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橫掃港股IPO!從「固收為王」到「股債雙驅」,險資重塑資本角色

2025-10-10 03:25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近年來,在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與利率持續下行的雙重背景下,保險資金正以前所未有的活躍姿態湧入IPO市場,成為一級市場中不可忽視的長期資本力量。從港股基石投資到A股戰略配售,從半導體芯片到新能源電站,險資的觸角正深入更多具備高成長性與戰略價值的產業領域。

縱觀全局,險資正在從傳統的「固收為主、權益為輔」轉向「固收打底、權益增強」的資產配置模式。其在IPO市場上的頻繁出手,不僅是資產端尋求收益突破的戰術調整,更是保險資金作為「耐心資本」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國家戰略的功能體現。

「險資正在從傳統財務投資者向‘產業賦能型資本’轉型。」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儁生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險資更關注財務收益,而近年來,隨着投資能力、產業研究能力和投后管理能力的提升,一些險資機構開始通過IPO基石投資、戰略配售、聯合投后服務等方式深入參與產業鏈發展,實現資本與產業的雙向價值創造。

港股IPO:險資成為基石力量

今年以來,港股市場迎來多家重磅企業上市,其中紫金礦業旗下黃金業務板塊紫金黃金國際的登陸尤為引人注目。該項目不僅是今年港股募資規模第二大的IPO,也是A股分拆上市史上規模最大的案例。

紫金黃金國際的基石投資者名單堪稱「全明星陣容」,共29家機構參與,除了新加坡主權基金GIC、高瓴、貝萊德、施羅德等國際長線資本外,泰康人壽、中國太保等險資也赫然在列。

根據配售結果,GIC與高瓴分別獲配1633萬股,貝萊德與施羅德各獲配1306萬股,而泰康人壽與中國太保則分別獲配653萬股。若以發行價計算,泰康人壽與中國太保在紫金黃金國際上的投資分別達到4.68億港元。

這並非泰康人壽今年在港股市場的首次亮相。據不完全統計,泰康人壽已至少參與5家港股公司的IPO基石投資,除紫金黃金國際外,還包括激光雷達企業禾賽-W、電機驅動芯片公司峰岹科技、家電零部件企業三花智控,以及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的H股發行。其在上述五家公司中的總投資規模超過14億港元,顯示出險資在港股市場中愈發活躍的配置意願。

中國太保同樣不甘落后,除了紫金黃金國際外,也參與了寧德時代H股的基石認購,獲配規模與泰康人壽持平。此外,大家人壽、中郵人壽等險企也紛紛現身港股IPO名單。大家人壽斥資約2.57億港元認購奇瑞汽車836萬股,中郵人壽則以3.92億港元參與奧克斯電氣的IPO認購。

在港股IPO中,中國險資常與GIC、貝萊德等國際產險資本同台競技,在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看來,二者在堅持長期主義和價值投資的理念上是相通的,但差異也同樣顯著。楊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中國險資的投資決策會更多地考量與國家戰略的協同性,帶有「政策驅動」色彩,而國際機構則更側重全球資產配置的「市場驅動」邏輯。在盡調上,國際機構擁有更標準化的全球框架和嚴格的ESG體系,而中國險資則在對本土產業與政策的理解上更具優勢。投后管理方面,國際機構往往更為主動和深入,而中國險資傳統上相對被動,但正在積極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兩者均秉持長期價值投資理念以及成熟的投資團隊,對擬投資企業使用一流的評價方法,分析其的市場空間、管理團隊能力、財務狀況等。但中國險資更重視服務國家戰略,有「本土偏好」,更重視與主業的戰略協同,在風控上更為保守,偏好有穩定現金流、清晰盈利模型的企業。而國際資本更關注純粹財務回報,更關注ESG指標,如勞工權益、環境影響、治理透明度、數據安全等。並且對初創科技企業有更高風險容忍度。

「正是這些異同,為雙方創造了巨大的合作與學習空間,中國險資可借鑑其先進的風控與投管能力,國際機構則可藉助我們的本土洞察,通過聯合投資與深度交流,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升。」楊帆説道。

對於今年以來險資積極參與港股IPO的原因,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為主要基於三重驅動。一是低利率環境下需要港股市場提供的新經濟資產來提升組合收益;二是港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基石投資機制與險資長期屬性天然契合;三是政策鼓勵下,參與寧德時代、紫金黃金國際等龍頭項目有助於優化全球資產配置。

「在投資領域選擇上,險資聚焦新能源、半導體等戰略產業,這不僅是追隨政策導向。」王紅英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在「雙碳」目標的頂層設計下,能源結構轉型是未來數十年確定性極高的超級賽道,整個行業的天花板足夠高。而半導體和高端製造,則是解決「卡脖子」問題、保障產業鏈安全的關鍵,國產替代的需求迫切,市場空間巨大。投資這些領域,就是投資於確定性的高成長。

