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9 16:4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未來智庫)
一、城配物流是 L4 級自動駕駛率先落地場景
1、具身智能研究方法論
人工智能技術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物理 AI(即具身智能)的浪潮即將到來。在 2025 年英偉達 GTC 上,黃仁勛回顧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即從感知 AI、生 成式 AI、代理 AI 到物理 AI。感知 AI 即能夠理解與識別的 AI,早期的計算機視 覺、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即是這一類的 AI。后來,人工智能不僅能夠感知和理 解能力,還具備了生成文本、圖像、視頻的能力,比如 GPT 這樣一類的模型。 最近兩三年,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性突破是代理 AI,它能夠感知和理解環境的上 下文,能夠進行推理,能夠推理如何回答問題或如何解決問題,並且能夠計劃行 動,使用工具。代理 AI 能夠理解多模態信息,所以它可以訪問網站,查看網站 的格式、文字和視頻,甚至可以播放視頻。從網站獲取的信息中學習,理解這些 信息,然后返回並使用這些信息,利用這些新獲得的知識來完成它的任務。下一 波浪潮將會是物理人工智能,即具身智能,賦能機器人使其能夠理解物理世界的 人工智能。物理 AI 將幫助機器人理解摩擦、慣性、因果關係和物體恆存性等概 念。因此,這種理解物理世界的能力將開啟一個我們稱之為物理人工智能的新時 代,並將推動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具身智能有三大核心任務,其中導航級具身智能會更早實現商業化應用。具身智 能有三大核心任務:導航(Navigation)、移動(Locomotion)和操作(Manipulation)。 導航級具身智能解決的是機器人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的感知與規劃問 題,其中涉及的核心技術是傳感器技術、規劃控制、地圖構建等能力。移動級具 身智能解決的是機器人在三維立體空間中的移動問題,與導航級具身智能相比, 移動級具身智能需要在感知規劃的基礎上實現平衡與避障能力,我們常常看到的 雙足或者四足機器人行走就是這種能力,其中涉及到的核心技術是強化學習。操 作級具身智能解決的是機器人完成一系列複雜操作的能力,其中涉及到了機器人 在物理世界中的推理能力、環境感知與交互能力等。操作級具身智能是最為複雜 的具身智能,目前技術尚未成熟,學術和產業中常用 VLA 模型來訓練機器人的 操作能力。
導航級具身智能中,L4 級自動駕駛最近一兩年陸續在各個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 我們預計未來一兩年還將有大量場景的落地。導航級具身智能中,家用掃地機器 人已經相對比較成熟,無人割草機與泳池清潔機等家電品類也相繼放量。倉儲物 流場景,AMR 技術已經初步成熟,近年已逐步放量,相關創業公司將會陸續登 陸資本市場。而在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的場景中,無人礦卡、無人環衞與無人城 配已經跑通商業閉環,從今年開始陸續實現放量。Robotaxi、干線物流等場景將 會隨着相關監管制度的成熟以及數據的積累,在未來一兩年內實現商業化閉環。
2、L4 級自動駕駛:有設計運行的範圍的高度自動駕駛
根據 SAE 定義,自動駕駛被分為 L0-L5 六個等級,其中 L4 和 L5 不需要駕駛員 干預。目前全球發佈最早、應用最廣泛的自動駕駛分級參考框架是由國際自動機 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提出的 J3016 標準框架,此框架將自動駕駛分 成 L0-L5 六個等級,各等級詳細定義如表 2 所示。我國也在 2021 年發佈,並在 2022 年實施了基於該框架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家標準,其中 L4 到 L5 被定義為完全由系統控制的無人自動化駕駛,L4 的定義為「有設計運行的範圍的 高度自動駕駛」,而 L5 則為「無設計運行範圍的完全自動駕駛」。
