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9 10:14
(來源:徐梅方先生)
機關算盡,終成一場空!這句話用在許家印家族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就恆大創始人許家印家族信託案作出歷史性判決:對許家印名下資產發出全球財產禁制令,禁止許家印方面處置價值不超過7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50億元)的資產。
最為關鍵的是,法院不僅授權清盤人接管許家印名下資產,還將其通過離岸家族信託持有的財產一併納入接管範圍,也意味着許家印給兒子留的最后一筆錢也將化為泡影。
丁玉梅
這一裁決首次明確宣示:當信託被用來規避債務人責任、欺詐債權人時,其「資產隔離」的防火牆將被法律徹底擊穿,擊碎了長期以來一些人對「海外信託絕對安全」的幻想。
與此同時,香港高等法院的這一紙判決,把「家族信託」這個原本只在財經圈和富豪圈里流行的詞,也送上了全網熱搜。
許家印,這位曾經的中國地產首富,在恆大債務風暴中精心設計的海外信託,被法院「擊穿」,幾十億美元的家族財富不再是鐵桶江山。這一幕不僅讓無數高淨值人士捏了一把冷汗,也讓許多普通人頭一回認真琢磨:原來錢放在海外信託里,也未必就能高枕無憂。
説起家族信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資產隔離」「財富傳承」,彷彿只要把錢放進信託,什麼債務、風險都能一刀兩斷。但許家印的故事告訴我們,法律的「保護殼」不是萬能的,尤其當你試圖用它來「躲貓貓」,法律也有「火眼金睛」。
許家印、丁玉梅夫婦早在恆大暴雷之前據傳已為子女搭建起龐大的離岸信託架構。他們在2019年前后在美國設立了高達2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4億元)的單一家庭信託基金,指定兩名兒子為受益人。
大家最關心的,是許家印是怎麼安排這套信託的。其實套路並不複雜:先把恆大上市多年獲得的鉅額分紅和套現,通過公司架構層層轉移到海外賬户,再注入美國設立的家族信託。
表面上,這些錢已經和許家印「脱鈎」,由專業受託人管理,受益人是他的子女和孫輩。按理講,信託里的錢就算恆大破產清盤,債權人也夠不到。
但香港法院的做法,徹底打破了這種「安全感」。法院調查后發現,許家印雖然把錢轉進信託,但對信託資產依然有很大控制權,比如可以決定投資方向、隨時撤銷信託、甚至更換受益人。
這就像把錢鎖進保險箱,鑰匙還攥在自己手里。更關鍵的是,恆大早就債務纏身,許家印還在大規模分紅、突擊轉移資產,明顯有「防火牆」避債的嫌疑。於是法院一錘定音:這種信託不是正常的資產隔離,而是債務人轉移財產、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工具。結果就是,家族信託和許家印的其他資產一起被清盤人接管。
這一判決的含義,比許多財經新聞寫得還要重磅。它不僅是對許家印個人財富的「釜底抽薪」,更是對所有利用信託、離岸架構等工具規避法律責任的高淨值人羣敲響了警鍾。原來,信託並非「絕對安全」,更不是「避債神器」。只要法院認定你設立信託的動機不純,資產想藏也藏不住。
其實,信託制度的本意是服務於財富管理和家族傳承。許多發達國家的信託法,允許個人將資產交給專業機構打理,實現家族財富的長期穩健傳遞,也能隔離正常的商業風險。
但一旦信託變成了「轉移資產、逃避債務」的工具,法律就會果斷介入。香港法院這次的做法,充分體現了「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你可以玩花樣,但只要資產的實質控制權還在你手里,信託的「外套」就成了透明的。
不少人可能會問,難道所有家族信託都要被追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信託本身並不違法,關鍵在於設立的動機和實際操作。
許家印的案例之所以被「擊穿」,一是因為轉移資產的時機——在恆大已經出現嚴重財務危機時大筆分紅轉移,明顯帶有惡意逃債色彩;二是信託結構形同虛設,受託人只是「傀儡」,實際控制還在許家印手里;三是資產轉移直接損害了眾多債權人的利益,法院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更值得關注的是,許家印案的判決還產生了國際連鎖反應。清盤人不僅在香港控住了信託財產,還向英國、美國等地法院申請協助,陸續凍結了許家印、丁玉梅等家人的海外資產。
英國法院甚至只允許丁玉梅每月領兩萬英鎊生活費,連買菜都得向法官打報告。可以説,全球主要法域對惡意逃債的資產結構都在收緊,越來越難有「法外之地」。
案件背后,也暴露出中國高淨值人羣在財富傳承和法律風險管理上的一些誤區。很多企業家習慣了用公司、信託、離岸架構做財富安排,卻忽略了法律底線。只要涉及債務、訴訟風險,信託就不是「金鍾罩」,而是一層隨時可能被穿透的薄紙。許家印案里,連母子之間都因資產歸屬問題對簿公堂,家族內部的撕裂比想象中更現實。
再回頭看看信託和公司「面紗」的關係。其實法理上很相似:如果公司只是控制人「玩殼」的工具,法院可以「刺破公司面紗」,讓實際控制人對公司債務負責;如果信託只是債務人藏錢的「馬甲」,法院同樣可以「擊穿信託」,把信託資產算進清盤範圍。兩者的共同點就是防止當事人濫用法律工具,損害公平交易和債權人權益。
更重要的是,這一判決對中國法律制度也是一記警鍾。目前我國公司法已有「揭開公司面紗」條款,但信託法關於「虛假信託」認定還不夠明確。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和財富積累加速,未來肯定會有更多類似案件。如何完善「穿透」機制、加強實質審查、堵住法律漏洞,是立法者和司法者都要面對的新課題。
許家印家族信託被擊穿,意味着財富的「安全港」其實沒有絕對保險。對於企業家、高淨值人士,或者所有在意資產規劃的人來説,真正的「安全線」,其實是法律和誠信的那條底線。財富固然重要,但如果要靠鑽法律的空子才能保全,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