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偉電子毛利率波動明顯:經營現金流大起大落,關聯交易引關注

2025-10-10 08:2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轉自:港灣商業觀察

《港灣商業觀察》陳錢

繼今年2月遞表港交所衝刺上市失效后,河北海偉電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海偉電子)近期再次向港交所發起衝刺,中金公司為其獨家保薦人。早在2023年3月,海偉電子就已啟動IPO輔導計劃在A股上市,彼時的保薦人也為中金公司,今年1月,公司決定轉投港股。

海偉電子於2022年年底通過收購關聯企業寧國海偉獲得金屬化膜業務及客户比亞迪(002594.SZ,01211.HK),2023年,比亞迪即入股海偉電子,同時成為當年的第一大客户。與此同時,在收購的金屬化膜業務毛利率不穩定及原核心業務電容器基膜售價下滑的情況下,公司仍擬將募資的90.8%用於擴產,僅5%用於研發,其募資用途合理性也很難不引發外界關注。

1

毛利率波動明顯

招股書及天眼查顯示,海偉電子成立於2006年,是我國最大的電容器薄膜製造商之一,其主要產品電容器基膜為薄膜電容器的關鍵組成部分,下游應用端涵蓋新能源電力系統、工業設備及家用電器。

近年來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帶動電容器基膜市場需求的擴大,2024年,按電容器基膜的收入計,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10.9%,按電容器基膜銷量計,公司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14.2%,位列第二。

不過,一家公司健康與否不能僅以銷量和收入衡量,儘管海偉電子在這兩項指標上有較為不錯的成績,但體現其業務造血能力的淨利潤表現卻欠佳。

招股書顯示,海偉電子期內的業務全部來自中國國內。2022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簡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分別為3.27億元、3.3億元、4.22億元、1.57億元,期內利潤分別為1.02億元、6982.6萬元、8641.8萬元、3135.9萬元,其中2024年利潤較2022年下滑15.28%,今年1-5月,在其營收同比下滑3.16%的情況下,利潤繼續同比下滑4.56%。

公司稱,利潤的下滑主要系原材料成本的增加、預期信貸的減值虧損以及僱員福利開支的增加。

據悉,海偉電子主業電容器薄膜按產品類型可劃分爲電容器基膜和金屬化膜,其中電容器基膜為其核心收入來源,各期的收入佔比達91.9%、71.8%、72.8%、78.5%,根據已披露的數據,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金屬化膜的收入佔比僅為21.5%、20.2%、13.7%。

利潤的下滑或可以從核心產品電容器基膜中略窺一二。各期,公司電容器基膜的平均售價分別為3.49萬元/噸、3.03萬元/噸、2.93萬元/噸、2.96萬元/噸。單價下滑的同時,其毛利率各期分別為48.6%、36.1%、36.9%、41.2%。

而另一產品金屬化膜的平均售價雖然有所上升,2023年、2024年及今年1-5月分別為6.17萬元/噸、6.42萬元/噸、6.71萬元/噸,但其毛利率卻在2024年幾乎腰斬,由上年的23.7%跌至12.9%,2025年1-5月毛利率為21.2%。

也因此,海偉電子的整體毛利率連續三年下滑,2022年-2024年分別為44.9%、31.2%、29.7%,今年1-5月同比上升7.6%至35.5%。

公司解釋,毛利率的下滑主要是電容器基膜毛利率的下降以及2023年的新增業務金屬化膜的毛利率低於電容器基膜,今年1-5月毛利率上升主要系這兩項業務的毛利率增加所致。

2

上下游關聯交易,比亞迪入股

據瞭解,公司的金屬化膜業務由2022年年底收購寧國海偉51%的股權獲得,而收購之前寧國海偉控制人宋俊青為海偉電子控股股東宋文蘭的父親。在2023年之前,寧國海偉就為海偉電子的客户。

2022年,海偉電子向寧國海偉銷售電容器基膜實現5663.6萬元的收入,當年寧國海偉也以17.3%的收入佔比位列第一大客户。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比亞迪一直向寧國海偉採購金屬化膜,因此收購完成后,比亞迪就成了海偉電子的客户,且在成為公司第一大客户的2023年,比亞迪就通過A+輪融資入股海偉電子,目前直接持有海偉電子4.9%的股份。

2023年、2024年及今年1-5月,公司向比亞迪銷售金屬化膜的收入分別為4033.6萬元、4185.1萬元、1729.3萬元,收入佔比為12.2%、12.6%、11%。2023年和2024年比亞迪均為海偉電子第一大客户。

收購寧國海偉帶來的「好處」還不止於此,公司與同爲客户及供應商的浩偉電子的業務往來也始於收購寧國海偉。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海偉電子向浩偉電子採購和銷售金屬化膜,各期的採購佔比分別為9.3%、12.3%、9.7%,來自浩偉電子的收入佔比分別為2.4%、9.8%、1.1%。

2022年-2024年及2025年1-5月,公司來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佔比分別為36.4%、34.9%、37.6%、42.1%,向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佔比高達90.4%、78.6%、89.9%、74.4%,其中2022年的第一大供應商海偉石化,其控制人也為海偉電子實控人宋文蘭的父親宋俊青,當年公司向海偉石化的採購額達1.6億元,採購佔比達73.7%,第二年海偉石化即退出前五大供應商。

上下游關聯交易雲集的同時,公司的應收貿易款項也常年都在上億,2022年-2024年,公司的應收賬款分別為2.59億元、2.79億元、3.37億元,截至今年6月末,應收賬款為3.2億元。

與此同時,其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由2022年的105.9天增加至今年5月末的156.9天。

而公司需要支付給供應商的應付賬款各期分別為1.05億元、4346.5萬元、5241.5萬元、4424.9萬元。海偉電子稱,應付款項的減少主要系清償所有應付給宋文蘭父親宋俊青控制的關聯公司海偉石化及海偉交通的未償還款項。

2022年-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32億元、-8937.1萬元、1722.5萬元,今年1-5年再度轉至-3581萬元。公司表示,現金流的流出主要系應收賬款的增加及應付賬款的減少。

3

研發投入偏低,募資用途合理性存疑

此次港股IPO,海偉電子募資的約90.8%將用於主營業務電容器基膜的擴產,5%用於研發,3%、1.2%分別用於銷售營銷活動和營運資金等一般用途。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公司的電容器基膜的產能利用率達90%以上,但從該業務近年來收入佔比及銷售單價的下滑或會讓人懷疑募資的90%用於擴產是否理性。

無需諱言,公司的議價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的培養離不開研發的投入,但反觀海偉電子的研發投入,各期僅為1120.9萬元、1440.3萬元、1680萬元、726.5萬元,研發費用率為3.4%、4.4%、4%、4.6%。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主營業務毛利率和銷售單價下滑反映了其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上存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仍將募資大頭用於擴產,僅小部分用於研發或會導致公司難以在覈心技術上取得突破,而大規模的擴產若未帶來利潤的同步釋放,將會進一步加劇經營壓力。

公開資料顯示,海偉電子目前已完成B輪融資,融資方包括比亞迪、中金公司旗下投資機構中金浦成、陽光電源(300274.SZ)以及宜賓綠能、河北衡湖、安徽基金等政府資本,投后估值23.25億元。

招股書及天眼查顯示,海偉電子實控人為宋文蘭,宋文蘭通過直接及間接的方式合計控制公司62.8942%的股份。

天眼查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海偉電子存在22條動產抵押,被擔保債權總額達40.5955億元。(港灣財經出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