3、城配無人物流車(Robovan)是 L4 級智駕率先落地應 用場景
按車型用途劃分,無人駕駛主流車型包括 Robotaxi(無人出租車)、Robovan (無人物流車)和 Robotruck(無人重卡)三大類。其中,我們認為 Robovan 在城市配送場景中是能夠較早實現商業化的場景。按照國家標準,用於物流行業 的無人車通常需達到 L4 級或以上,無需駕駛員干預即可完成全部導航、行駛、 運送等動態任務。 (1)無人出租車:是無需人類司機的乘員車輛,運用自動駕駛系統,自動完成 接送乘客的任務。因為路線的不定性,加上涉及乘客人身安全以及需要保證舒適 性,技術層面相對無人物流車更難落地。 (2)無人物流車(城配物流):是常用於城市內配送的無人駕駛小型物流車,通 常低速運行,有相對固定的行進路線,已落地點對點貨物運輸模式。屬於無人駕 駛車型中較容易落地的用途。 (3)無人重卡(干線物流):是常見服務於長途干線物流或封閉園區的無人駕駛 大型運輸車,干線物流服務場景下通常為城際運輸。相比其他應用場景,無人卡 車駕駛速度更快,車重載重更大,所以對自動駕駛技術要求相對更高。
無人城配物流車(Robovan)憑藉相對成熟的技術水平、清晰的商業模式和政策 的大力支持,已成為 L4 自動駕駛最先商業化落地的方向之一,本篇報告我們主 要圍繞無人物流車(Robovan)展開討論和分析。
4、無人物流車產業鏈日趨完善
無人物流車受益於乘用車智駕產業鏈的成熟: 上游:主要包括自動駕駛套件與整車廠,其中自動駕駛套件包括感知(如激光雷 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芯片、控制等,共同構建環境感知、決策規劃和 控制執行的完整網絡; 中游:由各主機廠和物流車輛運營公司組成,科技公司(如九識智能、新石器、 白犀牛等)直接研發 L4 級自動駕駛算法,通過和物流車輛運營公司、快遞公司 合作,推動網點無人配送車應用; 下游:為各商業應用場景,包括電商快遞、生鮮醫藥、商超快消、批發市場等場 景,目前已開啟小規模落地應用。
二、技術、經濟、政策三重賦能,無人城配加速規模 化商用
我們認為在技術、經濟與政策三重加持下,無人城配將會是 Robovan 大範圍落 地的先行場景。目前無人城配商業模型在客户端已跑通,正加速從小範圍試行走向規模化商用。 從技術角度看,無人城配車具有低速(<40km/h)、短駁(通常 5-50km 的短距離 運輸)的特徵,而且在技術上已實現城市內無人駕駛點到點配送(B2B)可行性。 從經濟角度看,整車價格下降為商業模式跑通提供基礎,自動駕駛技術迭代升級 推動無人車輛使用成本下降。據菜鳥集團首席技術官兼菜鳥無人車總經理李強介 紹,菜鳥無人物流車已在快遞末端運輸、城市零售補貨配送等多個場景實際運營, 運輸降本達到 30%至 50%,效率可提升 2 到 3 倍。 從政策角度看,2020 年《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到 2025 年實現有條件自 動駕駛汽車規模化生產,2035 年建成中國標準智能汽車體系;頂層政策框架指 導下,先行城市羣加速推進落地實踐,2024 年路權審批權限已下放至地方,各 地已陸續開放無人城配車路權。
1、技術角度:L4 自動駕駛在無人城配領域具備落地可行性
無人駕駛的技術基礎:決策大腦+感知系統+地圖導航。 1)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算法:無人駕駛車輛的決策大腦主要包括運行路徑規劃 和精確導航兩部分。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算法實時處理傳感器數據, 結合高精地圖,進行路徑規劃和決策,以應對各種複雜的交通場景。