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11:23
自ChatGPT推出以來,人工智能已從技術概念躍升爲全球股市回報的 「決定性引擎」。瑞銀首席投資辦公室近日發佈全球股票策略報告指出,AI正打破傳統投資框架的束縛,成為股票配置中關鍵的差異化因素,而投資者若想捕捉AI紅利,需跳出寬泛的地區、行業或風格標籤,聚焦企業將AI轉化為競爭優勢的核心能力。
Part.01 傳統股票分類框架:解釋力不足的 「舊地圖」
長期以來,全球投資界構建股票組合時,高度依賴源於 20 世紀 70 年代的 「因子模型」,並在 90 年代通過 Fama-French 多因子模型進一步擴展 —— 這類框架以 「預設特徵」 劃分股票,比如國家(如美國、歐洲市場)、行業(如科技、工業)、規模(大盤 / 小盤)、風格(價值 / 成長)等,將其作為 portfolio 構建和收益分析的核心依據。
但數據揭示了這一框架的侷限性:UBS 對 MSCI 全國家指數(MSCI ACWI)過去 20 年的分析顯示,國家、行業、風格這三類傳統特徵僅能解釋 24% 的總回報,其中風格因子的貢獻更是低至 3%。報告指出,股市回報的主力實則來自 「公司特定因素」—— 且這類因素並非隨機:正如 Emmanuel Candes 等學者在《主題投資:基於風險的視角》(《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21 年)中所證實,同一主題下的股票往往呈現顯著相關性,這意味着傳統模型遺漏了 「結構性主題因素」(如 AI、能源轉型等)這一關鍵收益驅動項。
簡言之,用 「國家/行業/風格」 的舊地圖,已難以適配 AI 時代股市的新地形。
Part.02 AI成改寫股市回報規則 「新因子」
瑞銀在報告中明確提出:AI 不再是少數公司的 「增長加分項」,而是決定股票回報的 「核心因子」。一系列數據和案例,印證了 AI 對股市邏輯的重塑。
跨維度碾壓:AI 受益股全面跑贏
自 2022 年底 ChatGPT 推出至 2025 年報告發布時,AI 受益股(UBS CIO AI 組合成分股)年化回報率接近 40%,而同期全球寬基指數 MSCI ACWI 的年化回報僅為 16%。更關鍵的是,這種優勢並非侷限於某一領域 —— 無論按地區(如美國、歐洲、新興市場)、風格(動量、質量、價值、低風險)還是行業(科技、工業、消費)劃分,AI 受益股均大幅跑贏對應分類指數,徹底打破了傳統框架下 「某類資產領漲」 的固有規律。
盈利支撐:不是炒作是業績兑現
AI 股的強勢並非源於市場對未來的盲目樂觀,而是有紮實的盈利增長作為后盾。報告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三季度至 2024 年第一季度,聚焦 AI 的公司盈利增幅超過60%,而同期 MSCI ACWI 成分股的每股收益增幅不足15%。這種 「盈利剪刀差」 表明,AI 已切實轉化為企業的營收與利潤增長動力,而非單純的概念炒作。
效率優勢:AI龍頭的運營升級
AI 不僅驅動增長,更提升企業運營效率。作為 AI 早期 adopters,谷歌(GOOGL.US)、Meta(META.US)、亞馬遜(AMZN.US)、微軟(MSFT.US)、英偉達(NVDA.US)等頭部公司將 AI 深度融入業務:谷歌和 Meta 用 AI 優化代碼生成與廣告投放,亞馬遜、微軟靠 AI 強化雲服務能力,英偉達則以 AI 加速芯片設計 —— 這些舉措直接推動其 「人均營收」 大幅提升。UBS 數據顯示,2022-2024 年,這五大 AI 龍頭的人均營收年增速遠超全球市場平均水平,成為 「高增長 + 高效率」 的雙重標杆。
關鍵區分:泛AI≠真AI受益
報告特別警示,投資 AI相關板塊(如半導體、美國科技指數、IT 行業)不等於捕捉 AI 紅利。真正的差距存在於行業內部:以 IT 行業為例,2022 年底以來,行業內的 AI 龍頭回報達 140%,而行業內非 AI 企業的回報僅為 70%,差距翻倍;在工業和通信服務這類 「非傳統 AI 行業」 中,分化更為顯著 ——AI 受益股的年化回報分別比對應行業指數高出 42% 和 35%。
典型案例印證了這一點:Uber通過AI優化運營與用户體驗,股價自 2022年11月以來上漲3.5倍;Spotify 藉助 AI升級推薦引擎,股價漲幅 9倍;Meta 則以AI優化廣告系統,股價增長近7倍。這些公司並非來自傳統認知中的 「AI 賽道」,卻憑藉AI應用成為股市黑馬。
Part.03 AI 從 「賦能」 到 「應用」 無死角
瑞銀報告進一步分析指出,AI帶來的投資機會並非集中於單一環節,而是覆蓋AI價值鏈三層次,且各環節均涌現出高回報企業:
賦能層:聚焦基礎設施與核心技術,如英偉達(芯片)、博通(半導體)、Arista Networks(數據中心網絡),受益於全球數據中心建設熱潮與 AI 硬件需求激增;
智能層:聚焦大模型與算法,如 Meta 的 Llama 大語言模型(LM),為下游應用提供 「智能內核」;
應用層:聚焦 AI 在具體場景的落地,如 Netflix 用 AI 實現個性化內容推薦,Meta 用 AI 優化廣告投放效率。這種全鏈條受益也體現在美股龍頭中:UBS 統計顯示,2022 年 11 月以來標普 500 指數表現最好的 10 只股票中,有 5 只直接受益於 AI 技術突破,其中英偉達以 139.8% 的年化回報領跑,Meta(99.9%)、博通(88.1%)、Arista Networks(66.6%)等 AI 相關企業均位列其中。
Part.04 聚焦AI競爭力而非標籤
瑞銀團隊在報告結尾強調,傳統股票分類框架(國家、行業、風格)並非毫無價值 —— 它們仍能幫助投資者歸類 「經營環境相似」 的企業,但在 AI 驅動的新市場中,僅靠靜態標籤已無法捕捉動態的收益機會。
隨着 AI 在各行業的滲透持續加深,其將成為企業間差距的 「核心分水嶺」,並進一步主導股市回報的分配邏輯。對投資者而言,核心啟示在於:
跳出 「買美國市場」「買科技股」「買成長風格」 的寬泛思維,轉而分析單個企業將 AI 轉化為競爭優勢的能力。
警惕 「泛 AI 概念」 陷阱,即使在半導體、IT 等看似與 AI 相關的領域,也需區分 「真正用 AI 驅動增長」 與 「僅沾邊 AI」 的企業。
關注 AI 價值鏈的全環節機會,無論是硬件賦能、算法研發還是場景應用,均有業績兑現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