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尋根華商】接力嘉庚「火種」書寫華僑金融新篇章—陳嘉庚長孫陳立人專訪

2025-10-09 15:45

來源:環球網

編者按:金融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價值交換。陳嘉庚以銀行促進了「教育興國」價值觀的流通,由此締造了無價的財富。而他的精神化作種子,乘着時代的風,飛往全球各地生根發芽。在尋找種子的路上,我們遇見了更多「嘉庚精神」的繼承者,他們身處不同時空、深耕不同的金融領域,各自把握時代的脈搏,傾訴家國情懷,他們有着相同的身份:華商。

廈門國際銀行在成立40周年之際,推出「尋根華商」欄目,講述一羣以金融為橋,心繫桑梓、報效家國的華商的故事,關乎他們的理智與情感、決心與遠見、責任與擔當。透過他們,我們將感受不同時代下的華僑精神,並將其熔鑄於廈門國際銀行的文化內核,讓華僑精神永續。當我們回望過去,通往未來的路也在腳下延伸。

接力嘉庚「火種」,書寫華僑金融新篇章

在廈門集美的陳嘉庚紀念館,珍藏着一張特別的集友銀行支票。泛黃紙上「憑票祈付 集美學校 廈大建部」「國幣五百萬元正」的字跡清晰可辨,出票人簽章處的落款則是「陳嘉庚」。一張薄紙,寥寥數言,藏着這位愛國華僑領袖光輝的過往。斯人已逝,幸而尚有講述之人——此刻,陳嘉庚的長孫陳立人先生用手摩挲這份支票的影印件,向我們娓娓道來祖父陳嘉庚與集友銀行的往事。

因教育而生的銀行

「在我剛出生的兩周,祖父見了我一面后就回到中國。可以説,我們見過面,但我卻不認識他,此后我再也沒有機會真正與他面對面。」對陳立人而言,關於祖父陳嘉庚的零散記憶總是與父輩的身影重疊:小時候,每當家里收到祖父寄來的信,父親、姑姑和兩位叔叔圍在一起開會,「我那時實在太小了,雖然很想幫忙,卻不曉得他們在做什麼。」后來陳立人才知道,祖父的來信里,提到最多的就是讓家人協助籌措經費,以支持集美學校的發展。

陳嘉庚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忱,始於他年少遠赴南洋經商時,親歷了因祖國積弱不振,國人備受壓迫欺凌的屈辱。他意識到:「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乎教育」,自此他一生都身體力行地實踐「教育興國」的理念:以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為開端,經十年苦心耕耘,他在家鄉集美打造了涵蓋師範、水產、航海等10余所專科學校的集美學村,並獨資創辦了廈門大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陳嘉庚深感時局危險,爲了使集美學校免遭經費斷絕的困境,並考慮到南洋華僑資金的安全,以及這些資金可幫助戰后的祖國發展實業,他萌生了創辦一家銀行的念頭。「‘以行養校,以行助鄉’就是祖父的初衷,他希望身邊的親友能一起參與,通過銀行匯款、投資等方式資助學校和家鄉建設。」陳立人如是説。

集美中學校內的陳嘉庚雕像。1918年,陳嘉庚將「誠毅」定為集美學校的校訓

1943年10月1日,集友銀行在福建永安正式開業。雖然陳嘉庚當時在印尼避難,但他依然被任命為董事長。股東里不僅有南洋的僑商,也有來自集美的校友。集友銀行的章程中還提出,銀行每年淨利先提20%作為集美學校經費,再提10%用於獎學金和社會公益。在抗戰的烽火中,集友銀行架起了一座助學興邦、援助抗戰的金融之橋。

