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9 17:48
來源:營銷兵法
在2025年的中國消費市場,一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正在不斷上演:年輕人一邊在「拼好飯」中搶幾元的套餐,在特價團中搶1分錢的奶茶咖啡;一邊卻願意為未知盲盒支付高溢價,甚至通宵排隊搶購演唱會門票。這種「既摳又豪」的消費行為,好像早已跳出了經濟選擇,消費者的決策邏輯,正從「性價比」全面轉向「心價比」。
所謂「心價比」,即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不再僅僅衡量價格與功能的比值,而是更關注其能否滿足情感需求、引發精神共鳴、提供情緒價值。一杯奶茶的價值,不再僅由茶葉、糖漿和運輸成本決定,更取決於它是否能成為「治癒EMO的良藥」、是否象徵着「健康生活態度」,又或是否承載了「與朋友共飲的陪伴感」。
據紅餐產業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茶飲與咖啡行業日均推出新品高達8.7款。很明顯,現制飲品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當產品、價格、渠道趨同的情況下,品牌以情緒為錨點構建「心價比」護城河或是破局之選。
那麼,在激烈的茶飲紅海中,品牌是如何系統化地構建情緒價值?我們通過拆解霸王茶姬、滬上阿姨、瑞幸、奈雪的茶等品牌的實戰營銷,提煉出三大核心策略:做用户的「社交搭子」、傳遞精神理念、建立長期真誠互動。這不僅是茶飲品牌的突圍路徑,更是所有消費品牌在存量時代贏得人心的底層邏輯。
01
做年輕人的情緒搭子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中,年輕人普遍存在「孤獨感」與「社交焦慮」。他們渴望溝通,卻又害怕社交的負擔,讓「輕社交」成為一種主流需求。
不少新茶飲品牌都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將品牌定位從「賣產品」升級為「年輕人的情緒搭子」。它不再強調「好喝」「便宜」這類大眾司空見慣的賣點,而是聚焦於「陪伴感」與「社交貨幣」功能。從產品名稱到視覺設計,再到社交媒體傳播,品牌們圍繞「情緒共鳴」展開。
比如奈雪的茶杯身上的花朵是可撕拉式的,並在花背后寫了一句「愛本無公式,你是自己的宇宙」文案,讓人充滿力量。與奈雪的茶如出一轍的是,潭拓寺文創周邊的加福咖啡,同樣是採用撕拉式杯子,杯身拉開后有「搞錢」主題,正好契合了年輕人的需求。滬上阿姨,在官宣新品推廣大使吳彥姝的時候,一句「她自由在握,始終擁有獨立而自由的靈魂,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讓不少網友感嘆「女性羣像真的好有魅力」。
再比如,品牌根據季節限定,在杯子上做文章,讓人賞心悦目,忍不住分享。比如霸王茶姬的杯子與紙袋,因為高顏值且充滿東方韻味,就成了網友蒐集與發社交媒體的搭子。
更關鍵的是,這些新茶飲品牌還善於借勢社交熱點,將產品自然融入年輕人的日常語境。無論是「脆皮青年」自嘲文化,還是「早八人」「打工人」等標籤,品牌總能用自己的方式連接消費者,讓用户在消費中獲得「被看見」的認同感。
同時,新茶飲品牌備受歡迎,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他們明白「用户即內容生產者」,不斷鼓勵用户進行內容共創,無論是瑞幸紙袋百變成紙盒、桌面擺件、扇子等,還是建立社交話題引人討論等方式,使品牌成為年輕人社交表達的一部分。
當一杯奶茶能成為「解壓開關」、朋友圈的「社交談資」,這時候飲品便不再是普通飲品,而是用户生活中的「社交搭子」,一個無需敷衍卻懂你、陪你的朋友。
02
傳遞精神理念,構建情緒共鳴
