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8 09:31
(來源:中國環境網)
轉自:中國環境網
企業買綠電的最終目的,是達成一定的碳減排目標,實現「碳中和」。相關碳減排數據,可作為企業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披露,外資企業或上市公司對此尤為看重。
然而,供應鏈上下游的大量中小企業在進入綠電市場時,仍面臨技術、資金與渠道的多重挑戰。如何通過供應鏈傳導推動供應商降碳,降低能源轉型的綜合成本?8月8日—9月9日,澎湃研究所研究員與參與「綠電集採」的研究機構、協同供應鏈上下游降碳的相關企業進行深入交流。
調研發現,鏈主企業通常做法有兩種:一是通過「綠電集採」,幫助供應商在省內買到具有穩定性、經濟性的綠電;二是加強供應商對綠電的認知,並通過ESG表現等標準,優先選擇與低碳供應商合作,鼓勵企業增加綠電比重,逐步走向整個產業鏈的「碳中和」。
供應鏈傳導降碳,帶動供應商參與「綠電集採」
企業採購綠電、帶動供應商參與綠電集採的一大動力,來自供應鏈傳導範圍三碳減排。很多供應商之所以採購綠電,主要是出於鏈主企業(海外客户)的要求。這些企業通常已加入科學碳目標(SBTi)等國際倡議,需要完成範圍三碳減排,爲了實現氣候目標,要求供應商使用綠電。據瞭解,歐萊雅、蘋果、H&M等國際品牌,範圍三碳排放通常佔比超90%,涉及全球供應鏈、產品使用等環節。
通過「綠電集採」模式,即鏈主企業聚合多家中小供應商的綠電需求,與大型可再生能源開發商簽署多年期綠電採購合同,參與企業可從中獲得價格優勢。比如,2023年,迪卡儂助力其14家主要在福建的供應商,與中廣核新能源簽署長期綠電集採合作協議。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參與了「綠電集採」項目,該機構可持續轉型中心研究員張文佺談到,外企在中國推動綠電採購,主要爲了通過國際認可的中國實踐來實現氣候相關的ESG目標。外資企業通常對綠電採購要求更高、對碳覈算要求更復雜,特別是範圍三碳排放。
張文佺強調,企業在理解綠電採購時,需區分「電力使用」和「碳覈算」的不同。很多外企的中國總部辦公地點多位於上海、北京等地,但其供應商採購的綠電,用於生產所在地,支持企業整體供應鏈脱碳。比如,迪卡儂中國總部位於上海,其供應商採購的綠電實際用在福建,可將其計入企業的範圍三碳排放。因為供應商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了整個供應鏈的碳排放。
調研發現,「綠電集採」不「跨省」更利於實際落地,鏈主企業及其供應商的綠電需求被打包后,可以進行統一採購,由省內的綠電資源來滿足。這是因為,省內「綠電集採」一方面有利於為區域內新能源項目找到穩定的綠電消納路徑,省內企業的採購意向便於推動區域內發電項目實際落地;另一方面,「綠電集採」也適用於已建成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通過售電企業撮合,實現省內發電企業與用電企業的合作。2024年,聯想在其供應商主要聚集地廣東開展綠電集採試點。4家聯想供應商工廠和聯想自有南方智能製造基地,共採購綠電4600萬度,相當於帶來了3萬噸二氧化碳減排。
同時,對需要大規模採購綠電的企業來説,選擇「發售一體」的售電公司,往往是更穩妥、高效的路徑。據瞭解,相比而言,「發售一體」(同時擁有發電、售電能力)的售電企業,如「五大四小」發電集團等,由於擁有穩定的自有發電資源,可實現發電項目與企業用户的直接對接,能更好滿足用電量大、供電穩定的用户需求。比如,中廣核在福建的「綠電集採」中,形成從發電到售電的完整鏈條。張文佺解釋,缺乏發電資源的純售電企業,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比如難以精準匹配用户的電力需求,缺乏穩定的綠電來源,議價能力較弱,因此難以推動「綠電集採」項目的實際落地。
上下游協同降碳,帶動供應商「用綠電」
除了「綠電集採」,在供應鏈傳導下,上下游企業通過協同降碳,可帶動更多供應商「用綠電」。企業將ESG表現作為評價依據,可帶動上游供應商提升綠電比重、降低碳排放。同時,下游客户的綠色低碳要求,將驅動上游供應商付諸降碳行動。
首先,可將ESG合規作為主要標準,注重上游供應商企業在綠電使用、碳排放等方面的表現。如今,ESG已從加分項變成必選項。對上市公司來説,近年來ESG評級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推動企業提升在綠色能源和碳管理方面的表現。以光伏行業為例,一方面,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時,自身及供應商企業ESG表現好,有助於提升企業信用,從而降低融資和項目推進風險;另一方面,中國光伏產品在海外市場佔比高,國際客户開始對企業提出合規要求,ESG表現好更有市場競爭力。
據瞭解,晶科能源每年都對一級供應商進行ESG審計,2025年涵蓋60多家供應商,約佔採購額70%。晶科能源ESG負責人姚臣諶表示,目前晶科能源不強制要求供應商必須使用綠電或披露碳排放信息,但會作為加分項納入評估。為加強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鏈主企業一方面可通過培訓等方式,鼓勵供應商提升ESG能力。另一方面,還可提高ESG審計工作效率、推動行業標準化發展。晶科能源開發的ESG審計標準工具被多家光伏企業採用,該企業還與晶澳科技、隆基綠能、協鑫集團等24家光伏企業,共同成立全球光伏行業可持續發展聯盟。
其次,通過協同下游客户、上游供應商,可推進全產業鏈降碳。從下游客户看,寶鋼鋼材主要用於汽車車身、零部件、動力系統等。一方面,2021年,戴姆勒、寶馬、沃爾沃、延鋒等汽車行業企業,向寶鋼提出綠色低碳要求,隨后中國車企也陸續跟進;另一方面,受歐盟「碳關税」CBAM、《新電池法》等政策法規要求,汽車行業整車廠向上遊供應商提出綠色低碳要求,也直接驅動寶鋼進一步降碳。
為此,寶鋼在產品方面,一是通過碳足跡測算(CFP,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計算單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二是按照環境產品聲明(EPD,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對產品環境績效進行全面評估;三是逐步推出符合國際標準的低碳鋼和零碳鋼。在組織方面,一是通過覈算碳排放,在自身運營範圍內實現碳中和;二是計劃2030年建成淨零碳示範工廠,實現生產過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近零;三是要求供應商提供碳足跡報告,逐步推動供應鏈減排。
從上游供應商看,寶鋼需從要求碳排放最大的企業提供碳足跡數據開始,逐步要求其生產低碳或零碳產品。具體來説,一是需要上游供應商通過優化工藝、使用綠電、購買綠證等,降低碳排放;二是建立協同機制,寶鋼牽頭開展技術協作、制定降碳方案,從而帶動整個供應鏈共同應對資金、技術投入帶來的降碳壓力。根據寶鋼的規劃,2028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覆蓋全部子公司;2030年啟動淨零碳工廠試點,探索全價值鏈近零碳排放路徑。
總之,企業採購綠電需要以目標為導向,從降碳整體目標出發,從供應鏈上下游考慮。既可以通過「綠電集採」幫助更多中小供應商應對綠電採購難的問題,也可將ESG表現、碳排放覈算作為推動行業標準化的手段,通過專業培訓加強綠電認知,鼓勵更多供應商採購綠電、降低碳排放,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