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7 20:30
智通財經APP獲悉,特朗普政府啟動的每一筆投資,都推動目標公司股價實現兩位數飆升:先是斥資4億美元入股鮮為人知的稀土礦商MP Materials( $MP ),接着向陷入困境的芯片製造商英特爾(INTC.US)投入100億美元,隨后又增持了有意在美國本土生產鋰的美洲鋰業( $LAC )股份。如今,投資者們紛紛在猜測:下一個會是誰?
美國聯邦政府為扶持部分本土企業所採取的這些舉措,催生了一個「小眾行業」——投資者們開始蒐羅那些被唐納德・特朗普認定為「關鍵領域」的企業名單,涵蓋礦產開採、芯片製造、製藥等行業。實際上,任何獲得政府補貼的上市公司都處於市場密切關注之下。
部分押注已然展開。有報道稱鋰礦企業Critical Metals Corp.正與美國政府商談潛在入股事宜,該公司股價於周一應聲大漲,但隨后白宮否認了該傳聞,該股小幅回落;而上周五,美國稀土公司(USAR.US)也因類似傳言推動股價跳漲。
Global X Investments研究分析師布魯克・薩克雷(Brooke Thackray)表示:「突然間,投資者會搶先佈局那些可能獲得政府介入的企業——無論是政府直接入股、提供貸款,還是發放補貼。」
這種佈局並非毫無依據。自美國國防部向美洲鋰業提供23億美元貸款以來,該公司股價已接近翻三倍;在特朗普施壓要求英特爾將100億美元聯邦補貼轉化為10%股權后,英特爾股價「起死回生」,今年以來漲幅已達82%;而當聯邦政府同意以4億美元收購MP Materials股份后,該公司股價全年暴漲376%。
特朗普政府表示,這些注資舉措實屬必要,目的是確保美國擁有本土生產商,能夠供應制造現代武器、人工智能產品、基礎設施及發電設備所需的原材料與產品。特朗普曾公開表示,計劃成立一隻主權財富基金,扶持特定的美國製造商、科技供應商及重工業企業。
美國聯邦政府可動用的資金規模或達數十億美元,此外還有數千億美元的政府合同與補貼。其在市場中如此強勢的運作,足以讓那些能預判到下一個投資目標的投資者賺取鉅額利潤。
道明證券(TD Cowen)分析師戴維・德克爾鮑姆(David Deckelbaum)負責跟蹤包括美國鋰業、MP Materials在內的多隻曾大幅波動的股票,他指出:「無論這些公告的實際細節如何,只要傳出相關消息,股價就會大幅波動,因此投資者不得不問‘下一個是誰?’」
顯然,這種猜測本身暗藏風險。白宮發言人周一表示,美國政府並未考慮入股Critical Metals,該公司股價隨即回吐逾一半漲幅,最終收漲45%——儘管這仍算是不錯的交易日,但遠低於此前一度觸及的109%漲幅。
周一盤后,總部位於温哥華的Trilogy Metals Inc.( $TMQ )股價上漲逾一倍,原因是白宮宣佈美國政府將收購該公司10%股權。截至周一收盤,Trilogy Metals的市值為3.43億美元。
在德克爾鮑姆看來,這些股票的投機性波動,讓人回想起新冠疫情期間席捲市場的「迷因股熱潮」。當時,大部分漲幅很快便化為泡影,他擔憂若美國政府的投資未能落地,或無法幫助這些礦企擴大產能,類似情況可能會在礦企板塊重演。
「目前來看,這本質上更多是投機行為,」他在電話採訪中表示,「尤其是散户投資者,他們會追隨着資金流向和市場趨勢操作。而一旦趨勢停滯,顯然可能會出現反向反應。」
華爾街已開始流傳更多潛在目標的名字。不過,特朗普推動美國獲取關鍵材料的行動,並非僅限於美國本土企業。在加拿大礦業與能源企業股票交易的核心地帶——多倫多灣街(BayStreet),相關傳言不絕於耳;知情人士透露,多家澳大利亞礦企也已與美國多個政府機構官員舉行了會談。
分析師認為,潛在候選企業包括擁有部分關鍵礦產資源的冶金煤生產商Ramaco Resources Inc.(METC.US)、旗下擁有美國鈾礦的Energy Fuels Inc.( $UUUU );在多倫多和美國兩地上市的Nouveau Monde Graphite Inc.( $NMG )也被列入觀察名單,原因是石墨屬關鍵礦產,且全球大部分石墨供應來自中國;此外,澳大利亞的Iluka Resources Ltd.和Lynas Rare Earths Ltd.也因市場猜測美國政府可能對其展開考察,股價出現上漲。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發行商也從市場對礦企的新興趣中獲益。例如,Sprott Critical Minerals ETF(斯普羅特關鍵礦產ETF)8月迎來創紀錄的資金流入,9月則創下年內第二大月度流入規模。該基金目前已連續20個月實現淨流入,今年以來漲幅達77%。
斯普羅特資產管理公司(Sprott Asset Management)ETF產品管理總監史蒂夫・肖夫斯托爾(Steve Schoffstall)表示:「即便只是短期影響,這些事件都成了推動股價上漲的催化劑。」
肖夫斯托爾指出,美國政府直接入股企業,已超越了「需要在國內發展特定行業」或「加快審批流程」的口頭表態,進入了切實推動行業增長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