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9 16:03
「終於有我能打得起的童顏針了。」上月底,北京白領於欣悦(化名)看到新氧上線2999元的「奇蹟童顏3.0」產品時心想。
要知道,主打抗衰效果顯著又自然的童顏針,普遍定價萬元以上。而此次新氧與西宏生物合作定製的童顏針,直接將價格拉進了3000元內。
價格驟降之下,討論迅速分化。如於欣悦者,感嘆抗衰平權終於到來;但其他觀望者則不乏擔心:如此低價的針,靠譜嗎?
「史上最低價」
過去幾年,童顏針是醫美圈毫無疑問的熱詞之一。
熱度一方面源於消費者對青春的需求增長,美團去年數據顯示,約84%的醫美需求集中在維養與抗衰類項目。
另一方面,從原理來看,核心成分為聚左旋乳酸(PLLA)或聚雙旋乳酸(PDLLA)的童顏針屬於醫美再生注射劑,通過刺激自體膠原蛋白再生,實現面部緊緻與填充效果。
相比通過物理填充的玻尿酸,童顏針被業內視作更長效、更自然的抗衰產品,這也使得其愈發獲得消費者青睞。
動脈網數據顯示,以出廠價計,國內首款童顏針獲批的2021年,這一市場規模剛剛超過1億元;而去年這一數字據估計超過30億元,未來五年會達到百億級。
當然,想用童顏針保住青春的價格並不便宜。以擁有國內首張童顏針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艾維嵐為例,憑藉一度的市場獨佔期和先發優勢,廠商長春聖博瑪將其官方指導價長期維持在18800元/支。
即便此后,愛美客的濡白天使、江蘇吳中代理的艾塑菲、高德美的塑妍萃、普麗妍的普麗妍、四環醫藥的斯弗妍、西宏生物的麗真然等產品相繼獲批上市,但童顏針的價格仍始終徘徊在萬元以上區間。
此番打出2999元「史上最低價」的新氧,已經不是第一次要把童顏針的價格打下來了。
公開報道顯示,2023年,新氧推出採用普麗妍的「奇蹟童顏1.0」,但4999元的價格尚不足普麗妍官方指導價16800元的零頭;去年,新氧又採用艾維嵐推出「奇蹟童顏2.0」,18800元的廠商控價被其壓縮到5999元。這兩輪低價嘗試均引發廠商不滿,普麗妍與聖博瑪先后向新氧發函,要求下架產品並中止供貨。
或也正因如此,9月23日的「奇蹟童顏3.0」發佈會上,新氧CEO金星強調,這是其與西宏生物合作定製的童顏針產品,而后者不干預機構終端的定價。
這一「定製+自主定價」的模式,不僅讓童顏針價格跌至歷史最低,也在行業內引發了不小的震動。
靠譜嗎?
畢竟,這件事的背后,是醫美行業上游廠商與中游平臺及機構間的深層博弈。
消費醫療SaaS服務商嵐時科技聯合創始人吳祖鵬指出,新氧的行動核心在於解構上游廠家對整個醫美價值鏈的話語權。「長期以來,上游廠商拿走了醫美行業的大部分利潤,中游(醫美機構)和下游(獲客渠道)大多隻有勉強餬口的微利。上游掌握定價權,終端消費者也只能被迫接受(價格)。」
以童顏針所屬的輕醫美賽道為例,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上游廠商的淨利率在30%左右,而中游和下游淨利率則在10%甚至更低。吳祖鵬表示,新氧通過低價童顏針,試圖打破這種局面,讓市場回到合理區間。
「天下苦上游久矣,我總覺得需要有人‘揭竿而起’。」金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並未諱言其挑戰上游的決心。
但一個核心問題在於:2999元的價格靠譜嗎?
這就要先回到童顏針的成本結構上來看。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副教授、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祕書長林先平表示,童顏針成本主要包括原料、研發、生產工藝、認證審批、營銷和渠道費用。據其瞭解,其中,原料成本佔10%—20%,研發和臨牀測試佔15%—25%,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佔20%—30%,醫療器械認證和審批費用佔10%—15%,營銷和渠道費用佔30%—40%。
另據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瞭解,市場上萬元級別的童顏針,品牌溢價和渠道利潤可能佔比達70%以上。
這也意味着,當前童顏針的市場價格中確實摻雜了一定的虛高空間。
不過吳祖鵬表示,雖然童顏針的生產成本並不高,但其研發成本和市場費用,尤其是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獲取成本高昂,單此項便需要1500萬至3000萬元。「在產品上市后,廠商一定是有現金迴流和利潤訴求的,且考慮到生命周期問題,單價定得比較高才能實現。」
相比之下,作為中游的新氧,較上游廠商少了研發及合規等成本壓力,同時通過跳過多級代理的平臺直採模式釋放中間差價,從而實現低價。
此外,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還補充道,新氧或可通過低價童顏針產品吸引流量,推動其自營診所擴張,形成低價引流到服務增值的閉環,以形成規模效應覆蓋基礎成本。
從這一角度來説,新氧的低價童顏針更像是一場平臺級的價格實驗。至於其可持續性和市場接受度,仍需時間觀察。
仍待充分競爭
無論如何,此次價格波動已經激起更廣泛的漣漪。
在詹軍豪看來,2999元的產品有助於推動童顏針的普惠化,讓更多消費者體驗到該產品,降低了醫美消費的門檻。
於消費者和機構而言,這都將意味着更多的選擇。
然而價格下探的另一面,是隱憂。
一方面,消費者面臨的隱性風險可能被低估。詹軍豪擔心,低價童顏針之下,部分醫美機構可能會為保證利潤,在操作環節壓縮成本,譬如削弱醫生培訓、簡化操作流程;或者通過增加術前諮詢費、術后修復套餐等方式進行隱形收費。
另一方面,利潤分配格局的重塑可能加劇行業分化。當平臺通過補貼打破上游品牌與渠道的壟斷后,利潤開始向終端機構與醫生傾斜。這在短期內或能吸引優質醫生資源,推動技術下沉,但長期看,頭部醫美機構憑藉規模與規範運營能力能夠承接更多流量,而大量中小型診所則可能被迫捲入價格戰,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
更深層的風險,是質量與安全底線被動搖。
隨着目前至少9款童顏針產品獲批上市,更多產品仍在審批途中,供給的豐富將必然加劇競爭。吳祖鵬表示:「爲了生存與發展,廠商必然選擇‘以價換量’,價格持續走低是大勢所趨。」
王鵬提醒,若市場陷入非理性價格戰,可能導致原料純度、生產工藝簡化等問題。某醫美上游從業者也坦言:「壓縮利潤的策略可能影響產品的質量穩定性和行業創新動力,給消費者權益和行業健康發展帶來潛在風險。」
市場或需要在高端溢價與普惠下沉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未來,經過消費者的進一步檢驗后,市場將可能形成分層、梯隊化的品牌格局,比如高端市場由艾維嵐等主導,中低端市場則可能出現更多如新氧定製款等高性價比選擇。
「最終童顏針會變成消費品,就像護膚品一樣。」吳祖鵬判斷,「當市場充分競爭后,消費者纔可能享受到真正的紅利。」
作者:石晗旭
編輯: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