不斷優化行 駛路線和駕駛行為,提高自動駕駛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環境感知與傳感器融合:需要配備激光雷達、攝像頭、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 等多種傳感器,通過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 360 度的環境感知能力,識別道路、 交通標誌、行人和其他車輛等,以確保在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安全行駛; 3)高精地圖提供道路信息:包括車道標記、信號燈、路況等,從而在城市環境 中準確導航,高精地圖的精度一般在釐米級,更新頻率較高,可幫助車輛提前規劃行駛路線,避開擁堵路段,提高行駛效率。 場景複雜度決定技術需求,Robovan 相比 Robotaxi 和 Robotruck,技術要求 相對更低,而從 Robovan 的應用場景來看,城市配送相較城際運輸和末端配送 來説更接近規模化落地。目前無人城配物流車應用場景是承擔倉儲中心到快遞網 點之間的城市快遞配送服務,具有線路相對固定、低速、短駁的特徵。 1)路線固定:和末端配送相比,城配運行路徑標準化程度高,運作線路固定, 構建高精地圖時繪圖採樣更加方便; 2)低速行駛:和城際物流相比,無人城配物流車在城市配送有着低速運行的特 點,目前物流車作為裝備上路,限速 40 公里/小時,更加容易實現 L4 級自動駕 駛; 3)里程合適:城配物流單次里程大約為 5-50km,目前市面上無人城配車輛續航 能力基本超過 100 公里,完全滿足該場景使用需求; 4)軟硬件要求相對簡單:城配物流車硬件實現相對簡單,供應鏈基本完全複用 智駕,並基於無人化減配;同時,和載人的無人出租車相比,無人物流車以載物 為主,對乘坐舒適性無要求,對涉及到車輛起步、加速、轉彎、剎車等自動駕駛 的決策和執行系統要求較低。
實際測試和運營中,無人城配車可取得比人工更低的事故率。未來隨着技術不斷 優化,無人城配車事故率有望進一步降低。根據新石器採訪,Robovan 產品需 要以至少 40 公里時速在城市複雜道路實現全天候、全時段運營,從實際測試來 看,新石器無人車系統誤操作率可較人工駕駛事故率低 90%。根據新石器官網, 2024 年,新石器無人車推出自主研發的 L4 級 4D One Model 感知大模型,憑藉 車身 12 個攝像頭和 1 個激光雷達的領先配置,已完全具備在機動車道以超過 70km/h 速度行駛的能力,使無人車具備全天候、全時段、全場景的道路通行能 力,實現複雜路況穩定、安全行駛。
2、經濟角度:無人城配經濟性突出,推動物流降本增效
物流行業存在傳統運營效率瓶頸已近、場景碎片化、成本費用高企、部分環節仍 為人力密集型等痛點,亟待新的效率工具實現破局。傳統物流運作過程中,信息傳遞環節繁瑣且易出錯,從訂單接收、貨物調配到運輸配送,可能因信息不及時 或不準確而導致延誤。零擔物流作為典型場景,長期面臨「單小量散」的挑戰。 根據艾瑞研究所測算,全國零擔市場在公路運輸總市場中佔比超過 30%,規模逐 年穩定增長。2024 年《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提出重要目標,到 2027 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 GDP 比率降至 13.5%,並鼓勵無人駕駛等新模式。 成本下探是無人城配車規模化應用的關鍵前提。整車價格下降為商業模式跑通提 供基礎,自動駕駛技術升級推動車輛使用成本下降,無人物流車經濟性優勢凸顯。 1)無人整車價格下降:根據九識智能官網,Z 系列主力車型 Z5 裸車價格 4.98 萬元,FSD 訂閲價格 7000 元/季/車;6 月公司發佈 E 系列車型,通過硬件底盤、 傳感器、續航等優化,實現同等體積下,成本顯著下降,主力車型 E6 車型裸車 價僅 1.98 萬元,FSD 訂閲價格標準版 1800 元/月/車。 2)核心零部件成本降低:根據速騰聚創 2024 年報,用於 ADAS 的激光雷達單 價從 2023 年的 3198 元降至 2024 年的 2569 元,降幅達到 24%。同時,攝像頭、 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成本也呈現下降趨勢。 3)技術賦能降本:根據新石器官網,新石器早期採用 5 顆激光雷達加 10 個攝 像頭的技術方案,2021 年后轉向特斯拉類似的視覺方案,現僅用 1 顆激光雷達 加 12 個攝像頭,以視覺為主、激光雷達兜底,如今已實現 BEV(鳥瞰圖)與 OCC(佔用網絡)算法全量上車,擺脫了對多融合傳感器融合方案的依賴,實現 硬件成本大幅下降;2025 年下半年將推出基於視覺的無圖技術,有望極大幅度 擺脫對高精地圖的依賴,顯著降低硬件成本與運營門檻。
