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6 21:3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財天COVER)
01、BBA搶着送錢
2025年,我國智能輔助駕駛的市場格局呈現出「自華魔」三足鼎立的狀態。其中,「自」代表「車企自研」,以小鵬、理想、比亞迪、蔚來、吉利、零跑為代表,採用各自的輔助駕駛方案;「華」代表華為乾崑ADS系統;「魔」指的是Momenta。
儘管還不算是一家讓普通消費者都耳熟能詳的企業,Momenta卻是今年輔助駕駛領域不折不扣的「黑馬」,以奔馳、寶馬和奧迪為代表的老牌車企,都向它伸出了橄欖枝。
9月25日,由北京奔馳國產的全新純電CLA開啟預售,這是奔馳進軍電動車市場的重磅車型。除了應用奔馳自己的最新技術,其還特意強調純電CLA首搭了與Momenta聯合研發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
在此之前的9月16日,奧迪新品牌AUDI的首款車型E5 Sportback正式上市,其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也是與Momenta聯手打造的。
寶馬則早在7月15日官宣了與Momenta的合作,聯合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一代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首發車型是將在2025年底亮相的國產版長軸新世代iX3,2026年正式投產。
與奔馳、寶馬和奧迪這樣的一線豪華品牌合作並且陸續落地,Momenta的知名度迅速打響。雖然起了英文名,但Momenta實實在在的是一家中國公司。天眼查App顯示,其背后註冊主體為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
Momenta看似是今年才嶄露頭角,實則其業務佈局早已悄然鋪開,數年前便已埋下先機。
公開信息顯示,奔馳、豐田、通用、上汽集團在2017~2021年間就參與了Momenta的融資。比亞迪在2021年與Momenta成立了合資公司 「深圳市迪派智行科技有限公司」,雙方持股比例是6:4。
2022年3月,上汽集團旗下的智己L7正式上市,成為首個採用Momenta技術的量產車型。2023年量產車數量提升到了8款,包括智己LS6、哪吒S、昊鉑HT,騰勢D9等。
2024年,Momenta合作陣營又迎來本田、日產、廣汽埃安等,還獲得了長城汽車端到端方案的一個車型定點,量產車數量也進一步提升到26款。
前期的積累終於讓Momenta在2025年徹底爆發,不僅合作車企中新增了寶馬、奧迪、凱迪拉克、別克、上汽大眾、廣汽傳祺等傳統車企,搭載其智能輔助駕駛方案的量產車型更是接踵而至。
廣汽豐田鉑智3X、一汽豐田bZ5、智己L6、東風日產N7、奇瑞風雲A9L、別克至境L7、凱迪拉克VISTIQ(海外上市)和奧迪AUDI E5 Sportback,這些重量級車型的背后均有Momenta的影子。再加上已經確定的奔馳純電CLA和寶馬新世代iX3 L,Momenta是真火了。
佐思汽研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期間,Momenta的市場份額達到60%。
儘管車企與Momenta合作后,量產落地的速度極快,但創始人曹旭東表示,車企選擇一個供應商定點的周期是非常長的,都是兩年或兩年以上。「如果你要拿下更多訂單,還需要第一個量產訂單在開發過程中有很好的交付。」
02、怎麼就成了「隱形冠軍」?
Momenta的擴張來得如此迅猛,主要的原因是其在技術、商業化模式和價格上,精準戳到了車企的痛點。
2016年,年僅30歲的曹旭東和他的團隊開始創業,在這之前,他已在商湯做到了研發總監的職位。
在Momenta高層看來,想要實現可規模化的自動駕駛,必須攻克數百萬個長尾問題,且要積累至少1000億公里的數據。為此,Momenta自創立起確立了 「一個飛輪,兩條腿」戰略。
「一個飛輪」,是指依靠數據飛輪,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兩條腿」戰略,即量產輔助駕駛(目前以L2級為主)與自動駕駛(L4級)。
除了技術的含金量,Momenta的發展戰略與其他自動駕駛公司也有所不同。像小馬智行、輕舟智航、文行知遠,一開始的方向只有L4級自動駕駛。后來由於虧損和商業化前景等原因,這些公司才涉足L2級、L3級領域。
從做L4轉型或切換到L2,並且是否快速實現商業化,一時成為外界看待自動駕駛公司現階段成功與否的依據,因此Momenta也被不少人稱為從L4轉型做L2最早的公司。但曹旭東認為這樣的理解出現了嚴重偏差,因為Momenta一開始就是兩條腿走路。
「量產自動駕駛這條腿是先邁出去的,可能走得會更領先一些,完全無人駕駛也一直在走,相當於是我們的第二步,也一直是我們的戰略。我們的戰略並沒有説先做L4,然后不做L4,(改)去做L2,這也跟我們公司實際的發展情況不符。」曹旭東曾在採訪中強調,Momenta成立的第一天,團隊就明確了量產自動駕駛是實現規模化L4的必經之路。
儘管目標明確,但早期的Momenta在產品和商業化方面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濃厚的學術氛圍,員工數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光燒錢沒產出的狀態,使得整個組織更像是「一個松散的研究機構」,也讓「一個飛輪,兩條腿」戰略淪為口號。
意識到危機的曹旭東火速調整,一是全員明確核心理念並落實到組織行動,二是強調產品化和商業閉環驗證。此外,他還將公司總部從北京搬到了蘇州,之后發佈了一系列可量產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和技術。
