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長假期間,再創年內新高,恆生指數突破27000點,之前我們多次提到的恆生科技指數表現更加亮眼,自9月以來最高漲超20%。
恆生科技指數的強勢,其實邏輯不難理解,一是美股的AI進程不斷加速,美國科技公司都在加速投入,上半年已經見到了成效,而擁有最大用户基數的科技公司,其實就是最強的AI應用股,目前港股也在逐漸反應這邏輯。二是此前恆生科技指數的走勢與恆生指數的差距太大,在全球科技牛的背景下,恆生科技指數追平漲幅差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科技股拉開差距,有充分的條件表現的更加好。
所以,在阿里雲的表現超預期后,AI的邏輯在不斷強化,AI是人類生產力的大槓桿,中美都在演繹這樣的邏輯。那麼,在全球股市一致性的大行情下,恆生科技指數的長期機會還是很明顯的,值得長期關注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
全球AI浪潮下的恆生科技
在我們國慶期間,美股的表現非常熱鬧,先是OpenAI推出Sora 2視頻模型火爆全球,再是OpenAI入股AMD簽署4GW的訂單,美國的AI進展是一天一個樣,每天都在越好的路上。
在一個多月前,火爆全球的AI應用還是Google的Nano banana製圖模型,而現在OpenAI搶回風頭,美股的AI競爭十分激烈,可以説是你追我趕。港股方面,主要還是以阿里來扛大旗推進AI發展,包括自主可控的芯片自研作為副邏輯,雖然港股的進展慢一拍,但好處是大趨勢是確定的,估值也不貴,AI大方向的勝率足夠高。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市場逐漸反應過來,現在可能不會有什麼小公司做出一個AI應用殺出重圍,一是因為做好AI需要花費很多的金錢和人力,小公司沒有這樣的實力;二是市面上的AI應用並不少,但缺少應用場景,例如像谷歌Gemini大模型推出Nano banana,或是OpenAI推出Sora 2,一下就是幾億的用户在使用。
所以,在AI時代下,大型科技公司的頭部優勢會越來越明顯,大公司有足夠多的錢來買GPU建數據中心,也有足夠大的用户基數來推進AI應用,再不濟AI也是個保底的生產力槓桿工具,現在美股交易的是這邏輯,而這也適用於港股。可以想想,騰訊系和阿里系的用户基數有多麼大。
或許大家還不能夠詳細理解到AI的幫助,黃仁勛在最新的採訪上提到兩點:
1.AI改變了人類過去的做事方式,簡單來説電機取代了勞動力和體力勞動,而現在科技公司擁有AI和超級數據中心,GPU生產出來的tokens將增強人類的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用10萬美元請一名員工,並用一套價值1萬美元的AI來增強這名員工,這套AI使得這個員工的生產力放大了2-3倍,甚至是更多,那科技公司毫無疑問地會去使用。現在NVDA每個員工身上都這樣做,比如我們每個工程師設計師都在這樣做,因此我們工作的速度加快,芯片製造的也更好,公司發展的更快。因此我們招更多的員工,再用更多的AI來放大槓桿,為公司創造更高的收入,這為什麼不呢?
2.為什麼科技公司都在買更多的GPU?
黃仁勛提到,目前面向消費者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是由推薦系統所做的,未來也會完全由GPU來生成內容,更加精準的將廣告推流給用户,例如像Meta、aws、google、字節跳動的運營都需要GPU。
大概意思是指,我們當下看到的廣告,過往主要是有人在系統后臺所勾選「廣告內容」標籤推送的,這大概會選擇3-5個標籤,但這廣告推流的並不精準,那就意味着廣告主的投入回報率不高,那廣告主賺不到錢,可能就不會再投更多的廣告。
但如果是由GPU來做內容推薦的話,廣告的推送,搜索引擎的推薦,包括像tiktok的算法,這都需要GPU來運作,這就能更加精準的將內容/廣告推送給用户。那商家投入的廣告回報率提升了,自然會投入更多的錢,那科技公司就能賺到更多的廣告收入和佣金。
3.那麼,瞭解到上面兩個邏輯后,現在回到港股的討論里,目前騰訊和阿里都符合這兩個條件,一是AI能作為公司的生產力槓桿,員工能借助AI放大生產效率;二是騰訊的廣告推流會越來越精準,阿里也同樣,例如淘寶的搜索引擎,個性化的內容推薦等。
所以説,雖然明面上好像沒有一個超級的AI應用公司出現,但其實最受益AI進步的公司是這些科技巨頭,中美公司來説都一樣。
更何況,從估值上看,目前港股的科技股還是不貴的。
根據小程序「紅色火箭」的數據統計,目前恆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為24.7倍,PE百分位為38.7%,估值水平比過去5年61%的時間要低。另外,抓熱點可用紅色火箭,紅色火箭看這些估值分位數非常方便,不像其他軟件看起來很複雜,大家感興趣也可參照看看。
總的來説,順着當下全球股市對AI發展的一致性認可,這是長達未來5年的成長敍事,現在或許還是配置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的好機會。
另外,今天港股創新葯因為季度初的調倉,以及個別小作文的干擾有調整,但創新葯長期看好的邏輯並未發生改變,恆生醫藥ETF(159892)也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