取代人工的經濟性測算:經過我們估算,在低速城配(B2B)應用場景下,無人 城配車降本幅度可達 60%。以九識智能的主力車型 Z5 為例,根據九識官網,裸 車價格為 4.98 萬元(低於快遞車價格),FSD 訂閲價格為 7000 元/季度/車(低 於人工成本)。對比原先商業模式,假設同級電動微卡/麪包車價格 6 萬元,司機 工資 8000 元/月;假設每月補能成本相同,為 600 元/月,按照 5 年折舊計算, 無人物流車每月成本 3766 元,對應同級電動微卡/麪包每月成本 9600 元,實現 降本幅度達到 60.6%。
此外,無人城配車有望助力快遞公司降本&優化配送模式,創造增量價值。無人 城配有望改進快遞企業配送模式,優化網點、提高快遞員創收能力: 1)運營效率提升:傳統快遞模式需要快遞員掃碼、分類送貨,引入無人物流車 后,無人車可以實現 24 小時全天候、全工況的穩定運行。結合其提頻直發、靈 活串點的方法以及強大的自動駕駛能力,根據新石器在物流指聞上的採訪,能夠 將配送時效提升 30%左右。快遞員只需負責分揀、上門等工作,無需多次往返 網點,運送時間減少,面客時間增加,開展更多散件、逆向件攬收、客户營銷, 有望帶動快遞公司收入結構優化; 2)營運成本下降:一方面,根據前文測算,無人物流車單票配送成本相較傳統 人工配送可降低 60%以上,另一方面,在部分場景下,快遞可由轉運中心直接運 至驛站,或從網點直接運至鄉鎮驛站,部分網點有望裁撤,網絡優化有望帶動營 運成本下降。 產業調研反饋,縣城網點運營成本下降超過 40%。據 36 氪汽車對九識的採訪, 四川大涼山地區的縣鄉間距普遍在 30 公里以上,加之勞動力不足,傳統"人力+ 車輛"的物流模式效率較低。以往快遞往往需要積攢 2-3 天才能統一配送,當地 農產品的發貨時效也受到較大影響。2025 年初,某快遞網點引進了 4 台九識智 能 Z5 無人車,該車型具備 180 公里的超長續航能力,可完成鄉鎮與縣城站點間 的多次往返運輸。初步統計顯示,使用該無人車后,網點運營成本降低了 40% 以上,同時顯著提升了當地果農的經濟收益。 技術迭代有望助力無人城配車進一步降本。目前,九識的無人車仍然要使用高精 地圖,需要提前部署才能交付給客户使用。根據 36 氪,九識智能預計於 2025 年下半年推出輕圖的 L4 自動駕駛能力,一些結構化道路基本不會再用高精地圖, 只有在一些特殊路口或者邊界相對模糊的場景,還會使用一些地圖高精元素。預 計前期部署時間可以壓縮到 3-4 天。隨着算法從高精地圖向輕圖方向演進,降低 系統複雜度,有望進一步降本。
3、政策角度: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無人城配測試發牌進展 順利
國家政策大力推廣自動駕駛。早在 2020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工 業和信息化部等 11 個部門聯合印發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就明確提出, 到 2025 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生產,2035 年建成中國標準智能汽車 體系。
各地方政策相繼出臺法規,推動無人駕駛大規模試點應用。在政策框架的指導下, 先行城市羣正加速推進落地實踐。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已有 50 多個城市相繼出 台自動駕駛地方性法規,通過地方立法先試先行,支持自動駕駛技術在更大範圍、 更多場景和更大規模試點應用,為自動駕駛立法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