歲月更迭唯精神雋永

1945年,集友銀行在《大田民報》頭版刊登的一則廣告,「為華僑金融機構,輔助教育發展實業」的廣告詞揭示了它自帶的「華僑」基因。

在家族長輩曾提及的有關集友銀行的往事中,陳立人印象最深的是戰火中的堅守,「抗戰時期,集友銀行跟隨學校內遷到大田縣,成立了代辦處,在艱難的環境下,還是盡力為學生和周邊居民提供服務。」除了資金上的支援,集友銀行更發揮自身優勢,為抗戰送去珍貴的良藥——由分佈在福建各地的銀行網點串聯起來的路徑,將南僑總會捐贈的350萬粒「阿司匹林」藥片送往前線,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廈門集友銀行舊照

抗戰勝利后,集友銀行延續使命,為海外僑匯、僑資匯入中國開闢通道。它們都化作一塊塊支持學校教育、發展實業經濟的磚瓦,為祖國戰后的復興發揮了巨大作用。當國統區的經濟走向崩潰,陳嘉庚果斷做出決定,前往彼時經濟逐漸復甦的香港創業。1947年,集友銀行在香港正式註冊,自此依託廈門和香港兩大分支,逐漸形成聯通閩港、內外聯動的新格局。

2017年,集友銀行股權成功交割,正式成為廈門國際銀行一員。然而這場「迴歸故里」的收購也經歷了些波折,因為陳氏家族有自己的考量——「我們希望收購方在收購集友銀行后,能允許集友銀行繼續延續嘉庚先生‘以行養校,以行助鄉’的初心,但大部分收購者無法接受,他們更傾向以單純做金融的思路運營。」陳立人回憶道:「為此我們也很傷腦筋,篩選了好幾次,每一家都認真瞭解過,最終廈門國際銀行在這方面與我們達成了共識」。

誠如陳氏家族所期望的,在加入廈門國際銀行之后,集友銀行多年來繼續延續陳嘉庚興學愛國的精神,派發予集美學校股息及紅利超過港幣29億元,用於鄉社建設和教育支出。另一方面依託與廈門國際銀行的協同優勢,致力於服務閩港兩地的經貿往來,推動閩港金融合作,為閩港兩地人民及海外僑胞提供全方位跨境金融服務。

與時代同頻共振

對陳立人而言,對祖父的遺憾還包括那些被迫燒燬的家書。日軍佔領東南亞后,陳嘉庚因支援抗戰而遭到通緝,冒着風險寄回家的信,總在陳立人的父親寫完回信后,便匆匆燒掉。在新加坡,有關陳嘉庚的痕跡也逐漸被時間沖淡,當90年代初陳立人踏上廈門的土地,漫步華僑博物院、陳嘉庚紀念館、集美學村以及集美大社,在所見的一景一物與宗親鄰里的言談間,才重新認識了祖父。

「越瞭解,我越覺得祖父是一個目光長遠、胸懷博大的人。」每每翻閲祖父所寫的《南僑回憶錄》,陳立人都覺得不可思議,那時候的祖父已經能想象到一百年后的新中國會走上什麼樣的道路,他的思維以及他所做的事情,也並非拘於當時,而是立足於更長遠的未來。為此,陳立人積極推動兩地學者進行交流,向更多人講述陳嘉庚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弘揚嘉庚精神。而在嘉庚精神的指引下,集友銀行在支持教育事業之余,嘗試以多樣的形式踐行「愛國愛港愛鄉」理念,譬如推出書籍《陳嘉庚與集友銀行》,為香港學生了解華僑華人愛國情懷提供一扇閲讀的窗口;以及深入服務本地,為灣區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個人跨境理財服務,在香港,集友銀行被居民們親切地稱作「街坊銀行」。

陳立人出席《陳嘉庚與集友銀行》書籍發佈會

另一方面,廈門國際銀行協同集友銀行積極拓展「華僑金融」的更多可能,包括與數字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不同領域相結合,為新時代華僑華人的生活、創業提供定製化服務,從而助力華僑金融邁向新發展。傳承絕非固守,恰如陳立人所言,「要繼承的是陳嘉庚的精神,做事的思維則要順應時代需求而改變。」當華僑金融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作為其內核的嘉庚精神也將發揚光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