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漲瘋了!資金猛攻這些特色ETF

2025-10-08 13:19

(來源:ETF進化論)

家人們,明天A股就要開盤啦。

「十一」假期,全球資產漲瘋了!美股、日股、黃金齊創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全球資本市場正悄然經歷一場無聲的資金流動。新的敍事推動中國資產領跑全球!

三季度,全球主要大類資產漲幅榜TOP7中6個是中國資產,另一個是黃金。

科技成為市場最強主線。一大批科技龍頭公司股價頻頻刷新歷史高點,相關ETF更是迎來井噴式上漲。

01

科技主題ETF,本輪行情最鋒利的矛

在「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的時代浪潮下,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板塊迎來資本盛宴,相關ETF成為本輪行情最鋒利的矛。

三季度,多隻科技主題ETF表現強勢,最高漲幅超80%!

其中,5G通信ETF漲幅超過80%;科創創業50ETF、創業板人工智能ETF華夏漲幅超過60%;創業板50ETF華夏、人工智能AIETF、芯片ETF、科創人工智能ETF華夏、創業板ETF華夏漲幅超過50%;科創50ETF、半導體材料ETF、科創半導體ETF、科創100ETF華夏漲幅超過40%。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這輪科技股牛市的引爆點,無疑是今年初DeepSeekR1的橫空出世,這個由中國本土團隊研發、具備開源特性和低成本優勢的AI模型,為中國AI的自主研發打開了新局面。

科技巨頭們紛紛重金投入AI,將行情推向了新的高度。阿里巴巴宣佈將繼續加碼其3800億元的AI/雲投入;百度AI雲業務在宏觀承壓下仍實現了27%的同比高增長;京東則將AI戰略全面聚焦於產業應用的降本增效。

在「人工智能+」戰略的強力推動下,市場情緒持續發酵升溫。據GaveKal Research預測,到2027年,中國三大互聯網企業在AI和雲計算領域的投資將激增60%。

這場由技術突破、政策支持和產業投入共同驅動的科技盛宴,推動了中國科技資產重新定價。

8月光模塊、通信、芯片、半導體等板塊大放異彩。9月以來,科技板塊熱度出現橫向擴散,再度迎來又一輪高潮!

02

9月以來又一批ETF爆了!

以固態電池、儲能為代表的新能源主題接力,9月出現大爆發!

新能源龍頭寧德時代陽光電源,股價均創下歷史新高。

三季度,創業板新能源ETF華夏漲幅超過60%;新能源車ETF、新能源ETF基金漲幅超過50%。

消息面上,儲能電芯需求旺盛,甚至出現「一芯難求」的局面。

有報道稱,目前國內儲能電芯需求十分強勁,頭部電池企業均表示工廠已處於滿產狀態,部分訂單甚至排到了明年年初。

2025年8月,儲能系統/工程總承包的招標採購量達到69.4吉瓦時,刷新了單月最高紀錄。

此外,發改委和能源局新頒佈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提出目標:到2027年,中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達到1.8億千瓦以上,預計將拉動新增項目投資約2500億元。

固態電池也迎來重磅消息,續航與安全兩大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清華大學官方宣佈了一項科研成果:使電池能量密度從普遍的150~320瓦時每千克,一躍提升至604瓦時每千克,並且在電池滿充狀態下,還通過了針刺和120攝氏度高温安全測試。

多重利好刺激下,三季度資金蜂擁而入相關ETF。

其中,創業板新能源ETF華夏(159368)持續「吸金」,近20日資金淨流入9.36億元;該ETF覆蓋了儲能和固態電池的頭部廠商,包括寧德時代、匯川技術、陽光電源、億緯鋰能先導智能等公司,且投資者無需開通創業板交易權限即可購買。

創業板新能源ETF華夏漲跌幅區間為±20%,彈性大;費率低,管理費和託管費合計僅為0.2%;其規模在同類產品中排名第一,是佈局新能源賽道的便捷工具。

03

超11675億資金湧入!

ETF成為參與港股的「降維工具」

眼下港股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交易浪潮。

截至三季度末,南下資金年內淨買入額突破萬億,達到11675.15億港元,創下自2014年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的年度新高,是2024年全年淨買入額的145%。

在科技敍事成為全球市場共識的背景下,南下資金湧入港股科技賽道。

這輪港股大浪潮中,ETF成為A股投資者參與港股的「降維工具」。

三季度,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資金淨流入額達89.27億元,恆生互聯網ETF(513330)資金淨流入額為55.17億元。

此外,港股通金融ETF(513190)、恆生醫藥ETF(159892)、港股央企紅利ETF(513910)、恆生ETF(513660)、港股消費ETF(513230)在三季度均獲得資金淨流入。

