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金秋攻勢再起 機構稱恆生指數有望刷新年內高點

2025-10-08 12:13

國泰海通證券指出,在增量資金繼續大舉流入和港股資產結構性優勢驅動下,港股在金秋時節行情或更勝今年一季度,主要指數有望再創新高。

  上半年港股明顯佔優,6月后表現偏弱,9月以來已經重拾升勢。今年上半年,港股表現優異,漲幅在全球市場中居於前列,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最大漲幅分別達到33%、49%。

  分階段來看,年初受DeepSeek大模型推出的催化,同時AI應用商業化落地和算力產業格局帶來深遠的變革與重塑,推動中國資產重估行情逐漸展開,其中恆生科技板塊引領港股向上。步入二季度,港股在經歷關税衝擊后迎來快速反彈,這一期間新消費和創新葯等產業趨勢逐步映射到股市,港股新消費和創新葯板塊成為驅動市場向上的主線。

  6月中旬至8月底港股股指階段性表現弱於A股,港股科技板塊跑輸現象更為明顯。2025年6月11日-8日31日期間恆生指數跑輸滬深300指數12.5個百分點,恆生科技相對創業板指、科創50指數分別跑輸36.6、31.2個百分點,這一現象或與港股權重科技稀缺資產表現不佳存在一定關聯。從港股和A股的科技資產結構差異來看,港股科技板塊中軟件和內容含量更高,而A股硬件板塊佔比更大。

  6月以來,一方面,海內外科技巨頭持續加碼算力資本開支,對算力硬件端提振較大。另一方面阿里、京東和美團在外賣業務加大補貼,科技巨頭盈利增速一致預期持續下修,疊加近期AI應用軟件端的催化相對較少,使得港股權重科技龍頭股表現不佳。

  進入9月以來,伴隨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大廠在AI領域的樂觀情緒發酵,互聯網敍事逐步轉向「AI賦能」,港股指數表現明顯回暖,其中科技板塊彈性更大。截至2025/9/30,恆生指數漲幅7.1%,跑贏滬深300指數3.9個百分點;恆生科技則上漲13.9%,跑贏創業板指、科創50指數1.9個百分點、2.5個百分點。

  當前港股估值其實並不高,科技板塊性價比更加突出。港股自2024年初后已處於牛市氛圍中,今年以來也維持了震盪上行的格局。儘管港股市場前期積累的漲幅已經較為可觀,但目前估值仍不算高。尤其港股科技板塊低估優勢更加明顯,性價比或相對更高。

  當前港股估值處歷史中位水平,並且略低於A股。截至2025年9月30日,萬得全A PE(TTM,下同)為22.5倍,處05年以來從低到高78%分位;上證指數PE為16.6倍,處70%分位。而港股恆生指數PE為12.1倍,處63%的分位;恆生科技 PE(TTM)為24.6倍,處有數據以來37%分位。其中恆生科技指數估值所處於歷史分位明顯低於A股創業板指(45%)和科創50(100%),可見恆生科技等港股資產估值不高。

  行業層面,港股科技等板塊估值吸引力更高。由於2019年以來港股和A股經歷了一輪完整牛熊周期,因此以2019年初為起點來計算各行業估值所處的歷史分位。截至2025年9月30日,港股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公用事業和房地產行業PE、PB所處歷史分位數均值分別為64%/54%/30%/38%,均低於A股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公用事業和房地產行業估值分位數98%、59%、48%、47%。

  四季度港股有望創年內新高,其中恆生科技最為耀眼。8月底以來港股已經重拾升勢,目前港股估值並不高,科技板塊性價比尤為明顯。往四季度看,港股科技更加受益當下產業趨勢,美聯儲降息背景下外資迴流或超預期,疊加南向資金持續增持,港股四季度有望續創新高,其中恆生科技空間最大。

  港股互聯網巨頭受益AI敍事發酵,港股資產結構優勢有望凸顯。產業+政策催化下AI產業趨勢加速,港股科技龍頭更加受益於AI產業變革紅利。產業方面,9月24日阿里巴巴在2025年雲棲大會上宣佈阿里雲重磅升級全棧AI體系,並宣佈與英偉達在Physical AI領域達成合作。后續隨着港股互聯網巨頭逐漸加大AI基礎設施領域的資本投入,大模型迭代與AI應用落地進度有望提速。

  政策方面,近期交通運輸部等部門發佈《關於「人工智能+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要求培育壯大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產業。隨着相關政策逐漸落地,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有望提速。

  伴隨美聯儲重啟降息,港股外資力量回流存在超預期可能。由於過去幾年外資持續流出港股,市場對外資的預期一直較低。然而今年5月以來港股外資實際已出現階段性改善的跡象。伴隨美國通脹温和,就業走弱,9月美聯儲如期降息25BP。美國8月核心PCE環比0.2%,低於前值的0.3%;核心PCE同比為2.9%,與前值及市場預期持平。目前市場預期10月美聯儲仍將降息25BP。若四季度美聯儲降息持續,流動性環境轉松,中美貿易關係繼續趨穩,外資迴流港股趨勢或得到鞏固。

  南向資金有望繼續流入。港股科技、消費類資產相較A股具有一定稀缺性,同時與當前AI應用、新消費等產業趨勢相關度更高,在當前宏觀偏弱環境下具備較強吸引力。截至2025/9/30,今年以來南向資金已流入超1萬億元。展望四季度,主動型公募仍有望增配與AI產業周期趨勢相關度更高的稀缺性互聯網;政策強化分紅監管,疊加低利率環境下險資或將繼續增配港股紅利,機構力量推動下年內南向資金或仍有增量空間,有望推動港股行情繼續向上。

  該券商在此前的研報中提出,當前恆生科技指數性價更優,仍具備較大的估值抬升潛力。若低估科技龍頭股估值修復至成分股估值分位數均值的位置,未來或能推動恆生科技指數上漲約15%左右。若恆生科技指數估值修復至歷史均值的位置,恆生科技估值抬升空間或超30%。

  結構上,AI驅動下,港股科技仍是行情主線。9月中美第四次會談已就TIKTOK問題達成框架共識,中美關係趨於穩定有助於提升港股市場風險偏好;同時前期港股科技行情偏滯漲,互聯網外賣平臺「補貼大戰」對盈利的擾動或已被部分計價,后續擾動逐漸減小。

  港股科技龍頭廣泛分佈於AI全產業鏈,涵蓋大模型開發、商業應用及終端生態等環節,憑藉領先的技術優勢,將充分受益於AI產業變革紅利。隨着本輪AI浪潮的產業周期向上趨勢進一步確認,四季度港股科技龍頭有望重拾相對優勢。

  此外,港股紅利受益於政策強化分紅+低利率,港股新消費、創新葯資產較A股同樣稀缺,下半年或也值得關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