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β遇見半導體!暴漲行情,藏在「芯」里?

2025-10-10 06:57

當資本市場的熱度與產業深度相遇,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在書寫特別的故事。

在技術前線,突破的信號此起彼伏:上海微電子28nm沉浸式光刻機通過工藝驗證,在ASML對中段製程的壟斷版圖上撕開一道缺口;中芯國際測試國產DUV光刻機的消息,也引發市場聯想;中微公司的CCP刻蝕機躋身5nm先進製程,射頻電源國產佔比首次突破60%關鍵節點;寒武紀思元590對標英偉達A100的MLPerf成績,讓雲端訓練芯片第一次有了「中國選項」……

資本市場如同敏鋭的雷達,迅速捕捉到這一產業變局信號,並掀起新一輪「中國芯」熱潮。9月10日至10月9日,中芯國際股價六次創下新高;中微公司、拓荊科技等設備龍頭也悄然走出一波凌厲攻勢,股價漲幅均超過40%。

指數層面,科創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9月10日以來漲幅超30%,遠超同期大盤表現。資金流向更是印證了市場熱情,科創半導體ETF(588170)同期規模增長超20億元——數字背后,資金正從「泛概念炒作」轉向「硬技術甄別」。

更深遠的變化在應用端悄然發生。騰訊近日宣佈已完成對海光、鯤鵬、飛騰、龍芯等主流國產芯片的全面適配;阿里雲、百度智能雲等頭部雲廠商也相繼擴大了國產算力的採購規模;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同樣在關鍵業務中加速引入國產硬件方案。

這場集體轉向,已然清晰地標示出國產芯片越過了「能用」的基準線,真正邁入了「好用」的實用階段。這些大廠對國產算力的堅定支持,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漣漪必將沿着半導體產業鏈層層向上擴散,最終惠及最上游的設備與材料環節,滋養整個產業的根基。

顯然,與去年「9·24行情」的普漲盛宴不同,本輪行情的底色源於產業邏輯的深刻嬗變。當周期紅利退潮,技術攻堅的底色終於浮現,國產替代的步子也邁得更為堅實。

隨着圍繞技術實力與產業鏈協同的「淘汰賽」啟幕,在半導體這片佈滿暗礁的戰場上,專業投資者或許已瞥見價值的微光,但普通投資者卻如同在技術的迷霧中擲鏢,若無力解讀硅片上的納米密碼,不如將目光投向直指產業咽喉的科創半導體ETF(588170)。若追求更廣闊的視野,芯片ETF(159995)則提供了全產業鏈的敍事。

萬億「芯」途

194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的晶體管,叩開了半導體時代大門。自此,一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科技長征浩蕩啟程,人類以硅為紙、以創新為筆,在納米尺度上重構世界的運行邏輯。

這場產業革命的每一步,都印刻着科學與技術前行的烙印。上世紀80年代,CMOS工藝如潮汐般漫過產業荒原,催生集成電路駛入超大規模時代;90年代,片上系統(SoC)將千萬級晶體管凝鍊為方寸之間的「智慧核」,實現了功能與性能的質變;再到2020年代,3D堆疊、Chiplet等先進封裝,以架構革命對抗突破物理極限,續寫着人類以微觀工藝重構宏觀文明的故事。

半導體產業鏈如同一條橫亙於科技之巔的巨龍,每一片鱗甲皆由技術壁壘鑄就,每個骨節都在專業化分工的咬合中,鍛造出既精密又堅韌的生態。無論是材料的分子級提純,還是設備的納米級操控,抑或是設計的億級電路佈局、製造的原子級蝕刻、封測的微米級校準,它們環環相扣,又在各自疆域築起高牆。

在這里,工藝的進階不是線性的延伸,而是向物理極限的驚險一躍。從1釐米到1.00001釐米鋼管的跨越,背后是技術密度與產業價值的指數級躍遷。每一納米的突破,都是材料、設備、工藝在微觀世界的精密共舞。也因此,材料與設備作為製造基石,不僅決定着芯片性能的物理上限,更構築着整個產業的天花板。