9月,港股科技股出現分化。

從主要指數表現看,恆生互聯網科技業、恆生科技指數跑贏了港股通互聯網指數和港股通科技指數。

恆生互聯網、科技指數跑贏港股通互聯網、科技,源於成份股的差別:

受到AI新催化,港股互聯網相關公司(如阿里、騰訊、百度、網易、攜程)近期股價表現明顯領先於科技製造相關公司(如小米、藥明康德百濟神州等創新葯)。

其中,攜程、網易、百度,暫未納入港股通範圍,因此港股通相關產品並不包含這些公司。

其次,恆生互聯網ETF(513330)、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等非港股通類的ETF,則涵蓋了上述暫未納入港股通的公司。

具體來看,恆生互聯網ETF(513330)的成份股涵蓋網易、百度、攜程等公司,但不包含小米集團;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的成份股則涵蓋網易、百度等公司。

總體上,本輪行情的引爆點,一方面是中國產業升級周期的開啟,另一方面則是全球資金對中國資產的重估。

此外,國際局勢錯綜複雜,黃金又爆了!

04

現貨黃金突破4000美元,再創新高!

黃金ETF華夏、黃金股ETF持續吸金

國慶假期,黃金價格突破4000美元關口,再創歷史新高。

現貨黃金突破4000美元/盎司大關,續創新高,年內大漲近1400美元/盎司,漲幅超52%。

COMEX黃金也突破了每盎司4000美元的歷史關口,年內漲幅超過45%。

黃金持續強勢的背后,是市場對美元信用進行的重新審視。

美國政府的停擺事件,削弱了投資者對美國財政穩健性的信心,美元指數短線承壓,黃金則在全球主要貨幣中表現突出。

其次,美聯儲政策的轉向,直接引爆了黃金交易。黃金天然是「降息交易」中敏感的一環,美聯儲利率預期的變化對黃金構成了強勁影響。

9月,美聯儲正式宣佈降息,標誌着長達兩年的緊縮周期告一段落。市場普遍預計,10月將迎來年內的第二次降息。

再者,全球央行「去美元化」持續購買黃金成為上漲的另一催化因素。

黃金在全球各國央行的儲備佔比,29年來首次超過美國國債。截至2025年8月,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目前價值約為4.5萬億美元,遠遠超過其3.5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儲備。

A股方面,國內資金借道ETF持續買入黃金,黃金ETF華夏(518850)年內吸金33.58億元,年內漲幅超過41%。

黃金ETF華夏錨定實物黃金,是純粹的「價格跟蹤工具」,其底層資產為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現貨合約,直接反映黃金價格波動,並支持T+0交易。

黃金股ETF(159562)也迎來量價齊升,年內大漲86%,年內資金淨流入額達16.56億元。

黃金股ETF投資於在港A股上市的黃金相關公司,成分股聚焦金礦股,如紫金礦業山東黃金中金黃金等,也包含少部分珠寶零售公司,如老鋪黃金、周大福等。

黃金ETF華夏(518850)和黃金股ETF(159562)的綜合費率均為0.2%,屬於同類最低檔。以50萬元投資為例,相比市面上普遍0.6%費率的同類產品,持有一年可節省2000元成本。

無論是科技、新能源,還是港股,亦或是黃金,行情的上漲、資金的流動常常伴隨着ETF這一高效工具。

投資者對ETF的關注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國內ETF市場迎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時刻!

05

2025年下半年熱門賽道ETF一覽

國內ETF總規模突破5萬億元,達到5.63萬億,刷新歷史紀錄,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ETF市場。

從2004年國內首隻ETF推出以來,規模每增加1萬億元所需的時間在大幅縮短。前4個萬億分別花了近14年、3年、10個月、8個月,而從4萬億到5萬億,僅用了5個月,提速明顯。

這些數據的背后,折射出境內投資者資產配置邏輯的深刻變遷——通過便捷工具佈局更廣泛市場機會,正成為主流選擇。

對於多數投資者來説,ETF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均衡配置,獲得貝塔收益。

以5G通信ETF(515050)的標的指數——中證5G通信主題指數為例,指數總體表現優於大部分個股,前三季度該指數累計上漲85.44%,跑贏了其中70%的成分股。

ETF的蓬勃發展也是發達國家資本市場所走過的歷程,在國外成熟市場,ETF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大資金和專業機構配置的主流工具。

國內投資者也正從個股選擇轉向工具化配置,通過ETF進行一籃子資產配置的習慣進一步強化。

作為ETF領域的領軍者,華夏基金旗下的產品頗具代表性。

以下是整理的一份華夏基金ETF大合集:

明天A股就要開盤了,祝各位投資者心想事成、一路長虹!

上述內容僅反映當前市場情況,今后可能發生改變,不代表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指數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亦不構成基金投資收益的保證或任何投資建議。指數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市場發展的所有階段。指數基金存在跟蹤誤差,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購買任何基金產品前請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等法律文件,請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等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