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創新葯出海正盛,誰會是背后贏家?

2025-10-09 08:10

十一長假已然落幕,相信許多財友還沉浸在假期的余韻中。然而,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境外市場,會發現另一場資本「盛會」早已熱烈開場——旅遊消費的強勁回暖,疊加大宗商品的持續躁動,為節日期間的財經圈注入了充沛的活力。

在眾多表現活躍的板塊中,創新藥板塊尤為亮眼,其行情早在節前便已啟動,更在長假期間的港股市場上延續強勢,成為當之無愧的人氣明星之一

根據西南證券報,50家港股18A醫藥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該板塊總收入達449億元,同比增長31.48%;實現歸母淨利潤27.27億元,成功扭虧為盈,同比大幅增長128.4%。從企業層面看,62%的公司(共31家)實現收入正增長,利潤實現正增長的企業佔比28%。

圖片來源:西南證券

縱觀整個2025,朋友圈里、投資羣中,不乏投資者興奮地感嘆:「國產創新葯要迎來黃金十年了!」彷彿在一夜之間,中國創新藥企從臨牀實驗室里走向了國際舞臺中央。

這種市場的激情並非沒有根源。2024年以來,中國藥企在對外合作(BD,Business Development)方面捷報頻傳,恆瑞、信達、百濟神州藥企接連對外宣佈重磅授權或合作交易,新記錄一個接着一個!

廣州市生物產業聯盟整理,2020年,中國創新葯License-out總交易額86億美元,而且項目處於臨牀后期;2023年,漲到366億美元;而2025年以來,中國創新葯出海BD交易數量已為95項,累計交易金額高達890億美元,佔全球創新葯出海BD交易事件總包累計交易金額的比例為33%,創下全球紀錄。中國藥企出海,已經完成了「賣青苗」到「廣撒種」的蝶變!

在中國藥企一路凱歌的同時,美國出海BD佔據全球比例在2025年明顯下滑,2025 年該比例為36%,已經快要被中國拉平。有關上半年BD出海的更多細節,可以點擊財經早餐此前的文章《大風起兮!冷不下來的創新葯,有何「玄機」?》

動輒上億甚至數億美元的首付款消息,不僅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也讓外界看到了國產創新葯「出海」的巨大潛能。在全球醫藥巨頭的加持下,中國藥企的研發成果似乎終於迎來了兑現價值的時刻。

中國創新葯已從過去的「快速跟進」(Fast-follow),轉向追求「全球首創」(First-in-class)和「同類最佳」(Best-in-class)。2025年以來,中國創新葯出海交易中,早期資產(臨牀前/IND階段)佔比顯著提升例如,2024年起,早期資產(臨牀前/IND階段)佔比首次突破60%,且11筆超10億美元重磅交易中,6筆躋身全球TOP10,全部帶有First-in-Class標籤。

例如,IQVIA 2025年7月報告預測:中國在管線數量已佔全球25%,僅次於美國;2024–2030年,全球新增FIC腫瘤藥中,18%將來自中國實驗室。

創新藥交易的熱潮,可能纔剛剛開始:據摩根士丹利預測,MNC有超過1000億的藥未來幾年專利到期,預計未來MNC和其他藥企會花6000億美金用於全球收購,然后中國研發的藥到2040年會貢獻每年2200億美金(1.8萬億人民幣)的銷售額。相比之下,2024年全國藥品全終端市場規模2.03萬億元。

BD熱潮不減

誰是隱形冠軍?

