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9 16:05
(來源:企觀國資)
央企正在加速進軍數據賽道。
此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通信央企頻頻註冊數據公司;隨后,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建築央企也紛紛投資數據公司。而中國礦產資源集團、中國時空信息集團、中國數聯物流信息有限公司等數據央企的相繼成立,更是帶動了央企數據板塊的整體雄起。
如今,央企加碼佈局數據公司的熱情再度高漲。
01
佈局
今年以來,中國建材集團出資1億成立數字科技公司,國藥集團斥資10億元註冊國藥集團(北京)科技創新研究院,這些舉動將央企註冊數據公司的註冊資本金拉上了新高度。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央企2024年以來新註冊數據公司的註冊資本合計1378億元。《企業觀察報》統計獲悉:截至目前,已有78家央企成立數據公司,在這些央企中,具體參與此次數據賽道佈局的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國家電網、華能集團、中國電科、中國航天科技、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交集團、中國五礦、中國中煤、中國稀土、有研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黃金、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東風汽車、招商局、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等。
其中,註冊資本金50億元以上的有4家,分別是中國數聯物流信息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100億元)、中航科創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100億元)、國投生物製造研究院(註冊資本金60億元)、中能建數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50億元)。
註冊資本金在10億元至50億元之間的有4家,分別是中國時空信息集團(註冊資本金40億元)、中電數據產業集團(註冊資本金30億元)、中電數智(註冊資本金30億元)、聯通數據智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15億元)。
註冊資本金在1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有15家,如中國黃金集團數智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1億元)、中國建材集團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本金1億元)、中移數智(註冊資本金6億元)、石化盈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金5億元)等。
一位長期跟蹤中國移動的專家稱,在這樣的背景下,央企選擇購買數據公司還是註冊數據公司,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決策問題。數據能力已成為企業的重要競爭力,央企通過購買或註冊數據公司能夠獲取相關資源和技術,從而提升自身的數據能力。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央企如果既不購買數據公司也不註冊數據公司,可能會錯失窗口機遇期。
02
特點
本輪央企密集註冊的數據公司呈現出明顯的「直系化」特徵:絕大多數由集團總部直接控股。
具體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直接控股的中航科創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直接控股的崑崙數智、中國林業集團直接控股的中林數科、中國黃金集團直接控股的中國黃金集團數智科技有限公司、中鋁集團直接控股的中鋁數為(成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國藥集團直接控股的國藥集團(北京)科技創新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直接控股的中電數據產業集團。上述數據公司是集團的子公司,其一把手清一色是集團的資深員工。
央企集團把「嫡系」扶上馬,好處非常明顯:其一,老面孔在集團體系內跨部門溝通協同高效;其二,資歷即信用,對外洽談訂單,老面孔憑資歷即可贏得客户信任。
比如,中航科創董事長由鐳曾擔任中航國際董事長、深南電路常務副總,在航空系統工作三十年;又如,中電數據董事長陸志鵬現任中國電子副總經理;再如,國藥科創法人代表王刊曾任國藥控股非執行董事。
但當單一集團無法覆蓋全部場景時,「聯合艦隊」模式隨即登場。多家央企「拼單」設立合資數據公司,既攤低成本,也疊加渠道資源。中國時空信息集團由中國移動、中國兵工、中國星網三大央企共同出資;中科數聯的股東名單里有招商局、保利、中國物流,也有上海國盛、上海數據集團;吉林省高速建投則由中鐵二局、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中鐵四局、中鐵一局、中交路橋、中交一局、中鐵大橋公司聯合投資。
純國資與混合所有制並存,多元融合共生,構成今日央企數據公司最獨特的生態底色。
03
翻身吸金
企查查數據顯示,在已披露的央企數據公司中,2020 年及以后成立或獲央企注資的佔比達 76%;其中2023年新增32家,2024 年1月至2025年6月再添82家。
央企註冊數據公司的數量為何陡然飆升?
觸發點正是2022年1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及2024年1月的財政部《企業數據資源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前者允許數據確權流通,后者把數據確認爲資產並計入資產負債表。政策打開了准入閘門,而數據入表后帶來的融資、市值紅利,才真正促使央企集中搶灘。
公開資料顯示,已有12家央企在2024年1月《企業數據資源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生效后完成數據資產入表。
中國移動2025年半年報披露,數據資源賬面價值7.7億元,比2024年末的6.16億元增加1.54億元,增幅約25%,入表標的為已正式投入使用的行業數據庫和算法模型。中國電信同期數據資產4.3億元,高於年初的3.7億元,增量同樣來自支撐現網產品的核心數據庫。中國聯通則將「開發完成並達到資本化條件」的數據產品入表,半年報金額3.9億元,較去年末的3.3億元提高0.6億元。
賬面收益只是看得見的第一筆收益,真正的藍海在於公共數據授權運營。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已率先試點,央企被指定為「行業數據運營主體」:中國時空信息集團獲批運營北斗高精度測量數據,年授權收入預計8億元;中國礦產資源集團大數據公司正在申請國家鐵礦石期貨交割數據獨家運營權,一旦落地,將深度影響全球海運鐵礦石現貨定價。至此,央企註冊數據公司的意義已超越「新增一家子公司」。
然而,這場「數據鍊金」並非毫無風險:它將原本沉默的硬盤數據納入資產科目,把一次性流量轉化為可持續變現的「留量」,但也讓「無形的數據資產」直接面臨經營層面的考驗。央企紛紛成立子公司,並不意味着新公司就具備合理的投入產出比。例如,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由中鐵二局、中國鐵建大橋局、中鐵四局等央企聯合出資,該公司手握車流量、路況、通行記錄等「黃金數據」,卻因盈利問題被法院限制高消費。江蘇華雲智鏈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由華能集團出資,經營情況並不是很理想。
可見,在數據掘金這條快速發展的賽道上,機會與風險並存。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臺,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臺」,致力於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