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5 17:23
馬斯克刷屏。
10月4日,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平臺發佈了一段該公司開發的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學習功夫的視頻。
視頻顯示,「擎天柱」正與專業人士學習功夫,它展示了用於自衞的武術技巧,且並非單純模仿專業人士的動作,而是精準應對每個招式並進行反擊。有網友提問「擎天柱」是由遠程操控還是人工智能(AI)驅動的。馬斯克迴應稱,「AI,而非遙控操作」。
據瞭解,「擎天柱」是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項目,數年前首次對外公佈,而在過去一年中,該項目的重要性顯著提升,也成為特斯拉更核心的關注焦點。
9月7日,特斯拉開通「TeslaAI」的官方微博,認證為「特斯拉官方賬號」,併發布首條微博展示其人形機器人。當天,特斯拉發佈了兩張人形機器人的照片,並配文:「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
9月30日,「TeslaAI」再發文,特斯拉正在努力擴大人形機器人的規模,計劃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並在2026年開始量產。馬斯克預計2030年前將年產100萬台。
9月初,特斯拉發佈了「宏圖計劃第四篇章」(Master Plan Part IV,簡稱「宏圖計劃4.0」),預示着特斯拉未來發展規劃的重大戰略轉向:即從電動汽車和能源全面轉向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
根據宏圖計劃4.0的介紹,特斯拉在過去的近二十年里,通過開發電動汽車、能源產品和仿生機器人,進行不懈的技術積累。而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特斯拉故事的「下一章」將是「打造將人工智能融入現實世界的產品與服務」,這將會創造一個「可持續的富足的未來」。對於如何實現宏圖計劃4.0,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表示,自動駕駛和機器人Optimus將是公司最重要的事項,且未來特斯拉約80%的價值將來自Optimus機器人。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如宇樹科技、優必選等也在積極發力。
宇樹科技創始人、CEO王興興9月26日在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火熱,「中國智能機器人相關企業平均增長率達50%到100%」。前段時間宇樹科技再次更新了算法,使機器人穩定性大幅提升。「我們把它定義為反重力模式,基本上機器人在任何干擾下都能自己恢復站立。算法升級后,理論上目前機器人可以完成各種舞蹈動作、武術動作。」
王興興表示,2024年宇樹科技發佈的第二款人形機器人Unitree G1,去年到今年是「全球最暢銷的機器人」。而今年宇樹科技新推出的人形機器人Unitree R1,更加輕巧,目前售價3.99萬元起,雖然還未實現量產,但已接受部分訂單。
9月3日晚間,「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宣佈,繼7月斬獲近億元的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最大單筆訂單后,公司再次刷新紀錄,獲得某國內知名企業2.5億元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產品及解決方案採購合同,該合同以人形機器人Walker S2(具備自主熱插拔換電系統)為主,優必選將在今年內啟動該合同交付。這也是截至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最大的合同。
據公開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優必選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已獲得近4億元合同(含H1已交付近5000萬元人形機器人訂單),這其中還不包括今年3月優必選與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聯合推出的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機器人天工行者的訂單。
與此同時,杭州、北京、上海等多地在積極佈局具身智能。
8月11日,杭州市司法局就《杭州市促進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條例(草案)》(簡稱「草案」)公開徵求意見。該草案提出,根據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技術特性與發展規律,針對不同智能化等級、應用場景分類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及服務,探索構建分級分類監管體系與沙盒監管機制,建立包容審慎、鼓勵創新的監管生態,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
8月9日,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產業發展」主論壇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又稱「北京亦莊」)發佈具身智能社會實驗計劃,並配套發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關於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專項支持政策,以十條硬核措施全方位支持企業發展,精準賦能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
8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上海市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力爭到2027年,實現具身模型、具身語料等方面核心算法與技術突破不少於20項;建設不少於4個具身智能高質量孵化器,實現百家行業骨干企業集聚、百大創新應用場景落地與百件國際領先產品推廣,上海市具身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重點支持感知決策、運動控制、具身語料、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按照覈定項目總投資,給予最高30%且不超過5000萬元支持。
今年3月,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印發了《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其中提到,到2027年,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融合技術、多模態感知技術、高精度運動控制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十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羣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打造公共服務平臺矩陣,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科研機構、創新團隊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產業生態,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