當外界把目光集中在藥企和跨國巨頭的談判桌時,卻往往忽視了在背后默默發力的一個羣體——CXO(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正是這些「隱形冠軍」,通過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研發、生產和合體系,為中國創新葯的BD出海提供了核心動能與品質背書,成為交易達成的重要基石

創新葯出海,跨國藥企最看重的是產品能否快速進入全球臨牀開發,否拿到 FDA/EMA批准。分子創新只是第一步,真正決定成敗的是臨牀試驗設計、數據質量、生產工藝(CMC)和合體系。這些環節,正是一系列CXO企業的核心能力。

很多中企BD出海的里程碑事件背后,都能看到CXO的影子。這些CXO企業往往在美國、歐洲等地擁有成熟的實驗室和臨牀基地,能幫助國內藥企直接在海外開展符合ICH標準的研究。這些佈局,成為創新葯出海的重要「護照」。

藥明康德為例,TIDES業務(寡核苷酸和多肽)成立於2018年,近年進入收穫期,從2022年至2024年,WuXi TIDES的年營收增速分別為64%、70%,預計今年增速將超過80%展望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加強對於多肽藥、寡核苷酸藥、靶向蛋白降解技術(PROTAC)、偶聯藥物等各類新分子類型的服務能力賦能全球醫藥創新。

雖然由於商業祕密等方面的原因,藥明康德和各大企業合約的細節不得而知,但TIDES可是目前BD行業的「當紅炸子雞」,藥明康德的TIDES業務正是抓住GLP-1風口的典範。

招銀國際分析指出,公司多肽產能將按計劃於2025年底擴張至超過10萬升,顯著高於2024年底的4.1萬升水平;截至2025年8月,TIDES管線中包含23個GLP-1類項目,其中16個已進入臨牀2/3期,佔全球同類項目的26%。此外,環肽、核酸等非GLP-1分子也已進入商業化或PPQ階段。

全球藥企巨頭如輝瑞,正在通過收購(如收購Metsera)等方式積極佈局下一代GLP-1療法。這意味着,任何擁有GLP-1在產品的中國Biotech,在尋求出海合作時,其產品本身就處在風口上,自然可能吸引更多MNC的目光和報價。而藥明康德,就是GLP-1行業背后的「賣水人」之一

華金證券認為,作為行業龍頭,藥明康德依託「CRDMO一體化」全產業鏈平臺與全球化產能佈局,形成技術壁壘和客户粘性,並深度綁定GLP-1等創新葯浪潮。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出於穩定性的考慮,創新葯企一旦選定合作伙伴,通常不會輕易更換!

例如,在今年的投資者開放日上,藥明康德聯席首席執行官楊青博士表示,2022年1月到2025年上半年,臨牀前測試平臺承載了約40%的來源於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國際BD交易項目可見CXO巨頭和創新葯企之間的相互成就

這種成就的例子數不勝數:現在,新型分子由於結構的複雜性,其分子量、合成難度以及合成步驟顯著增長,但對能力全面的一體化CRDMO平臺而言,這反倒可以成為機遇。

例如,多年前,專注於攻克KRAS靶點的客户Mirati在起步階段就選擇了與藥明康德這樣的一體化平臺合作,這種合作幾乎貫穿了Mirati項目管線的各個環節。由於項目優質高效地快速推進至里程碑,2023年,Mirati被百時美施貴寶以48億美元收購。

創新葯浪潮,海外CXO巨頭也迎來了政策東風。據華金證券整理,全球部分CXO巨頭近期上調了業績指引,包括MedpaceLabcorpICONplc、Lonza等,主要受美聯儲降息推動Biotech投融資回暖、關税衝擊弱於預期及創新葯CDMO需求爆發等因素推動。

美國CXO企業上調業績指引,通常意味着全球醫藥研發需求回暖,而藥明康德作為國內行業「一哥」,業績回暖幾乎已經是牌。

除了藥明康德康龍化成九洲藥業、昭衍新葯等企業,這些企業往往在特定細分市場或服務領域具備專業優勢,就昭衍新葯為例,截至2025上半年,公司近2年半(2023年至2025上半年)簽訂國外申報的項目數近500個,其中中美雙報項目佔比超過90%。

綜上所述,CXO是至關重要的催化劑和品質保障,它們幫助中國創新葯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可靠的質量走向全球,是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隱形冠軍。

然而創新葯企自身是真正的價值引擎和故事主角。其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全球化商業模式的成熟以及對國際規則的嫻熟運用,共同構成了這場出海大潮的底層邏輯

BD是「保險箱」?

