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香港如何成為亞洲可持續金融的「超級聯繫人」|《財經》特稿

2025-10-06 19:3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當全球可持續金融發展進入調整期,亞洲尤其是中國仍以堅定姿態推進綠色轉型,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的重要引領力量。

9月12日,以「協同賦能,加速亞洲綠色轉型」為主題的中國香港綠色周落下帷幕。這場匯聚全球政、商、學界綠色金融力量的盛會,不僅推動了政策引導、市場實踐與學術研究的深度融合,更彰顯出香港致力於發展可持續金融的明確決心。

面對全球綠色轉型的現實挑戰,中國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直指資金缺口的關鍵矛盾:「聯合國2015年提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至今已十年,氣候行動、可負擔潔淨能源等17項目標所需資金缺口仍極爲龐大。僅應對氣候變化一項,聯合國估算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到2030年每年需近2.4萬億美元,當前投資額卻僅為其四分之一。」

他強調,面對如此規模的資金缺口,單靠政府與慈善機構遠遠不夠,必須引入私人市場資金,這正是影響力投資近年受全球重視的核心背景,「而中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在構建影響力投資生態圈、建立國際信賴的標準規則、推動產品創新三大方向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香港的獨特價值,在於其「雙向適配」的能力。一方面,中國香港是國際綠色金融規則的銜接者,能夠精準對接全球資本對標準化、透明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作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推動者,中國香港深入理解中國內地與東南亞在綠色項目開發與能力建設方面的實際訴求。這種雙重角色,使其在亞洲可持續金融生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既為內地綠色產業打通國際融資通道,也為東南亞填補綠色融資與技術的短板提供支持。

正如香港綠色金融協會主席、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所言:「亞洲的綠色轉型不是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任務,需要整個區域協同努力。中國香港願意成為這個協同網絡的‘核心節點’,連接全球資本與亞洲機遇,讓綠色金融真正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共識到行動:轉型金融的實踐路徑

2025年中國香港綠色周的價值,在於將全球參與者的共識轉化為可落地、可推進的具體方案。

在「賦能亞洲轉型金融生態建設」專場論壇上,香港大學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何國俊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建立規範的ESG評價指標體系是提升信息披露一致性與可比性的關鍵。香港近年來通過碳審計與綠色金融制度建設推動低碳轉型,「只有將定性框架轉化為可驗證的業績與風險指標,標準才能落到實處」。

馬駿在論壇上披露,截至2025年9月,可持續投資能力建設聯盟(CASI)已吸納全球70個成員機構,培訓服務覆蓋90余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為6500名專業人士提供可持續金融系統培訓,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亞洲。中國香港作為CASI的祕書處所在地之一,為亞洲地區的綠色金融能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印證了亞洲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的關鍵地位。

馬駿進一步提出,轉型金融要真正走深走實,必須在多個方面同時發力: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建立轉型金融目錄、推廣轉型規劃工具、提升碳覈算能力、注重供應鏈減碳傳導。

「亞洲已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的主導區域,光伏裝機容量、風電項目開發均佔全球增量的60%以上。」馬駿強調,「但這樣的增長潛力,需要更高效的融資機制與更專業的人才支撐才能釋放。中國香港作為區域金融中心,有責任搭建協作平臺,推動綠色融資規模擴大與可融資項目開發,將亞洲綠色潛力轉化為實際發展動能。」馬駿特別強調,由於人民幣利率較低,發行熊貓綠債和點心綠債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氣候融資的重要選項,中國香港可以強化這方面的服務能力。

綠色金融周期間發佈的《亞洲路徑:東南亞可持續金融市場展望與中國香港角色》白皮書,進一步為中國香港的戰略佈局提供數據支撐與路徑參考。

這份由MSCI可持續發展中心、中銀中國香港金融研究院與香港大學賽馬會環球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聯合撰寫的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展現出強大的轉型決心:75%的受訪機構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可持續投資,更有86%的受訪機構計劃在未來五年進行相關投資或融資。市場對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綠色貸款及綠色債券的需求尤為強勁。

這份白皮書明確了中國香港在東南亞綠色轉型中的角色定位:既是「資金樞紐」,也是「能力夥伴」。

報告建議,中國香港可依託其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匯聚全球主權基金、家族辦公室、養老金等長期資本,通過綠色債券、可持續掛鉤貸款、綠色基金等多元化產品,為東南亞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同時,中國香港的金融機構與學術機構可通過技術培訓、諮詢服務等方式,幫助東南亞提升本土綠色金融服務能力,例如協助建立綠色項目評估標準、完善ESG信息披露體系等。

