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0 07:4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勝馬財經)
面臨短期陣痛
作者 | 勝馬財經 許可
中國飛鶴最新公佈的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1.5億元,同比下降9.36%;淨利潤10.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46.66%。這份自2019年以來最為疲弱的半年度財報,引發了市場對「奶粉一哥」未來前景的擔憂。在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飛鶴的應對策略和轉型成效正在接受市場考驗!
主業承壓 營收結構單一
中國飛鶴將此次業績下降歸因於四個方面:向消費者提供生育補貼、降低嬰幼兒配方奶粉的渠道庫存、政府補助減少以及對全脂奶粉產品進行減值計提。
其中,生育補貼計劃對利潤影響顯著。今年4月飛鶴率先啟動總額12億元的生育補貼計劃,為孕期家庭提供價值1500元的奶粉及相關服務。這一舉措雖然彰顯了企業社會責任,卻短期內擠壓了利潤空間。
渠道庫存調整也是關鍵因素,為貫徹「鮮萃活性營養」戰略,保持貨架產品新鮮度及健康度,飛鶴主動降低嬰幼兒配方奶粉渠道庫存,這直接影響了當期銷售收入。
飛鶴營收結構相對單一,嬰幼兒配方奶粉產品營收佔比超過九成,2019年至2024年,該比例始終保持在91.4%至95%之間。這種過度依賴單一業務的結構,在市場環境變化時顯得尤為脆弱。2022年至2023年,國內出生率下降,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規模萎縮,分別同比下滑5%和10%,飛鶴業績隨之連續兩年下滑。
市場格局生變 多元化佈局
飛鶴在財報中強調,其嬰幼兒配方奶粉全渠道市場份額及銷量繼續穩居市場第一。但伊利同樣聲稱,上半年公司整體嬰幼兒奶粉(含牛奶粉和羊奶粉)零售額市場份額達到18.1%,躍居全國第一。
雙方統計口徑不同:飛鶴指的是單一品牌排名第一,而伊利的數據包括了其控股的澳優乳業。數據顯示,2024年飛鶴在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佔有率為17.5%,伊利為16.3%,兩者差距不大。隨着飛鶴銷售下滑和伊利保持增長,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首位寶座的確可能易主,這場「第一之爭」反映了行業競爭的白熱化,也表明飛鶴的傳統市場優勢正受到挑戰。
面對核心業務承壓,飛鶴近年來不斷推進多元化佈局,但新業務尚未形成規模。2024年,飛鶴在其他乳製品領域(包括成人奶粉、液態奶等)實現營收15.14億元,同比增長6.3%,營收貢獻率僅7.3%;營養補充品營收1.73億元,同比增長25.4%,營收貢獻率僅為0.8%,兩大業務加起來營收佔比不到10%。
飛鶴進入的成人奶粉和液態奶領域,均已存在強勁對手。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在成人奶粉行業佔據相當市場份額;液態奶市場則呈現「雙雄爭霸,多強並存」的格局,飛鶴作為后來者面臨巨大挑戰。
全球化拓展 加大科技投入
海外市場成為飛鶴財報中少有的亮點,上半年飛鶴海外業務收入約1.1億元,北美與東南亞市場均取得關鍵進展。
北美市場,飛鶴加拿大金斯頓工廠獲本土嬰配粉生產執照,產品已成功進駐北美超1500家大型商超,2025年上半年門店數環比增長270%。該工廠已通過美國FDA初審,下半年產品有望進入美國市場。
東南亞市場,飛鶴以菲律賓為首站推出產自「黃金奶源帶」的AceKid純鮮奶配方奶粉,打開菲律賓市場后,飛鶴計劃將成功經驗複製至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市場。
飛鶴不斷加大科研創新投入。2025年初,公司發佈「乳蛋白鮮萃提取科技」,實現了對不同功能活性乳蛋白組分的精準提取與定向激活。飛鶴還建成了國內首個應用型母乳低聚糖(HMOs)全譜系結構數據庫,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評價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技術投入已轉化為產品優勢,其明星產品星飛帆卓睿奶粉的活性營養成分達到普通奶粉的2倍。
面臨生育率持續下滑挑戰
中國嬰配粉市場面臨的根本挑戰是新生兒數量的持續減少。2023年,中國新生兒人數自2017年開始已連續7年下滑。更令人擔憂的是,2024年中國的結婚登記對數下降了超20%,這預示着未來新生兒數量很可能繼續減少。儘管2024年是農曆龍年,歷史上對生育意願有短期提振作用,但可能難以扭轉長期趨勢。
與此同時,奶粉行業競爭仍在加劇,2023年2月起,嬰幼兒奶粉新國標正式實施,未能通過註冊的中小品牌正在加速清庫存,從而導致全行業價格戰加劇,進一步擠壓了各家企業的利潤空間。
勝馬財經認為,隨着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奶粉行業已經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競爭,企業需要從產品創新、渠道優化和全球化佈局中尋找新的增長點。短期陣痛難免,但飛鶴的科技投入和全球化佈局可能在未來收穫回報。然而,在此之前,飛鶴必須渡過眼下這段艱難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