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8 22:28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Harry文社)
2025年10月8日,倫敦現貨黃金首次刺破每盎司4000美元,年內漲幅逾50%,刷新人類有史以來的名義價格紀錄。與2020年突破2000美元時「疫情+無限QE」的單一線索不同,本輪衝關是「財政失靈+貨幣信任塌方+地緣裂變」的三重共振。黃金用美元計價,卻用信心稱重——4000美元不是簡單的數字狂歡,而是全球經濟在亮黃牌。
一、財政失靈:政府停擺成為「最后一根稻草」
美國國會預算撥款僵局在9月30日再度上演,聯邦機構局部停擺,導致非農就業、CPI等關鍵數據推迟發佈。市場第一次發現,全球最安全資產(美債)的發行人竟然無法保證信息披露的連續性。
1. 美債CDS利差三天內飆升18bp,創2008年以來新高,短端收益率曲線陡峭化,暗示「技術性違約」概率被重新定價。
2. 停擺直接凍結約0.3%的季度GDP,亞特蘭大聯儲GDPNow模型將Q4增速下調至0.9%。當「財政脈衝」變成「財政拖累」,黃金成為對衝政府失靈的最直接工具。
二、貨幣信任塌方:降息預期與「去美元化」雙向夾擊
1. 美聯儲9月重啟降息,實際利率(10年期TIPS)從2.1%跌至1.5%,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一夜下降60個基點,按模型折算貢獻約120美元漲幅。
2. 更關鍵的是「非美動機」——法國總理突然辭職、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陷入混戰,歐洲與日本債券收益率飆升,歐元、日元兑美元單日貶值1.8%和2.3%。黃金在交叉盤同步創出歷史新高,顯示投資者並非簡單「棄股購金」,而是對全部法定貨幣投下不信任票。
3. 橋水聯席CIO Bob Prince在10月8日備忘錄中寫道:「黃金上漲的真正驅動力不是利率,而是人們對‘貨幣還能不能買未來’產生懷疑。」這一懷疑在美元體系外溢為「去美元化」加速:土耳其、波蘭、卡塔爾9月同時宣佈把黃金佔外儲比例提升至35%以上,央行買盤佔Q3實物需求的28%,創歷史新高。
三、地緣裂變:從「避險」到「逃向非主權資產」
1. 俄烏衝突進入第33個月,黑海港口再遭無人機襲擊,小麥、原油跳漲,通脹預期V形反轉。黃金與油價30日滾動相關係數升至0.67,創2012年以來新高,顯示其「通脹對衝」屬性重新壓倒「通縮避險」。
2. 中東紅海航線重啟不到三周,油輪再遇胡塞武裝導彈,全球供應鏈二次中斷風險溢價抬頭。傳統框架里,地緣風險利多美元,但此次美元僅微漲0.2%,黃金卻飆升3%,表明資金「跳過美元、直奔非主權資產」——這是1971年尼克松關閉黃金兑換窗口以來首次出現「越危險、越拋棄美元」的範式切換。
四、資金結構:ETF與散户「右側上車」,槓桿資金淨多單創紀錄
1. 9月全球黃金ETF淨流入145噸,為2020年7月以來最大單月增幅;北美基金佔其中63%,顯示「錯失恐懼」(FOMO)情緒已滲透到 ordinarily 看輕黃金的散户羣體。
2. CFTC數據顯示,截至10月2日,COMEX黃金非商業淨多頭寸增至32.8萬手,刷新2016年脱歐公投當周紀錄,相當於900噸黃金,約佔全球年礦產金的1/4。槓桿資金極端擁擠意味着任何宏觀風向的逆轉都可能觸發30%級別的暴力回調,但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4000」不是某個陰謀集團可以操縱的點位,而是全球交易層面同時發力的結果。
五、價格之外:黃金上漲對實體經濟的二次傷害
1. 成本推動型通脹再起。黃金飆升同步帶動白銀、鉑金年內分別上漲62%和38%,光伏、化工催化劑成本直線抬升,侵蝕企業資本開支意願。
2. 財富分配效應惡化。黃金主要由高收入羣體持有,其漲價相當於給金融資產「再加槓桿」,而工資增速滯后於通脹,中低收入階層實際購買力被二次侵蝕,社會基尼係數被動抬升。
3. 新興市場外儲「再平衡」成本上升。當黃金以美元計價暴漲,非美央行需拋售更多美債才能買到同等數量的黃金,導致美債收益率上行,美國抵押貸款利率跟漲,反過來抑制美國房地產,形成「金價↑→美債收益率↑→美地產↓→經濟↓」的負向閉環。
六、展望:4000之后的三條路徑
情景1:軟着陸+財政妥協(概率35%)
美國國會在兩周內通過臨時撥款法案,美聯儲12月僅降息25bp並暗示暫停,實際利率小幅反彈,金價回落至3600—3800區間盤整,等待新的通脹或地緣催化。
情景2:衰退+財政貨幣雙寬(概率45%)
2025年Q4美國GDP環比轉負,美聯儲提前實施QE5,聯邦赤字率突破9%,美元跌破100,黃金上探4500—4800,波動率(GVZ)升至35以上,呈現「慢牛+快調」特徵。
情景3:滯脹+地緣失控(概率20%)
中東爆發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事件,油價重返120美元,美CPI再破6%,美聯儲陷入「加息抑制通脹 vs 降息託底增長」兩難,黃金在5000美元上方加速衝頂,但波動劇烈,日內振幅可達8%—10%,系統性風險與機會並存。
【結語】
4000美元的黃金,像一面折射全球焦慮的棱鏡:財政失靈削弱了對國家信用的信任,貨幣寬松降低了對法幣的信仰,地緣裂變放大了對非主權安全資產的渴望。它既是通脹的鏡子,也是信心的尺子。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黃金的高點往往對應經濟治理體系的低點——1974年的185美元、1980年的850美元、2011年的1920美元、2020年的2075美元,無不如此。如今4000美元的新里程碑,或許正提醒我們:真正的風險不在黃金市場,而在市場之外的世界。當金價最終回落之時,但願回落的是不確定性,而不是人們對制度與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