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8 12:2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財天COVER)
01、「華為系」高管組局,贏得騰訊投資
今年初,宇樹科技機器人在春晚舞臺上的一場秧歌舞,讓機器人的運動能力受到火熱關注。此后,人形機器人的炫技比拼愈發熱衷於「整花活」,不斷吊起大眾的新胃口。
繼宇樹的機器人實現后空翻、眾擎機器人「秀出」前空翻后,9月下旬,智元機器人對外宣佈,其自主研發的靈犀X2人形機器人成功完成了「韋伯斯特空翻」動作,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該動作的人形機器人。
所謂「韋伯斯特空翻」,是一種競技體育運動,此前,這項運動只能由人類專業運動員完成,但現在,機器人又一次實現了對人類運動能力的追趕。
伴隨着靈犀X2人形機器人被熱議,智元機器人也得到了更多關注。和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草根逆襲」的故事不同,成立於2023年的智元機器人創立僅兩年,但其背后雲集的一眾大佬,讓它已然成為能和宇樹科技抗衡的一線「選手」。
不久前,智元機器人首次披露了合夥人團隊名單。其中,來自「華為系」的高管構成團隊的主體。如CTO彭志輝(網名「稚暉君」),是前華為昇騰計算產品線的全棧研發工程師;高級副總裁姜青松,曾任華為P&S解決方案產品管理部部長;首席運營官邱恆,曾任華為中國政企業務CMO。
最受人關注的,還是董事長、CEO鄧泰華。他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通信專業,在華為工作20余年,曾擔任過華為王牌業務無線產品線——通信基站、5G等業務負責人,還主導了鯤鵬、昇騰AI芯片生態體系的構建。
和宇樹創始人王興興活躍於公眾視野不同,鄧泰華本人極其低調。智元機器人成立於2023年4月,但無論是公開活動,還是新品發佈,活躍於臺前的一直是彭志輝,實控人鄧泰華則默默隱身其后。
直到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的法定代表人從舒遠春變更為鄧泰華,這位真正的實控人才正式從幕后走到臺前。伴隨這次工商變更,智元也迎來騰訊的首次投資。這是騰訊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第一次出手,持股2.06%。
在鄧泰華被公開報道的3月份,智元機器人首次對外宣佈了其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enie Operator-1(GO-1)。5個月后的8月21日,智元首次召開合作伙伴大會,鄧泰華第一次公開露面,講述了對具身智能行業的看法。
鄧泰華表示,當前全球正處於「具身智能大爆發的前夜」,人工智能加速朝着AGI邁進,2025年具身智能將迎來商用發展的拐點,最終成為繼手機和汽車之后的「下一代海量智能終端」。
在最受關注的技術路線上,鄧泰華也沿襲其在華為任職時積累的經驗,運用到了對人形機器人AI決策與通信控制的構建上。如,智元啟元大模型(GO-1)便融合了多模態感知與混合專家系統,被視為與華為盤古大模型的技術邏輯有相似之處。
這種重軟件的技術路線特點在於智元機器人的研發投入更高,售價也居高不下。靈犀X2機器人售價在10萬元至40萬元之間,而宇樹科技R1機器人售價已下探到3.99萬元起的「親民路線」,二者形成了鮮明對比。
智參智庫資深顧問袁博曾對《財經天下》表示,「智元機器人更偏重to B的打法」。這是「華為系」創始團隊的風格,「更擅長從生態、產業合作方面做文章,和(宇樹科技)這類搞技術工程出身的公司路線不同」。
這種風格,也體現在了鄧泰華的一系列資本運作上。
02、一場500億的資本局
智元機器人在近兩年時間內,經歷11輪融資,最新估值150億元。在一級市場上,其密集融資的速度格外吸睛。但智元機器人的融資也有着獨特風格,除了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其更青睞產業資本。
智元機器人背后的股東名單中,除了紅杉中國等頭部投資機構,還涵蓋騰訊、京東、百度、比亞迪、立訊精密等產業資本。產業資本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還可能是產業戰略上的強綁定關係。
例如,在2023年8月,比亞迪投資智元機器人,持股比例一度高達3.76%,目前最新持股比例為2.38%。業內認為,這一投資同時契合了雙方的戰略需求,可以共同探索人形機器人在工業製造領域的應用。