大錯特錯!

然而,熱潮之下,冷思考更顯必要。縱觀中外過往案例,幾乎每一家企業都在BD的第一步收穫了掌聲與光環,但后續能否真正推動產品在海外上市、進入市場、實現商業化,卻仍充滿變數。換句話説,首付款只是一個「起跑點」,並不是「終點」。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一時狂歡往往容易忽視一些殘酷的現實:藥企之間的合作,並非簽署協議、收下首付款就意味着「一勞永逸」。在合作伙伴的產品線排序、臨牀策略、市場定位等綜合權衡下,創新葯有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淪為「備胎」甚至「保險單」,項目被雪藏或優先級下降,甚至終止合作的情況並非沒有先例。

醫藥經濟報今年5月曾報道,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25年4月20日,在2020年已完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已有25起明確終止合作,「退貨率」為40%。而2021年和2022年的「退貨率」迄今已達到20%左右,並且有不少都是在今年宣佈「分手」,比如著名的ADC項目EO-3021等。

以石藥集團Claudin 18.2 ADC(也就是EO-3021為例,其與海外Elevation的BD首付款僅2700萬美元,后續的11.68億美元里程碑付款需要跨越Ⅲ期臨牀試驗到商業化階段才能獲得,但從最后的結果來看,因為其美國I期臨牀數據未達預期,無法與其他靶向Claudin 18.2的ADC藥物競爭,最終雙方I期就已經終止合作,所以石藥最終只拿到小部分收入。

無獨有偶,如今在創新葯上風生水起的信達生物,三年前也曾經「交過學費」,被寄予厚望的BD交易最終折戟

以首個闖關FDA的國產PD-1信迪利單抗為例,這原本有機會成為一筆跨時代的BD交易,但在2022年還是無奈按下了暫停鍵:禮來將權利退回給信達生物。其中的導火索就是在FDA碰壁——FDA拒絕信迪利單抗治療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在美上市申請,認為該申請僅基於在中國進行的Ⅲ期臨牀,不足以支持其在美國獲得批准。

説一千道一萬,BD交易的絕大部分價值在於未來的里程碑付款和銷售分成。如果藥物在合作后臨牀失敗,所有這些未來收益都將化為泡影。兩年前諾和諾德新加坡初創企業KBP Biosciences關於心腎藥物KBP-5074的合作就是一個沉重教訓。

據中華網財經,2023年10月,這款小分子心腎疾病用藥BD交易總額高達13億美元,轟動業界。然而交易達成不到一年時間,諾和諾德就宣佈臨牀III期試驗失敗,8億美元資產打了水漂。

KBP而言,這意味着除了已收到的首付款外,后續所有的里程碑收入都戛然而止。更嚴重的是,諾和諾德以「故意隱瞞臨牀數據」為由對KBP發起高達8.3億美元的索賠,並申請凍結了其資產,使KBP的現金流狀況進一步惡化而該案件的爆發,對於啓發中國藥企此后在BD交易中,將合同設計得更完備方面也有所幫助

之所以舉這些例子並不是翻舊賬,而是用事實説明,BD之於創新葯,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百米衝刺」。我們為越來越多藥企成功「賣出青苗」而喝彩,但更要意識到,真正的考驗在簽約之后纔剛剛開始。

尾聲

新葯研發基本遵循「雙十定律」(十年研發周期、十億美元投,成功率低於5%高技術壁壘決定了優質供給的相對稀缺性。這使得創新葯成為醫藥領域極具價值、被譽為「皇冠明珠」的黃金賽道,近年來國內在創新葯出海BD上的成就,也令世界矚目

BD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創新葯的馬拉松纔剛起步,BD只是其中一程。唯有那些堅持創新本質、具備全球視野的企業,才能最終贏得這場比賽。作為投資者,也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識別出真正的長期王者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閲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