在材料的世界里,硅片是絕對主角。作為承載摩爾定律的「數字畫布」,這塊晶瑩薄片佔據材料成本的30%,承載着芯片的核心算力。光刻膠是納米級圖形轉移中「微觀畫師的墨」,在硅片上勾勒出比發絲細千倍的電路;特種氣體是等離子體刻蝕中「反應的氧氣」,每一絲純度都關乎芯片良率;靶材則是物理氣相沉積中的「鍍膜之魂」,為微電路披上防護鎧甲。

儘管全球半導體材料版圖仍被歐美日巨頭以無形的「鐵幕」籠罩,但裂縫中已傳來破壁之聲——中國企業在硅料提純、光刻膠等方面的技術突破,不再是微弱的星火,而是燎原前灼熱的裂痕。

設備賽道的角逐更顯驚心動魄:光刻、刻蝕、薄膜沉積設備三大核心裝備,佔據全球市場六成份額。其中,光刻機,尤以EUV為巔,高踞產業金字塔頂端。在這片至高戰場上,荷蘭ASML公司執掌着這柄定義時代的「權杖」,不僅壟斷着7納米以下製程的入場券,更在高端市場上形成了絕對的、近乎孤獨的統治。

其他設備環節亦在施展極致技藝:刻蝕機如同「原子層面的微雕大師」,以不超過一個原子直徑的誤差,在硅片上精準剔除多余材料;沉積設備(PVD/CVD)堪稱「納米薄膜的構築者」,為芯片披上原子級厚度的功能外衣;離子注入機扮演着「賦予靈魂的畫筆」,通過精準的摻雜為半導體注入特定的導電特性。這些動輒數億美元的精密儀器,構成了芯片製造的「鋼鐵長城」。

在投資視野中,樂觀者看到中國芯片設計已迎風起航,唯缺製造之翼相配。但更深層的真相是,設備與材料的桎梏,非單一環節之困,它鎖住的是整個產業鏈的「天花板」。當製造工藝難以企及頂尖水準,無數設計公司不得不蜷縮身軀,在低一等級的成熟製程天地里輾轉求生。

有人篤信芯片設計纔是星辰大海,卻容易忽略:相較於芯片設計所承載的浪漫想象,設備與材料的攻堅是一條更為硬核、也更接近產業本質的征途。它不是線性前進的田園牧歌,而是階梯式攀登的絕壁征途。每一次國產設備通過驗證、每一種關鍵材料實現量產,都是在技術封鎖的圍牆上,奮力鑿開的一道裂縫。它們帶來的不是温和增長,而是產業鏈突圍通道的拓寬,以及生態位的躍遷。

這種增長和躍遷,已然深刻地嵌入並驅動着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歷史性進程。瑞銀集團的數據勾勒出了未來的輪廓:至2027年,全球晶圓廠設備支出將衝擊119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獨佔390億美元。在AI算力需求的巨浪推動與全球晶圓產能持續擴張的共振之下,半導體材料市場也步入新一輪增長周期。TECHCET預測,2025年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將達到約700億美元新高峰,同比增長6%。

另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全球半導體營收預計從2024年到2030年幾近翻番,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

此時,或許已有謹慎的投資者開始審視設計公司高估值下的業績成色。相比之下,正處於業績擴張周期的設備與材料板塊所展現的估值安全性,在不確定性的時代里顯得尤為珍貴。

這便是半導體世界的真實圖景:設計在雲端編織未來,製造在泥土中生長根基;一邊是仰望星空的詩意,一邊是腳踏實地的修行。當市場仍在為AI故事心潮澎湃,設備廠商已進入「交付-驗證-生產」循環。這一過程不性感,卻無比堅實;不喧囂,卻充滿力量。它無暇編織故事,卻在冰冷的機牀與熾熱的初心里,鍛造着最堅固的產業護城河。

而穿越周期迷霧的鑰匙,或許正藏在那無數雙持續叩擊技術壁壘的雙手之中。

破局與攻堅

在「卡脖子」成為全民詞匯之前,中國半導體人已在無人關注的戰場上躬身前行多年。以至於當ASML的TWINSCAN NXE:3600D以每秒鍾處理36塊蘋果A15芯片的效率定義工業極限時,中國裝備企業才能在材料、架構、算法多維戰場發起衝鋒。