陳茂波在總結文章中明確了中國香港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三大方向:一是建立國際認可的標準與準則,確保中國香港市場的綠色金融產品「定義清晰、披露充分」,增強國際投資者信心;二是推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應不同場景的產品,滿足企業與投資者的多元化需求;三是構建全球性影響力投資生態圈,吸引更多長期資本落户中國香港,讓中國香港成為「全球資本參與亞洲綠色轉型的首選平臺」。

中國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則從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角度補充道:「面對日趨嚴峻的氣候挑戰,氣候融資是重要解決途徑——通過資本配置可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加快淨零目標實現。港交所正通過提供明確標準、健全框架及多元平臺,支持發行人、投資者推進可持續金融,也期待全球參與者共同攜手,邁向更綠色的未來。」

雙向賦能:香港在區域綠色轉型中的樞紐價值

中國香港之於亞洲綠色金融的意義,是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東南亞-全球」的區域協作鏈條中,扮演雙向賦能的樞紐角色。這種角色的形成,既源於不同市場的需求互補,也得益於中國香港對國際規則與區域實踐的雙重適配能力。

對中國內地而言,中國香港是連接本土綠色項目與全球資本的「橋樑」,也是綠色金融標準對接國際的「試驗田」。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在鋰電池、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優勢,2024年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12萬億元,佔全球市場份額超60%;但要將產業優勢轉化為長期發展動能,內地企業仍面臨兩大核心需求:多元化國際融資支持與接軌國際的綠色金融標準。

中國香港恰好能同時滿足這兩點。據金管局數據,2024年中國香港綠色和可持續債務規模達844億美元,其中內地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佔比超40%;「可持續債券計劃」下累計發行約2400億港元等值綠色債券,覆蓋能源、交通、建築等領域,涵蓋港元、人民幣、歐元、美元及多種期限,為中國香港及亞洲區綠色金融發展提供了重要基準。

在標準建設上,中國香港的探索也為內地提供參考。近年來,香港積極對齊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披露標準,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大型股發行人均須按香港交易所的氣候新規進行匯報;2024年5月中國香港金管局發佈的《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致力於建立一套能夠與市場上的主流分類目錄接軌的目錄,包括與國際可持續金融平臺(IPSF)發佈的共同分類目錄、中國的《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以及歐盟的《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保持兼容和互通。

對東南亞而言,中國香港是彌補綠色融資缺口與能力短板的關鍵夥伴。如白皮書所示,東南亞68%的企業認為缺乏合適的融資工具,且本土金融機構服務能力薄弱,多數國家未建立統一的綠色項目評估標準。這種「需求旺盛但供給不足」的矛盾,為大灣區提供了空間。

機遇與挑戰並存:香港綠色金融的進階之路

儘管中國香港在綠色金融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但在全球競爭加劇、區域需求升級的背景下,其發展仍面臨挑戰,此外影響力投資需要更長時間獲取回報,且衡量社會影響力缺乏統一定義是全球性難題。

從機遇來看,全球影響力投資的爆發式增長為中國香港提供廣闊空間。根據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IIN)數據,2024年全球影響力投資管理資金規模約1.6萬億美元,預計2031年將增至6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20%。這一增量市場中,亞洲尤其是中國內地與東南亞的綠色項目,因兼具穩定收益預期與顯著環境社會效益,成為全球資本的重要投向。

中國香港憑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豐富的資產管理經驗,以及與中國內地、東南亞的緊密聯繫,已具備成為「資金管理中樞」的基礎條件:2024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達844億美元,按年升61%。其中,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431億美元,2025年上半年發行總額估計可達到343億美元,按年升15%。

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表示,科技發展爲可持續金融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正積極研究如何將代幣化技術應用於其他可持續金融領域,例如碳信用市場,從而利用科技進步提升跨境交易的效率,協助各地將其本地碳信用市場國際化。

挑戰亦不容忽視。首要問題在於影響力投資生態仍處早期階段,市場缺乏統一協調機制,對「影響力」的定義尚未形成共識。例如,金融機構對綠色項目的評估標準不一,有的側重減排量,有的關注社會就業,導致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部分資金持觀望態度。

其次,綠色金融標準的「內外銜接」仍需加強。雖然中國香港已對齊ISSB披露標準,但在具體領域與中國內地、東南亞存在差異,這種差異會增加跨境融資成本,降低資金流動效率,推動標準互認成為未來的重點突破方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