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掌舵近10年后,復星醫藥原董事長吳以芳徹底離任,將赴康橋資本任職

2025-10-09 20:44

辭去董事長職務並改任非執行董事的半年后,吳以芳徹底離開復星醫藥(600196.SH)

卸任董事長5個月后再次辭任

10月9日,康橋資本宣佈任命吳以芳為執行運營合夥人(Executive Operating Partner)。這之前的9月30日晚,復星醫藥公告,因個人工作變動,吳以芳向董事會申請辭去非執行董事職務。

此時距離吳以芳卸任復星醫藥董事長一職不到半年時間。4月29日,復星醫藥披露,吳以芳因工作安排調整辭去董事長職務,由執行董事改任非執行董事。

康橋資本官方公眾號發文顯示:「吳以芳擁有逾三十年的醫藥行業經驗。康橋資本之前,他曾任復星國際執行總裁,並在復星醫藥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近十年。在其任期內,復星醫藥成功轉型為全球醫藥行業引領者,特別是在疫情初期為大中華區引入BioNTech的mRNA技術,展現出卓越的戰略眼光。此外,吳以芳還聯合創立了江蘇萬邦生化醫藥,並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為公司在生物醫藥創新領域奠定了堅實基礎。」

康橋資本表示,吳以芳將憑藉其深厚的行業洞察力和戰略遠見,驅動康橋資本旗下生物醫藥企業的創新突破、國際化拓展及價值提升。

如上述提到的,吳以芳為復星系「老將」。據復星醫藥披露,吳以芳於2004年4月加入集團,其間曾於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任復星醫藥高級副總裁,於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任高級副總裁、首席運營官,於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任總裁,於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任復星醫藥首席執行官;於2016年8月至2025年4月任執行董事,期間於2020年10月至2025年4月任復星醫藥董事長;2025年4月起任非執行董事。

從2016年到2024年,復星醫藥的營收從146.29億元增至410.67億元,佔比最大的製藥板塊營收從102.6億元增加至289.24億元,其中創新葯業務對業績貢獻可觀。據中國銀河證券研報,得益於高毛利創新產品收入穩步增長,核心品種創新型抗PD-1單抗斯魯利單抗注射液、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等均實現較快增長等因素,復星醫藥2024年製藥業務分部利潤達到32.50億元,同比增長65.73%。

業績已連續下滑,接任者面臨挑戰

儘管創新葯業務取得諸多進展,復星醫藥面臨的現狀仍不容樂觀。從吳以芳手中接過董事長一職的陳玉卿看起來面臨諸多挑戰。資料顯示,陳玉卿於2010年1月加入復星醫藥,此后曾擔任復星醫藥總裁助理兼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高級副總裁、聯席總裁、聯席首席執行官等職。

據同花順iFinD數據,復星醫藥2023年到2024年連續兩年營收同比下滑。2025年中報營收延續這一頹勢的同時,扣非歸母淨利潤也出現同比23.39%的減少。

對業績變動原因,復星醫藥在接受調研時曾提到,2025年一季度營收下降主要是受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續標及部分地方藥品集中帶量採購開展的影響;扣非歸母淨利潤下滑除了營收下滑影響外,2024年下半年新增運營及籌建多家康復醫療機構,開業前期固定開支較高,以及2024年第四季度並表的復星凱瑞尚處於投入期,對其持股比例的增加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虧損相應增加。

股價方面,據同花順iFinD數據,復星醫藥股價年內漲幅21.65%,這一漲幅在申萬三級行業同行業市值前二十大公司中位列第16。

在2025年6月舉辦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現場股東在交流環節的首個提問便圍繞股價展開,副董事長文德鏞還因此向投資者致歉。

在彼時的年度股東大會上,復星醫藥也談到了后續發展的幾個重點方向,如國際化、非核心資產調整和繼續投入創新研發等。

備受關注的新葯研發佈局方面,據介紹,復星醫藥的創新葯佈局圍繞三個核心平臺展開:復星凱瑞、復宏漢霖和全球研發中心。復星凱瑞主要專注於血液瘤和自免領域的臨牀開發投入,其重點是在血液瘤的新適應症及自免疾病領域的佈局。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治療產品,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即復星凱瑞的核心產品。

復宏漢霖在單抗、雙抗和ADC藥物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重點研發腫瘤治療,尤其是實體瘤治療的創新葯物。在生物類似藥向創新葯轉型的過程中,正在積極推動HLX43(PD-L1ADC)以及HLX22這類創新葯物的研發。

全球研發中心則聚焦於小分子和小核酸藥物,涵蓋腫瘤、自免和慢病代謝等多個領域。

國際化方面,2024年復星醫藥來自中國大陸以外市場的收入為人民幣112.97億元,同比增長約9%。將美國定位為核心海外市場之一的同時,復星醫藥稱也在推進傳統優勢區域非洲的佈局。

非核心資產調整方面,復星醫藥此前對和睦家的股權處置即為重要一步。復星醫藥聯席董事長關曉暉曾在年度股東大會上介紹:「公司目前有降債的目標,這個資金來源還是資產結構的調整,非核心非戰略資產的退出。降債現在是公司高度關注的問題,最根本性的還是資產結構的調整,退出低迴報的業務。」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