到了「如數家珍」。(安慶市新聞傳媒中心 汪飛龍 攝)

  桐城六尺巷前,「中國好人」、清代名臣張英第九代孫張耘立於巷口,字句鏗鏘地講述着「温良恭儉讓」的家風傳承。如今的六尺巷,早已不是單純的文物古蹟,而是當地開展文明教育的鮮活課堂——基礎設施升級、文旅產業興旺,「謙和禮讓」 的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頻共振,化作居民日常相處的行爲準則,更吸引着無數遊客在此感悟中華美德的力量。

  2025年9月11日,葉東華(右)與趙堂在馬鋼車間里當面交流。(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孫道軍 攝)

  2025年9月11日,葉東華(右)與趙堂在馬鋼車間里當面交流。(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孫道軍 攝)

  馬鞍山鋼鐵廠的車間里,「中國好人」、「熊貓血」志願者葉東華師傅正在緊張工作。作為罕見的熊貓血擁有者,近20年里他的獻血量已累積到了驚人的數字,在技術能手之外又成為地地道道的公益達人。因為目睹配型成功的志願者被家人叫停的遺憾,他一直堅持宣傳造血干細胞捐獻,一直在為一些血液病患者的健康而奔走努力。來自山東的年輕工人趙堂深受葉師傅影響,表示「願意把青春和熱血獻給馬鋼」。

  2025年9月12日,王加勝在他開辦的兒童中心教室內接受記者採訪。(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倪博昊 攝)

  2025年9月12日,王加勝在他開辦的兒童中心教室內接受記者採訪。(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倪博昊 攝)

  和縣烏江鎮,年過花甲的退休教師王加勝則為留守兒童撐起了一片天。深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98歲「中國好人」葉連平自費辦學的感召,他將自家20多間炕房改造成留守兒童中心,配置電子琴、乒乓球桌等器材,為孩子免費提供課業輔導、研學活動等服務,這一守就是十多年。問他辦學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他的答案不是資金短缺,而是「孩子的安全」——每次帶孩子們遊學,他都整夜難眠,「這些孩子父母不在身邊,我得替他們把好關」。如今,當年受助的學生常回來當志願者,善意和愛心如漣漪般擴散,成為烏江鎮温馨的文明風景。

  2025年9月12日,「當代愚公」易厚掌正在講述他的種樹故事。(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倪博昊 攝)

  2025年9月12日,「當代愚公」易厚掌正在講述他的種樹故事。(馬鞍山市新聞傳媒中心倪博昊 攝)

  含山縣陶廠鎮西塔村,78歲的易厚掌用四十年光陰書寫了 「點石成金」的傳奇。1985年,他賣掉家里僅有的牛和豬,帶着全家人扛着鐵鍬上山,把4000多畝荒山變成了郁郁蔥蔥的森林。第一任妻子因勞累病逝,他自己也曾摔下陡坡險些喪命,卻始終沒停下種樹的腳步。如今,昔日荒山成了「綠色銀行」,他也從「全國勞動模範」到「中國好人」,再到「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用一生踐行「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朴素信念。

  2025年9月12日傍晚,身穿印有「李白文化園」文化衫的谷常新笑迎八方來客。(新華網記者 李雪芹 攝)

  2025年9月12日傍晚,身穿印有「李白文化園」文化衫的谷常新笑迎八方來客。(新華網記者 李雪芹 攝)

  當塗大青山下,李白墓的守護故事跨越千年。「中國好人」、谷氏家族第49代守墓人谷長新,從18歲起接過守護重任,用半生踐行先祖承諾。他曾深夜驅趕盜墓賊,曾為某教授「邀月祭詩仙」的赤誠熱淚盈眶,更執着於讓千年詩魂被更多人看見,他也從普通農民成長為李白文化研究專家。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安徽有1781人榮登「中國好人榜」,上榜總數連續17年位居全國第一。安徽為何不斷涌現「好人」?馬鞍山的實踐給出了部分答案——馬鞍山市持續推進「十個一」好人文化工程建設,頒發好人卡、設置好人崗、建設好人工作室,宣傳好人、禮遇好人,充分發揮好人示範作用和榜樣力量,推動好人成名人,模範成網紅,讓好人成為家喻户曉的社會名人、爭相效仿的道德榜樣和看齊對照的價值座標。

  「善者不虧,行之則久。」在安徽,「德者受尊、好人好報」的價值導向已然形成,從制度層面構建「選樹—宣傳—禮遇—傳承」全鏈條工作機制,禮遇善行、關心關切「好人」生活,讓好事「傳千里」,好人「有面子」,在全社會形成了正向激勵,引領見賢思齊風氣之先。從個體榜樣到全域文明的跨越,安徽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幫扶慰問困難好人,創新實施「道德信貸」,以誠信作抵押,向身邊好人發放小額信貸資金;一大批先進典型主題公園、主題廣場、主題社區、主題大道等陸續推出,讓好人好事處處可見,讓「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美好旋律處處唱響。

  從六尺巷的禮讓傳承到馬鋼車間的熱血奉獻,從烏江鎮的愛心堅守到西塔村的愚公精神……安徽的好人文化既源於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藴,更得益於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創新實踐。這種「好人傳好人」的持續接力,正在為徽風皖韻增添更加動人的風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