路權開放+測試發牌,促進無人城配車運營規模的躍升。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 截至 2024 年底,快遞物流無人配送車規模化應用已累計超過 6000 台。這些智 能車輛為 100 多個細分場景的用户交付了上億件訂單,全行業日均配送量顯著增 加。 路權開放:2021 年北京發佈了全國首個《無人配送車管理實施細則》,頒發了國 內首批無人配送車車輛編碼,京東、美團、新石器成為國內首批獲得無人配送上 路資質的 3 家企業,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無人配送車的「持證上崗」。2024 年 7 月,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五部 門聯合發佈《關於公佈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 北京、上海、重慶、鄂爾多斯等 20 個城市(聯合體)上榜。 測試發牌:根據低速無人駕駛產業聯盟,截至 2024 年 10 月,全國已開放智能 網聯汽車測試道路里程超 3.2 萬公里,全國建設了 17 個國家級測試示範區、16 個「雙智」試點城市、7 個國家車聯網示範區完成了約 1 萬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 安裝路側單元 8700 多套,發放牌照超過 7700 張,測試里程超過 1.2 億公里。 根據新石器官網,截至 2025 年 6 月,新石器已獲得國內超過 250 個城市和地區 公開道路路權;根據東方網新聞,截至 2025 年 3 月,九識智能已在全國 29 個 省份和地區獲得上路資質。
三、無人物流從 1 到 10,市場空間廣闊
1、城配車為國內主力營運車輛,無人化替換市場潛力可觀
城配物流萬億市場,為無人物流的落地提供巨大空間。無人車現主要應用於物流 場景,尤其是城市配送場景,可替代輕卡、微卡、中卡、麪包車等車型。城配物 流是中國物流體系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根據運聯智庫最新發布的《中國城配行業 發展報告》,受益於疫情帶來的居民消費習慣轉變,2021 年,我國城配市場規模 達到 14886 億元,同比+9.7%,2022 年城配市場規模為 14292 億元。分場景看, 根據《中國城配行業發展報告》,快銷配送為最大應用場景,佔比 33%,其次為 異地電商,佔比 20%,耐用倉配、本地生鮮、臨時配送、生鮮電商、連鎖餐飲、 大件電商佔比分別為 13%、13%、10%、4%、4%、3%。
我們預計到 2030 年無人城配物流車市場規模有望超過 300 億元。核心測算假設 如下: 城配車輛銷量增速:分車型看,根據《中國城配行業發展報告》,2022 年全國用 於城配場景的車輛共計 1459 萬輛,其中,城配輕卡數量為 784 萬輛,交叉型商 乘兩用車(麪包車)數量為 454 萬輛,微卡 162 萬輛,以及中卡 59 萬輛。我們 假設城配車存量一直保持不變,車輛更換時間為 5 年,每年更換的車輛大約為 292 萬輛。 自動駕駛滲透率:目前無人物流車尚在起步階段,根據如祺出行招股説明書,預 計到 2025-2030 年中國 L4-L5 級車輛滲透率從 0.6%達到 9.5%,則到 2030 年我 國無人物流車銷量達到 27.7 萬輛。 硬件裸車銷售價格:根據九識智能官網,以銷量主力車型 Z5 車型為例(專為城 市物流配送場景開發的通用型無人車),裸車價格為 4.98 萬元,則到 2030 年我 國無人物流車的硬件裸車市場規模為 138.1 億元。 軟件 FSD 訂閲費用:根據九識智能官網,以 Z5 車型為例,FSD 訂閲價格為 2.8 萬元/車/年,假設無人物流車輛使用壽命為 5 年,到 2030 年我國無人物流車的 存量大約為 84.0 萬輛,當年的 FSD 訂閲市場規模為 235.3 億元。
綜上,我們預計到 2030 年我國無人物流車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 300 億元。
2、從 Robovan 到 Robo-X,無人化應用邁向星辰大海
