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眼鏡是「真智能」還是「偽需求」

2025-10-09 00:16

2025年,隨着Meta、小米、華為等36家廠商推出了超50款AI眼鏡產品,這一品類以手機后「下一代智能顯示設備」的姿態快速滲透到消費市場。從政務場景的亮相到普通消費者的日常使用,這個被科技巨頭爭相佈局的產品,究竟是「真智能」還是「偽需求」?

九成時間當耳機

實用與雞肋並存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售賣AI眼鏡的線下門店發現,不少顧客對AI眼鏡表現出極大興趣,但對其眾多功能存疑,購買意願並不大。「AI眼鏡線下平均月售在個位數,在網上購買的人應該相對多一點。」某小米門店的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查詢電商平臺銷量顯示,小米AI眼鏡在淘寶、京東、抖音旗艦店的銷量分別為9000+、5萬+和2000+。而在天貓XR設備熱銷榜中,Rokid樂奇可視智能眼鏡、小米AI智能眼鏡以及XREAL one pro分列前三名。

「我關注AI眼鏡很久了,就想圖個‘眼見即所得’的拍照方便,路上如果遇到突發情況,掏手機的工夫,事兒就過了,但要是佩戴了AI眼鏡,按一下眼鏡就能拍。」90后曹先生向記者表示。

在經過一眾產品研究后,曹先生最終選擇了適配國內生態的某款AI眼鏡,但發現使用場景與預期大相徑庭。「平時90%的時間都當耳機用,吃飯戴耳機不舒服,在家開音箱又怕吵到鄰居,公共場合看視頻更是不敢開聲音,沒想到眼鏡的音頻功能竟成了我最常用到的。」他坦言,當初最期待的拍照、AI功能反而成了「閒置品」。

曹先生的體驗並非個例。京東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鏡成交量同比超10倍,但用户評價中,「音頻體驗」「便攜性」等提及率是「AI功能」的數倍。不少消費者反饋,「AI翻譯反應慢,複雜句式還會出錯」「場景識別經常不準,還不如手機APP好用」。

巨頭激戰賽道

誰在製造「真香」假象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最新發布的《全球智能眼鏡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鏡(Smart Eyewear)市場出貨量148.7萬台,中國市場貢獻達49.4萬台,同比增幅分別高達82.3%和116.1%。

AI眼鏡的火爆,離不開巨頭們的「價格戰」與「概念戰」。今年6月,小米首款AI眼鏡以1999元的「親民價」引爆市場,開售12小時銷量破萬,一舉衝上智能眼鏡品類銷量榜首。小米集團手機部副總裁張雷在日前的外灘大會上直言:「目前眼鏡端呼叫‘小愛同學’的頻率是手機端的6—7倍。」國產AR領域的先鋒品牌ROKID樂奇則主打大屏娛樂與移動辦公,其內置提詞器功能更是讓很多人在脱稿演講中成就自己的「真香」現場。而國內AR/AI眼鏡領域市場份額第一的頭部玩家雷鳥創新,近日與阿里旗下螞蟻集團合作推出的雷鳥X3 Pro,成為其全球首個支持看「支付寶碰一下」設備的Al眼鏡。

海外巨頭則憑藉先發優勢搶佔市場。Facebook母公司Meta與雷朋合作的智能眼鏡Ray-Ban Meta,自2023年10月發佈以來,全球銷量已突破200萬副。據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業績會上透露的信息,今年(至今)Meta雷朋聯名的智能眼鏡銷量同比增長超過300%。

但熱鬧的市場背后,卻暗藏「技術短板」。清華大學人機交互實驗室副教授喻純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當前AI眼鏡的功能還停留在基礎交互階段,拍攝、翻譯、簡單對話等能力,與手機相比有明顯差距。硬件上,算力和存儲不足制約複雜功能;軟件上,中低端產品無法動態加載應用,生態擴展困難。」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周志峰也表示,雖然AI眼鏡已突破「能用」的技術門檻,但距離「好用」的用户體驗仍有比較大的差距。

隱私隱患成「致命傷」

誰來守護「被拍攝權」

「真香」爭議之外,AI眼鏡的隱私風險更讓消費者憂心。曹先生直言:「現在網上能買到遮光貼,貼在攝像提示燈上,錄像時完全看不出來,被偷拍了都不知道。」

記者調查發現,儘管主流品牌宣稱「拍攝時指示燈必亮,遮擋后自動禁用拍攝功能」,但社交平臺上,多名博主實測顯示,用黑色記號筆塗抹指示燈。覆蓋透明膜后,一些品牌的AI眼鏡仍能正常攝錄。在深圳華強電子世界,不知名品牌的AI眼鏡甚至支持「一鍵關閉指示燈」,商家透露:「帶拍攝功能的款最好賣,300元起價,一天能賣二三十臺,很多人用來‘隱蔽拍攝’。」

值得注意的是,隱私泄露的案例已有發生。2024年,兩名哈佛大學學生改裝Meta眼鏡后,在校園、地鐵隨機拍攝陌生人,幾秒內就能獲取對方身份信息。在國內,上海、北京等地檢察院近年也辦理過多起銷售具有竊聽、竊照功能智能設備的刑事案件。今年2月,國務院出臺《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明確「公共場所圖像採集設備需設顯著提示標識」,但針對AI眼鏡的專項監管仍屬空白。

從市場熱度來看,AI眼鏡正逐步擺脫「小眾嚐鮮」的標籤,朝着「大眾真香」的方向邁進,但在現實層面上仍存在明顯短板,若想真正躋身「下一代智能設備」行列,AI眼鏡無疑還需跨越技術、體驗、信任等多重門檻。

本報綜合消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