A股戰場:戰略配售與原始股東雙線佈局

在A股市場,險資同樣展現出強大的資本實力與戰略眼光。今年以來募資規模最大的A股IPO項目華電新能,募資總額達181.7億元,背后就有多家險資深度參與。

中國人壽作為戰略投資者,在華電新能IPO中獲配3.01億股,動用資金約9.59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12月,中國人壽就已通過增資華電福新(華電新能前身)斥資20億元入股,持有7.96億股,佔比2.21%,位列第三大股東。平安人壽同樣作為原始股東持有2.19億股。若以華電新能上市后股價計算,兩家險企在該項目上的浮盈合計超過64億元,成為險資參與戰略投資的典範案例。

除了華電新能外,中國人壽還參與了電投產融的增發,獲配44.05億股,持有市值約522億元,顯示出其對能源轉型板塊的長期看好。

「國家隊」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也在今年加速佈局IPO賽道。該基金以10.07億元參與華電新能戰略配售,獲配3.17億股,成為該項目最大戰略投資者。此外,它還出現在屹唐股份新恆匯思看科技等至少10家新上市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名單中,行業覆蓋半導體、硬件設備、化工等國家戰略支持的硬科技領域。

險資在IPO領域的佈局並非「廣撒網」,而是呈現出明顯的產業偏好與戰略意圖。泰康人壽近期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峰岹科技H股IPO,斥資1.79億元,持股佔其H股發行規模的8.69%。峰岹科技作為一家電機驅動芯片半導體公司,2022年已在科創板上市,此次登陸港股形成「A+H」雙平臺,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影響力。

中國人壽則通過旗下基金參與人形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的B輪融資,后者已於近期啟動A股IPO輔導,顯示出險資對硬科技領域的早期介入與長期陪伴。

在朱儁生看來,險資在產業研究和價值評估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其積極參與IPO的關鍵因素。無論是通過內部團隊還是與外部機構合作,險資在行業趨勢研判、上市企業價值評估和投后管理方面能力不斷增強,使其在進行基石投資時更具信心,也能夠更精準地選擇優質標的,實現財務收益與戰略佈局的雙重目標。

但要真正實現從「資金支持」到「產業協同」的跨越,朱儁生認為險資還需建立或強化專業的研究團隊,深入理解目標行業的發展趨勢、技術路線、供應鏈結構及市場格局,為投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通過精準的產業研究,險資能夠選擇既符合長期穩健回報要求,又具有產業戰略價值的投資標的。

「在投資完成后,險資可通過參與董事會、提供戰略諮詢或整合產業資源等方式,協助被投企業優化供應鏈、開拓市場、提升運營效率,形成資本與產業的協同效應。這不僅提升投資回報,也能夠推動企業及行業價值的增長。」朱儁生指出,在追求產業協同的過程中,險資必須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和合理的退出機制,確保資本安全、流動性和收益可持續性。這既包括市場、政策、技術風險的評估,也包括科學設計的退出路徑和時機管理。

長期資本仍需警惕多重風險

險資大舉進軍IPO市場的背后,是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今年3月,證監會修訂《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將銀行理財與保險資管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險資作為A類投資者在配售比例上更具優勢。

今年7月,財政部印發《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覈的通知》,明確將考覈周期從年度延伸至「當年度+3年+5年」,鼓勵險資踐行「長錢長投」。

儘管險資在IPO市場中參與投資,有望獲取長期穩健收益,但同時也面臨多方面的潛在風險。一方面是估值波動風險。朱儁生告訴本報記者,IPO企業尤其是成長型公司,其市值往往波動較大。如果險資在企業估值相對高位時入場,可能導致后續組合收益受壓,甚至在市場調整期間出現短期賬面損失。因此,準確判斷企業內在價值、合理評估市場情緒和行業趨勢,對於規避估值波動風險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是流動性風險。朱儁生指出,港股IPO中的基石投資通常伴隨鎖定期安排,投資資金在短期內難以自由調配。這可能對險資的流動性管理產生影響,尤其在遇到突發資金需求或其他投資機會時,限制資金靈活運作。

「儘管近年來監管部門對險資參與股權投資、港股通投資及基石投資等活動的指引和規範逐步完善,但政策調整、跨境資本管理規定變化、外匯管制或税收政策調整,仍可能對投資操作、資金安排及收益水平產生影響。」朱儁生認為,險資需保持對政策環境的敏感性,及時調整投資策略。

不僅如此,投資企業本身可能面臨技術迭代、市場競爭加劇或經營管理不確定性等因素,在朱儁生看來,若企業業績不及預期,投資回報可能低於預期,甚至出現虧損。險資需要在投前進行充分的行業、企業及管理團隊研究,並在投后通過參與治理、提供戰略支持降低風險。

在王向楠看來,基石投資者對IPO企業的價值判斷可能高於整體市場,在IPO后,可能遭受投資損失。部分IPO企業處於前期擴張期,持續盈利能力不確定,給險資埋下資產減值的伏筆。並且港股市場深度不如A股,企業市值波動大,是險資面臨的一種流動性風險。

但不論如何,隨着「長錢長投」理念的深化與政策紅利的釋放,保險資金正從傳統的「固收為主、權益為輔」轉向「固收打底、權益增強」的資產配置模式。其在IPO市場上的頻繁出手,不僅是資產端尋求收益突破的戰術調整,更是保險資金作為「耐心資本」服務實體經濟、支持國家戰略的功能體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