從 Robovan 延伸到 Robo-X,想象空間巨大。Robo-X 分場景、分階段逐步推 進,從技術難度來看:RobovanRobotruck>Robotaxi。 Robotaxi:運送乘客的風險高於運送貨物,Robotaxi 的商業化挑戰在於技術成 熟度(最複雜的城市環境、惡劣天氣)、法規、安全性、公眾接受度以及成本(傳 感器)。 Robovan:無人物流車解決的核心場景是從分揀中心到驛站,而非最后一公里, 對時效性要求不高且是固定路線,時速通常在中低速(40km/h 及以下),技術難 度相對於 Robotaxi 更低,且經濟性明顯,已跑通商業模式,率先實現商業化落 地。 Robotruck:干線物流卡車的商業模式清晰,降本需求明確。技術方面,高速場 景比城市規則性強,而港口、礦區等封閉場景複雜度低,但卡車時速更快 (80-110km/h),且剎車距離長,安全性要求更高,容錯率低,對感知距離、精 度、系統響應速度的要求極高,因此技術驗證需要更長時間;法規方面,涉及城 際運輸,政策協調或更復雜。
1)Robotaxi(無人出租/網約車):政策規範+路權開放,商業化奇點漸行漸近
海內外共振,Robotaxi 商業化進程加速。 海外方面:根據特斯拉官網 X 賬號,特斯拉已於 6 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 的公共道路上,開展 Robotaxi 測試,推出 Robotaxi 付費運營服務,並在近年規 模化推進無方向盤的 CyberCab;6 月 22 日特斯拉 Robotaxi 在德州正式上線, 首批運營車輛約10輛,均為煥新版Model Y車型,后續特斯拉預計將有Cybercab 等更多車輛加入車隊。Robotaxi 每趟車費暫定為固定的 4.2 美元,主駕無人,副 駕駛上有一位安全監控員。此外,Waymo 聯手 Uber 推動 Robotaxi 的商業化落 地,公司宣佈在 2026 年底前,將亞利桑那工廠 Robotaxi 產能翻番。此外,Cruise 和 Zoox 等也持續加大投入,擴大布局區域和生態合作。 國內方面:1)政策層面:武漢、北京、深圳、廣州等頭部城市陸續發佈自動駕 駛汽車條例,擴大無人化收費運營區域;2)產業進展:根據百度 2025 年一季 度業績報告,截至 2025 年 5 月,蘿卜快跑在全球累計提供超 1100 萬次的出行 服務,今年一季度,蘿卜快跑在全球提供超 140 萬次出行服務,同比增長 75%; 根據小馬智行 2025 年一季報,小馬智行 Robotaxi 商業化運營覆蓋北上廣深等地 的中心城區、機場和高鐵站等關鍵交通樞紐等,總面積超 2000 平方公里;5 月 文遠知行與騰訊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在 Robotaxi 規模商業化運營、智能 駕駛技術研發以及海外市場拓展等方面的長期深度合作。6 月 23 日哈囉正式進 軍 Robotaxi,與螞蟻集團、寧德時代共同發起成立「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專注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
目前 Robotaxi 侷限在少數區域運營,技術、安全、成本和責任界定等阻礙尚未 突破。 從底層技術看,當前自動駕駛尚未到 L5 完全無需人工介入的階段,Robotaxi 應 對複雜交通環境的能力有待提升,同時惡劣天氣也可能影響感應性能。 從責任認定角度看,區別於 Robovan 和 Robotruck 的載物應用,Robotaxi 是載 人應用,落地與事故責任界定的制度有待完善。 從成本角度看,Robotaxi 的單車產品投入下降至 30 萬元左右,每年維修成本約 5 萬元、平臺運營成本約 3 萬元,單車的安全冗余成本在 3-10 萬元不等,而當 前 Robotaxi 行業單年營收約 6 萬/年,難以覆蓋每年的維護、冗余與運營端的費 用,未來規模化量產仍需降低高精度傳感器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搭建成本。
2)Robotrunk(自動駕駛卡車):無人化需求明確,部分場景(干線物流、港口、 礦區等)應用加速