如果説「社交搭子」解決的是「情緒陪伴」,那麼價值觀共鳴則解決的便是「身份認同」。Z世代消費的不僅是產品,更是產品背后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與精神主張。
面對「奶茶=不健康」的普遍認知,霸王茶姬沒有迴避,而是主動出擊,將「健康」作為核心心智進行系統化建設。
首先,霸王茶姬在行業內率先公開每款飲品的熱量、糖分、成分表,甚至標註「不含植脂末、奶精、反式脂肪酸」等信息,用透明化打消消費者顧慮,對成分黨也極為友好,迅速贏得注重健康的年輕羣體青睞。
其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品牌將「健康」從功能訴求轉變成了品牌的精神。從巴黎奧運會官宣鄭欽文為品牌首位「健康大使」,到今年官宣王鶴棣為霸王茶姬品牌全球健康合作伙伴,藉助明星健康活力形象,將品牌理念融入年輕人生活場景,讓「健康」不再抽象,而是可感知、可追隨的生活方式。
這種可感可知的共振,讓品牌超越了「賣奶茶」的範疇,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的倡導者。消費者喝的不再是一杯茶,而是「自律、活力、自信」的精神,幫助品牌建立起難以複製的價值壁壘。
值得注意的是,霸王茶姬從未生硬灌輸過「健康理念」,而是通過代言人的真實故事、高光時刻與陽光的形象,讓用户在情感共鳴中自然接受品牌理念。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敍事方式,正是傳遞品牌精神的最高境界。
03
以真誠吸引用户互動,
把路人變成品牌的傳播者
情緒價值的建立,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需要長期積累。短期內,借勢熱點可以帶來流量,但唯有持續、真誠地互動,才能將「路人」轉化為品牌的傳播者。
在這方面,瑞幸每次的玩法均堪稱教科書級。在瑞幸身上,有兩個極具代表性的標籤,一是聯名,二是原產品,殊不知品牌圍繞這兩個標籤表現出來的「真誠」,纔是大眾越來越喜歡的關鍵。
比如在瑞幸咖啡官宣與熱播劇《玫瑰的故事》聯名后,因未能參演而錯失合作機會的徐海喬,被網友調侃為「編外男主」,相關話題迅速引發關注。瑞幸敏鋭捕捉到這一網絡熱點,迅速「聽勸」出手,在黃玫瑰拿鐵上線時,順勢與「編外男主」徐海喬本人達成合作。這一波玩梗操作既幽默又迅速,不僅化解了網友的遺憾,更以極強的互動感和網感贏得了劇粉的廣泛好評,被贊「最會玩的品牌」。
這種「有求必應」的形象,極大增強了用户對品牌的信任感,也讓消費者感知到「我不是被營銷的對象,而是品牌聽勸」。
更出圈的是瑞幸總能夠不斷製造各類熱點場景,使其更出圈。這些真實、有趣的互動,不僅強化了品牌「親切、接地氣」的形象,更激發了用户的自發傳播。
瑞幸給我們一種體驗是,品牌不必高高在上,敢於「放下身段」,用真誠與用户打成一片,自然其營銷也更受關注,自然復購與口碑便水到渠成。
寫在最后:
人心即市場,情緒即資產。
在消費降級與消費升級並存的今天,品牌競爭的本質,早已從「搶市場份額」轉向「搶用户心智」。而心智的入口,正是情緒。
奈雪的茶、潭拓寺文創、滬上阿姨用極具網感方式引發了集體共鳴,霸王茶姬以「健康」為品牌經營理念獲得了認同,而瑞幸靠「真誠」積累了信任……很明顯,在存量競爭時代,誰能提供更高「心價比」,誰就能贏得消費者。
未來的品牌,不僅是產品的提供者,更是情緒價值的傳遞者,還需要是用户的同行者。當一杯茶能療愈孤獨、一杯奶茶能致敬夢想,消費便超越了交易本身,成為關於理解、認同的載體。這正是情緒消費的終極意義,也是所有品牌必須修煉的「心」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后的30天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