在燃油車時代,汽車主機廠和供應商扮演着相對獨立的角色,但是隨着電動化和智慧化的快速推進,兩者的角色和邊界正在模糊,「靈魂論」也引發了極大的討論。
在新勢力車企自研和華為「大包大攬」的幫助下,不少品牌在智能化上佔盡優勢,傳統車企感到了威脅,但出於多方面的考量,並沒有急於跟進。
曹旭東認為,好的企業既不會讓內部供應商一家獨大,也不會讓外部供應商一家獨大。「如果我是主機廠的CEO,我一定會用多個供應商,這樣才能拿到最好的產品。」
Momenta的優勢還在於,可以按照車企不同的需求進行適配,讓不同車型的智能輔助駕駛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而非千篇一律的「套娃」。車企工程師也可以在Momenta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既保持了車企的技術標籤,也滿足了其對技術的自主掌控。
當然還有價格因素,隨着整個汽車行業的變革,價格戰的壓力也傳導到了供應商。Momenta通過端到端大模型實現 「無圖智駕」,減少了傳統高精地圖、高精度定位模塊等硬件配置。「無圖+純視覺」 的方案,也省去了激光雷達的費用。
有消息稱,Momenta還與法雷奧、地平線等供應商合作,推動國產芯片和傳感器的規模化應用,單車智能輔助駕駛方案成本可以降至行業平均水平的60%左右。
03、淘汰賽來臨前衝刺IPO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卷」不止涉及車企,智能輔助駕駛公司之間也在競賽。
曹旭東曾預測過,中國的智駕公司只會剩3家,未來全球可能只有3到4家公司。「格局可能是7:2:1——第一名佔據70%的市場。因為這是一個強壁壘、強規模效應的賽道,這種領域基本都是高集中度的,比如芯片。」
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曾在1965年提出一個觀察性法則,稱為「摩爾定律」,指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大約每18個月到24個月增加一倍,性能也隨之翻倍,而成本卻下降。
曹旭東也在一次媒體採訪中提到了智駕的摩爾定律:軟件體驗每兩年提升10到100倍,硬件BOM成本(原材料成本)每兩年降一半。現在他也給出了新的數字——BOM成本兩年前是1.5萬元到2萬元,現在是7000元到1萬元。
超越智駕的摩爾定律,也是曹旭東的目標,他認為垂直整合纔有可能做到。「很多東西也不需要自己做,比如智駕的傳感器和域控等,行業里已經做得很好了,最優方式是找出最好的1~2個公司深度合作。在2025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實現無圖城市NOA,智駕的硬件成本要做到4000~5000元。未來能夠跟上智駕摩爾定律的公司才能夠生存。」
Momenta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規模化的L4自動駕駛。曹旭東明確表示一定要進行數據驅動,自動化地解決問題。「經過我們測算,一共需要1000億公里的數據,相當於1000萬台乘用車跑一年的時間積累的數據。因此我們做出判斷,靠自有車隊很難實現規模化的L4,只有通過量產自動駕駛、賣出1000萬臺車,纔有可能實現。」
Momenta也在不斷地升級着自己的殺手鐗。
在技術上,基於強化學習的最新R6飛輪大模型已經上車,號稱首次實現端到端算法在模擬環境中的自主試錯與行為進化。其核心突破在於引入 「噩夢題庫」 機制,模型可在虛擬環境中主動復現現實中的危險場景(如鬼探頭、近距離加塞),通過反覆特訓優化決策邏輯。
成本方面,Momenta也已經啟動芯片自研計劃,首款車規級推理芯片已完成流片並進入裝車測試,算力瞄準英偉達Orin系列(254TOPS),目標將城區輔助駕駛方案成本壓至5000元級別。下一代芯片規劃爲600TOPS稀疏算力,性能對標地平線征程6P,通過與算法的深度耦合,算力利用效率有望超越通用芯片,預計2026年量產。
在適配性和全球化方面,Momenta方案也隨着智己L6的海外版車型IM5在英國的上市走出了國門。同時,通過「中國訓練+全球部署」模式,將中國複雜路況積累的算法優勢,反哺至其他國家和地區。除了乘用車,Momenta技術也進一步滲透至商用車領域。
當然,Momenta也沒放下L4級自動駕駛,其與Uber合作,將於2026年在慕尼黑啟動L4級Robotaxi商業化運營,初期配備安全員,后續逐步擴展至完全無人駕駛。國內首支前裝量產Robotaxi車隊也將於2025年底進入試運營,單車改造成本僅為傳統方案的1/13。
2024年,速騰聚創、地平線、文遠知行、小馬智行等眾多自動駕駛公司扎堆IPO上市,Momenta雖然也向美股遞交了上市申請材料,但還未成功。有消息稱,Momenta的上市地點可能轉為中國香港,2025年9月籌備了一輪Pre-IPO融資,潛在投資方包括奔馳、現代等跨國車企。融資完成后,其股東陣容將涵蓋豐田、博世、通用等全球汽車產業巨頭,進一步強化產業鏈協同。
由於研發投入巨大且回報周期長,2023年起,自動駕駛領域的泡沫快速破裂。很多公司需要通過上市「續命」,估值也遭到了重創,有些甚至「腰斬」。雖然還沒有公開財務數據,但Momenta今年的強勢亮相,無論是對其自身、合作伙伴,還是投資方來説,都是一針強心劑。
參考資料:
1.《對話Momenta曹旭東——超越智駕的摩爾定律》,晚點Auto,2024年7月
2.《對話曹旭東——創業8年,如何從松散的研究機構變成能打硬仗的團隊》,中國企業家,2025年1月
3.《Momenta曹旭東——大逃殺時刻,中國智駕公司只剩3家》,一見Auto,2025年1月
4.《對話Momenta曹旭東——智駕航海家、多發錢的CEO和「吃狗糧」的人》,騰訊汽車,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