無人化迫切性更高,目前在干線物流、港口、礦區等特定場景的應用取得積極進 展。Robotruck 有望解決長途貨車司機以及礦區工人用工短缺、用人成本高、疲 勞駕駛、安全事故等痛點,無人化需求明確。2024 年《低速線控底盤通用技術 要求》國標實施,為礦車線控轉向/制動系統提供了統一技術規範。目前 Robotruck 在高速公路干線物流場景已處於試點階段,在港口、礦區、物流園區等封閉/半 封閉場景下,無人駕駛運輸卡車更易落地,已開啟常態化應用。中國煤炭工業協 會發布的《露天煤礦無人駕駛技術應用發展報告》顯示,2024 年露天煤礦無人 駕駛礦卡數量預計達到 2500 輛,相比 2023 年的 1131 輛,實現了超過 120%的 增長。 頭部玩家獲資本助力,無人礦卡規模擴張有望加速。6 月 24 日,礦山無人駕駛 公司易控智駕宣佈完成超 4 億元 D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寧德時代領投,方廣資 本、獵鷹投資、中際控股、同力股份、華測導航等戰略產業方和投資機構聯合投 資,資金將重點用於無人駕駛產品的研發和市場開拓及澳洲等海外市場的國際化 佈局。
技術難度高,現在法規下 Robotruck 仍需配有安全員。 技術層面看,Robotruck 目前技術難點主要在於感知與制動。Robotruck 感知盲 區大,且需要更長的反應時間及制動距離,事故危害性更高,容錯率極低,因此 對自動駕駛系統的感知、預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obotruck 需要更多的傳 感器,來感知更遠的探測距離,以應對卡車所需的更遠的剎車距離。由於技術的 限制,目前 Robotruck 車內仍需要有安全員的角色; 政策層面看,鼓勵與約束並行。2022 年 8 月,交通運輸部發布了《自動駕駛汽 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徵求意見稿,是國內首次明確自動駕駛汽車也可 用於運輸經營,並且從原來的限定路段,放開到了大多數路段都可以使用。政策 支持的另一面則是對安全保障和技術標準的探索,現有法律下,高速公路上的 Robotruck 仍需要配有司機,這也對 L4 級自動駕駛的發展帶來挑戰和不確定性。
3)Robosweeper(自動駕駛環衞車):頭部企業實現規模化部署
頭部企業已實現規模化部署。自動駕駛環衞車滿足固定場景和路線、低速 (5-10km/h)的特徵,同時能夠降低人力成本、解決用工短缺、提升清掃效率和 安全性,是無人駕駛的優質落地場景。目前,自動駕駛環衞車已在機場、火車站、 公園、園區、城市開放道路等多種場景得到應用,未來有望走向規範的市場化收 費運營。
四、投資分析
1、九識智能
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 2021 年 8 月,註冊資本 7.49 億元人民幣, 是一家專注於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及商業化落地的全球領先企業。公司核心 團隊由百度、京東等頂尖科技公司前核心技術帶頭人組成,聚焦城市配送物流場景,已在國內 250 多個城市和地區投入運營,累計送單量超 3 億單,服務客户包 括中國郵政、通達系快遞、國藥器械等。其自主研發的無人車系統具備完全脱人 常態化運營能力,通過模塊化設計和高精度感知決策系統,提供低成本、高效率 的自動駕駛運輸解決方案,應用覆蓋快遞快運、生鮮商超、醫藥冷鏈等多場景。 公司已完成近 3 億美元 B 輪融資,擁有 175 項專利,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 業、蘇州市獨角獸企業。
2、新石器無人車
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8 年,註冊資本 3228.39 萬元人民 幣,是一家專注於 L4 級全棧式自動駕駛技術研發與智慧物流解決方案的高科技 企業。公司核心業務涵蓋工業機器人制造、智能物流終端設備(如無人配送車、 雲打印機、快遞櫃等)及配套信息系統開發,已累計在全球 15 個國家、250 個 城市部署近 6000 輛無人車,運營里程超 4200 萬公里。公司推出多款無人車, 包括 X3、X6 和 X12 等型號,分別對應 3m³、6m³和 12m³的裝載能力,覆蓋從 三輪車到輕卡的無人化升級,滿足電商快遞、生鮮冷鏈、商超快消等多種物流需 求。公司申請超 1300 項專利,並與中通快遞、深汽租協等達成戰略合作,推動 無人車規模化落地。2025 年完成 10 億元 C+輪融資,理想汽車通過北京車和家 公司持股 12.26%為第二大股東。
3、白犀牛自動駕駛