儘管融資次數多、節奏密,但智元每次釋放的股權都很少。相比宇樹科技而言,智元機器人的股權更趨於集中,實控人鄧泰華直接和間接持有智元機器人58%的股份,牢牢掌控着半數以上股權。
那些慕名投錢的股東,即使是從天使輪便一路跟隨智元的「鐵粉」高瓴資本,目前僅通過旗下兩隻基金對智元機器人合計持股約6.67%。騰訊投資目前持股2.63%,是其第7大股東。
牢牢把控融資節奏的同時,智元機器人在資本市場上的收併購操作,更讓不少機器人圈的投資人感到錯愕。
7月9日,上緯新材公告稱,智元機器人實際控制人鄧泰華擬通過關聯公司,收購上緯新材29.99%的股份,以本次協議轉讓為前提,鄧泰華將通過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進一步增持上緯新材的股份,最終持有上緯新材63.62%的股份。
9月24日,上緯新材再發公告,鄧泰華關聯公司收購上市公司29.99%的股份工作已完成,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由SWANCOR薩摩亞變更為智元恆岳,鄧泰華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雖然智元機器人此后否認該操作系「借殼上市」,以及未來一年內業務重組的可能,但投資者顯然不相信。7月份至今,上緯新材股價從7元/股一度飆升至110元/股。截至9月30日,上緯新材市值已經飆升到533億。
此外,智元機器人還直接投資了不少產業鏈上的創業公司,扮演着投資平臺的角色。天眼查App顯示,智元機器人直接對外投資達27項,間接投資達57項,包括靈猴機器人、復興電機、安努智能、智鼎機器人、硅基方舟機器人等。
一邊是需要斥巨資投入的人形機器人市場,另一邊又是接連大手筆的資本運作,智元眼花繚亂的資本操作很快引起業內質疑,融資和現金流能力被重點關注。
對此,鄧泰華於今年8月對外迴應稱,目前公司處在一個「想融就可以融」的狀態,並表示公司的現金流儲備,在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也能保持三年運營」。他還透露,預計公司年底前會完成下一輪融資。
03、能否衝出商業化迷霧?
機器人公司做大要靠規模,這離不開量產。當前,機器人公司面臨的最主要考驗是其能否實現商業化,這就離不開推動產品量產、加速從「秀場」到「工廠」的落地。
早在2024年12月,智元機器人就率先宣佈了要開啟通用機器人商用量產。今年1月,其第1000台通用具身機器人正式下線。不過,這隻意味着智元進入了初始量產階段,距離真正的產能擴張還很遠。
從產品線上來看, 智元機器人專注於全尺寸通用具身機器人,佈局相當廣泛,產品包括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系列,覆蓋了交互服務、工業製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個場景。
基於多樣化的場景佈局,9月24日,智元高級副總裁姜青松在公開演講時明確了公司的商業化目標:「明年公司會把重點放在進工廠、進家庭的初步實踐上,慢慢從to B走向to C。」
同時,智元在量產目標上也更加雄心壯志了。不久前,鄧泰華對外宣佈,2026年公司要衝刺數萬台量產目標,並表示要變革渠道體系,承諾在2026年公司將有70%的產品銷售通過合作伙伴進行。
環顧行業當下,幾乎所有的頭部玩家都對「量產規模」喊出了口號。銀河通用創始人王鶴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預計明年其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和自主應用規模將以2~3倍的速度增長,並在3年內實現10倍增長。
但想要真正實現量產目標,關鍵還得有客户願意掏錢買單,才能打通從實驗室到商業化的閉環。今年7月,智元和宇樹科技聯合中標1.24億元中國移動「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被視為拿下了人形機器人的年度大單。
和中國移動的合作,讓智元在商業化道路上往前邁出了一小步,但這並不意味着其商業化之路真正迎來了拐點。
袁博告訴《財經天下》:「現階段,具身智能機器人大部分還是用於長跑或者服務這類簡單的場景。但實際上,這種場景中也並不是一定要用機器人。機器人在成本上沒有優勢,對企業而言可能還會虧。」
當前,資本已對具身智能寄予厚望,甚至將其視為繼新能源汽車之后的下一場顛覆性產業變革。但顯然,想要從想象藍圖真正深入現實世界,機器人公司還需要做出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