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8 08:21
丁爽系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近年來,我國製造業產能大幅度超出國內需求的消化能力,企業間競爭加劇,物價長期低位運行,名義GDP的增長低於實際GDP的擴張。在各方對經濟熱度的體感偏弱的情況下,居民會傾向於推迟消費,而企業則會因為營收和利潤低迷而削減投資,進一步抑制內需。7月以來推行的產能治理和反內卷措施旨在防止重複投資,削減過剩產能,遏制國內低價傾銷,有助於打破物價下跌和需求減弱的負向循環。同時,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有必要維持相對寬松的宏觀政策緩解供給端措施的陣痛。更重要的是,在壓降製造業過剩產能的同時,需要擴大服務業的有效產能,有退有進,降低經濟下行風險,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
2024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物價合理回升」作為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説明決策層越發警惕物價長期低位運行的風險。我國的PPI自2022年10月以來持續同比下降,而CPI同比漲幅最近一直徘徊在零左右。物價下行使得我國的名義GDP增長已連續九個季度低於實際GDP增長,間接導致近幾年中美兩國以美元名義值衡量的GDP差距拉大,儘管中國的實際GDP增速明顯高於美國。
一般而言,持續的物價下跌表明市場供給總體大於需求。需求不足的原因包括居民收入下降、預防性儲蓄需求上升、財富縮水、宏觀政策收緊等因素。從供給的角度看,技術進步引起的要素生產率提高和過度投資造成的供給過剩都會對物價產生向下的壓力。具體就中國而言,物價長期低迷的供給端原因包括:
今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要求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此后出臺的政策措施顯示,政府將會重點預防新的過剩產能,逐步壓降已有的過剩產能,並遏制國內低價傾銷的行為。
短期內,調降產能的措施往往會引起製造業投資減速,宏觀政策需要保持相對寬松,通過提振內需減輕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和2016-17年的供給側改革不同,當前中國外部面臨貿易戰,內部房地產市場仍處於磨底階段。建議宏觀政策保持逆周期擴張,直至房地產市場企穩。積極的財政政策需要進一步加大民生支出,增加低收入階層的社保福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同時引進勞動者收入穩定增長機制,改善收入預期,並積極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增加資本市場對投資者的回報,提振消費信心。
長遠來看,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潛能巨大。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約為55%,大幅低於發達國家接近70%的水平。在通信、教育、醫療、養老、物業管理、金融理財、旅遊、文化體育及娛樂等領域,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有必要進一步開放市場增加服務產能。政策層面應進一步破除行業壟斷,降低准入門檻,對民間企業放開,對外資企業開放,充分釋放服務業供給和消費的潛力,形成對製造業去產能的結構性對衝,並支撐經濟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