畢竟,真正的產業替代從來不是一聲驚雷,而是一場需要深蹲蓄力、伺機起跳的持久戰。

這種博弈,也印證了半導體的獨特魅力,從來不在平鋪直敍里。它是納米級的技術冒險,要在硅片上刻出比原子還精細的電路;是小數點后三位的成本博弈,每一分良率提升都能撬動百億營收;更是新舊王者的更迭遊戲——沒有永恆的壟斷,只有藏在技術突破里的「劇情反轉」。

2024年,這場遊戲終於輪到中國玩家按下「破局鍵」。

當年5月,「大基金三期」以3440億元註冊資本重磅登場,規模遠超前期總和,明確聚焦設備、材料等關鍵環節,市場信心久旱逢雨般漲潮。與此同時,產業齒輪開始咬合發力,中芯國際、華虹等龍頭晶圓廠在外部環境倒逼下,加速推進國產設備導入,測試設備、塗膠顯影等細分領域國產化率首次突破個位數天花板。

決心已定,號角吹響,但預期兑現依然在醖釀階段。

時鍾撥到2025年,行業邏輯悄然生變:周期紅利的潮水退去,技術攻堅成了舞臺的主角,國產替代亦進入「深水區」。

這一年,半導體板塊逐漸告別「一哄而上」的喧囂,呈現典型分化格局。龍頭業績持續高歌猛進,部分前期漲幅過大的設計公司卻迎來估值回調。市場開始「挑贏家」,將注意力從概念炒作轉向「真實產能」與「技術突破」。

資金與產業的雙輪驅動,讓國產替代的步伐似乎邁得更為堅實。

一面是大基金三期實質性落地,千億真金白銀開始進場。截至2025年6月,資金已分批註入拓荊科技等半導體設備、材料企業龍頭,政策紅利進入「兑現期」,真正利好基本面紮實的「干活企業」。中山證券指出,其資金將推動國內設備企業在先進製程產品上的銷量加速增長。

另一面,是國產設備的「進階」驗證:SEMI指出,2025年中國大陸晶圓廠在成熟製程中,國產設備採購佔比已達28%–32%,刻蝕、PVD、CVD、清洗等環節成為突破先鋒,部分產線的國產設備綜合滲透率已接近或局部突破30%的關鍵關口,不再是零星試點的「點綴」。材料短板的系統性補齊亦在加速。硅片、光刻膠、高純靶材等關鍵材料國產替代取得進展,曾經卡脖子的產業鏈缺口,正被一個個技術突破「釘上補丁」。

儘管設備材料的國產化率增長有限,但每一次突破都在構築技術護城河。國產設備和材料正從「備選」變為「優先選項」。而長期的技術積累,為企業的成長留下了更為廣闊的增長空間。誰能在技術上率先突圍,誰就可能成為下一個「臺積電」式爆發標的。

毫無疑問,2025年已成為國產替代的「攻堅之年」。從「有沒有」到「用不用」,再到如今的「好不好」「穩不穩」,這一轉向,是通過無數份落地訂單完成的無聲宣言,也是寫在產業肌理中的蜕變。驅動行業前行的,不再是政策的風口,而是逐漸長出「產業內生」的筋骨。

因為越來越「好用」,國內各互聯網大廠也在加大對國產芯片的支持力度。近日,騰訊在2025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宣佈已全面完成對多家主流國產芯片的適配。這一看似常規的生態合作公告背后傳遞出的信號,卻堪稱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

騰訊並非孤例。阿里雲、百度智能雲等頭部雲廠商也相繼擴大了國產算力的採購規模,且開始採用自研芯片訓練AI大模型,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同樣在關鍵業務中加速引入國產硬件方案。

這種集體轉向,不僅是對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標誌着國產芯片已突破「能用」門檻,在性能、穩定性、綜合成本效益上達到「好用」標準。而各互聯網大廠對於國產算力的支持,終將沿着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將需求層層向上傳導,惠及最上游的設備與材料環節。