白犀牛智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9 年,註冊資本 2695.0942 萬元, 是一家專注於 L4 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高科技企業。公司以無人配送為核心業 務,聚焦商超即時配送、門店庫存共享、快遞網點接駁、一對一急送、冷鏈運輸 等應用場景,致力於通過全棧自研技術為城市公開道路提供全天候、全場景的物 流配送服務。公司由前百度自動駕駛團隊成員聯合創立,目前已與順豐、三通一 達等頭部物流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業務覆蓋全國 100 余個城市,並在 2025 年完 成 2 億元 B 輪融資(順豐領投),推動無人車在快遞網點至驛站的規模化商用, 目標到 2026 年實現日活無人車 5000 台。其技術已獲新疆克拉瑪依全域測試牌 照驗證,並在濟南、南寧等地完成多輪交付,顯著降低物流單票成本 1.32 元/單, 綜合效率提升 30%。
4、中郵科技
中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智能物流系統領域領先的綜合解決 方案提供商,成立於 2002 年 7 月 5 日,註冊資本 1.36 億元,上市於 2023 年 11 月 13 日,截至 2025 年 7 月 8 日總市值 58.78 億元。公司主營業務涵蓋智能物 流系統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相關服務,核心產品包括智能分揀系統、智 能傳輸系統和智能專用車。公司依託郵政集團資源,積極推進無人配送車的商業 化運營,產品已覆蓋快遞物流、電商、菸草、汽車、醫療、機場等多個領域。公 司主要客户包括郵政集團、順豐、京東、德邦、韻達、燕文物流等大型快遞物流 集團和電商企業,以及華為、西門子、3M 中國、海爾、中國菸草、南方電網等 其他行業知名企業。公司產品不僅覆蓋全國大部分省市,還成功拓展至東南亞、 歐洲、大洋洲等國際市場。
中郵科技 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營業收入分別為 22.19 億元、19.52 億元 和 9.12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 7.86%、-12.05%和-53.26%。2022 年和 2023 年, 公司淨利潤分別為 7910.57 萬元和 7159.38 萬元,但 2024 年淨利潤大幅虧損 1.48 億元,同比下滑 306.52%。2024 年公司毛利率降至 7.38%,較 2023 年的 15.90%明顯下降,淨利率為-16.21%。
5、順豐同城
杭州順豐同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9 年 6 月 21 日,公司 註冊資本為 9.1738 億元人民幣,上市於 2021 年 12 月 14 日,截至 2025 年 7 月 8 日總市值 156.87 億。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即時配送服務平臺,專注於 為商家及消費者提供同城配送服務,併爲物流公司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務。公 司採用全場景業務模式,覆蓋成熟場景(如餐飲外賣)及增量場景(如同城零售、 近場電商、近場服務),服務範圍已擴展至全國 2300 多個市縣,其中三線以下城 市覆蓋超過 1300 個。公司最初為順豐控股集團旗下的一個事業部,自 2019 年 起實現獨立化、公司化運作。根據艾瑞諮詢報告,截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止三 個月,公司按訂單量計算的市場份額已達 11.1%。
2024 年,順豐同城營業收入達到 157.46 億元,同比增長 27.11%;毛利約 10.71 億元,毛利率提升至 6.8%,逐年穩步提升;扣非歸母淨利潤創歷史新高,達 1.32 億元,同比增長 161.8%。2024 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比增長 189%,達 9919 萬元。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