但必須清醒認識到:國產替代不是線性增長,而是階梯式躍遷。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正處於一個「看得見山頂,但腳下的懸崖仍未填平」的階段。先進製程的技術天塹尚未填平,EDA工具的依賴枷鎖仍未掙脱,設備材料的代際差距仍在拉扯。這些橫在國產替代路上的坎,得用時間磨技術,用耐心扛周期。用源源不斷的投入鋪就突圍之路,少一步都不行,急一分都不成。

所幸,方向已經明確,路徑也已打通。當市場需求的牽引力,超越政策指引,成為驅動產業前進的核心引擎時,一種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內生增長邏輯便開始成型。國產半導體的破冰之旅,每一步都沉,卻每一步都算數。

「撿便宜」時刻

當國產替代從政策要求變為市場選擇,中國半導體產業才真正迎來了它波瀾壯闊的黃金序章。

在這場深刻的轉型中,設備龍頭靠訂單和營收上漲,設計類公司因內捲回調,一場圍繞技術實力與產業鏈協同的「淘汰賽」悄然啟幕。而這,恰是專業投資者穿過概念迷霧、摸到產業脈搏的「撿便宜」時刻。

科創半導體ETF(588170)跟蹤的科創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恰是這樣一隻佈局在「卡脖子」環節上的指數。和主流的芯片半導體指數對比,其核心環節佔比更高、成長性更強。

若論「純粹」,這隻指數在半導體設備和材料賽道里幾乎難尋對手。作為首隻聚焦科創板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的指數,科創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中的半導體設備含量近60%,半導體材料含量近24%,兩者合計撐起近84%的權重,使其如利劍般聚焦於國產替代關鍵環節,覆蓋了從碳化硅襯底、光刻設備、薄膜沉積到先進封裝的完整鏈條。

半導體設備與材料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基石,其關鍵地位在大基金一期至三期的投資脈絡中愈發清晰。這種持續加碼的戰略定力,在指數構成中得到直觀體現:科創半導體材料設備指數以41.84%的大基金持倉比例,顯著超越以芯片設計為主的科創芯片指數,后者國家大基金含量僅30.30%。

再看「成長」,它的業績曲線里藏着產業向上的脈搏。截至2024年年報,這隻指數成分股2025年中報營業收入3年增長率,分別交出了82%、49%的答卷,把科創芯片、中證全指半導體等指數遠遠甩在身后。

「更小盤、更潛力」,亦是它藏不住的鋒芒。與科創芯片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平均2800億市值、動輒千元股價和數百倍估值相比,該指數權重股平均市值不足600億,股價多在300元以下,還有百元以下「醜小鴨」混跡其中,估值更是普遍低於百倍,留足了成長的想象空間。

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鑑。五年前,若能識別出寒武紀這樣的設計龍頭,便能把握一個時代的機會。而今,當設備與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最高不過千億市值,卻行駛在確定性極強的「快車道」上,我們或許正站在又一個歷史性的投資窗口前。

對普通投資者而言,在半導體領域單槍匹馬尋覓個股,猶如在迷霧中擲鏢——既要穿透技術的壁壘,又要在傳聞與財報間疲於奔命。與其在不確定性的浪濤中顛簸,不如將籌碼交給科創半導體ETF(588170),把設備材料的「攻堅陣營」裝進口袋,以系統性的姿態參與這場關乎國運的科技長征。

而對於着眼於半導體全產業鏈進行戰略佈局的投資者,芯片ETF(159995)則提供了另一塊關鍵拼圖。它不僅覆蓋了設備與材料等上游關鍵環節,還將觸角延伸至芯片設計、製造、封測等全產業鏈版圖,讓投資者得以一站式把握從技術突破到商業落地的完整產業脈絡。

這兩條路徑,一如精耕的窄門,一如遠眺的曠野,都將我們引向同一個時代現場——在半導體這場關乎國運的長征中,成為歷史的同行者。

來源:證券時報基金研究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