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0年來最猛的VC,賺了1780億

2025-10-05 17:1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作者:蒲凡

前不久,投中嘉川的一份研究報告,盤點了國內一級市場中有多少VC/PE基金的收益率能夠跑得贏滬深300,結論我替大家總結一下:只有25%的基金能夠穩定的跑贏滬深300,勉強能夠跑贏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基本上遠低於標普500——如果把統計樣本擴大到美國市場,結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將回報期限拉長至515年,VC/PE們的收益才能勉強跑贏標普500,但指數還不到2%

總之,這份報告似乎再次向大家重申了一遍那個殘酷的事實:VC/PE是所有資產配置中不確定性最高、波動最大、實現穩定收益最難的配置選擇,所以纔會被稱為另類投資,就是得多談談夢想和未來來管理預期、平衡心態。

不過説來也巧。前幾天,全球最知名的風險投資基金A16z的募資文件,「一不留神」泄露了出來,歪打正着地迴應了上面那個殘酷的事實:為什麼即使波動如此之大,風險如此之高,仍然不斷有熱錢一批批地向風險投資行業湧入?因為真有可能創造現象級的回報,而A16z就是現成的案例——

根據這份PPT顯示,2011年以來,A16zLP們創造的淨回報,也就是扣除管理費和carry這些七七八八,已經累計達到了250億美元(約合1780億元人民幣)。總共賺的「現金」,更是高達3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30億元)。

這是什麼概念?除去正在募集的規模高達200億美元的AI基金,A16z的管理規模為440億美元,但要知道,2024年A16z完成募集的第四期成長基金規模為37.5億美元,2023年的第十期早期基金規模為20億美元,把這兩支基金減去,370億美元的現金流就已經覆蓋了其所有的投資成本,還有大量等待退出的項目。

問題來了,A16z是靠什麼給LP分這麼多錢的?

1780億是怎麼賺的?


先來聊聊這份文件的真實性。綜合目前所有的信息,這份募資文件由埃里克·紐科默(Eric Newcomer)爆料。這位老哥是一名從業十多年的商業記者,在彭博社曾經工作過6年,是知名商業媒體The Information的001號員工,2020年之后獨立創建了個人的新聞門户網站Newcomer,在商業報道和一些圓桌論壇中多次對話A16z、紅杉等頂級機構的投資人。

從這個履歷來看,他確實有可能拿到來自A16z的一手信息。此前,我同事那篇《老虎基金向LP發了一封《罪己詔》| 書袋》中,老虎基金的募資文件也是老哥披露的。

其次根據他個人的説法,他拿到的文件更新於2025年5月,而事實上2025年4月,確實有大量商業媒體爆料稱A16z正在尋求一輪整體規模為200億美元的募資。另外,根據2025年4月當時的報道,A16z這次新設立的基金主要投資於來自美國的人工智能企業,並着重希望能夠吸引美國市場之外的國際資本來參與本次募資,而目前流傳的這份説明文件里確實在「投資領域」一頁中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人工智能應用」「美國活力」標註為前三序列。

對齊這些顆粒度,我們可以認定,這份説明文件大概率是可信的。

那麼這1780億是怎麼賺到的呢?根據A16z自己整理的時間線,他們2009年成立,2011年開始有退出回報,此后一直陸陸續續積累業績,但絕大部分退出回報是在2021年創造的,一年他們完成的退出規模達到了151.4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78億元),也因此創造了碾壓全行業的業績表現——根據埃里克·紐科默的補充説明,2012年設立、在這一年進入退出期的A16z3期基金,TVPI(淨投資倍數)達到了9.4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上文提到了整個中國市場範圍內,只有25%的VC/PE基金的10年期收益率能夠穩壓滬深300,而這部分VC/PE們的TVPI為2.20

之所以能賺這麼多錢,2021年的大放水肯定是首要因素。這一年,VC/PE在極端寬松的貨幣政策下湧入了史無前例的熱錢,全年風險投資事件總數、風險投資交易總規模、種子輪/天使輪/成長期輪次融資總規模、風險投資基金退出總額、風險投資基金募資總規模、風險投資在IPO市場完成的退出總額等關鍵數據,都創造了歷史新高,資產流動性在這個過程中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優質資產的溢價能力也同步在這一年達到了「頂峰」——

據Pitchbook統計,在美國市場範圍內,2021年完成的天使和種子期投資,估值同比2020年增長50%,而歐洲市場範圍內的天使和種子期初創企業的估值同比增長30%。中后期PE階段的估值膨脹更誇張,平均估值相較於2020年直接翻番,僅美國市場就誕生了340起獨角獸級別的融資事件,超過了過去5年的總和,而這其中更有75%的獨角獸交易是按照20x以上的PE強行推起來的。

雖然雖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場瘋狂根本不是什麼欣欣向榮,最終留下了一地雞毛。但對於A16z這樣有鮮明早期策略的風投基金來説,這就是最好的時代。這一年A16z比較大的幾個退出案例分別是:

-Coinbase,加密貨幣巨頭,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為80億美元,上市時市值達到了860億美元,A16z作為參與A輪、B輪的早期投資者上市時所持有的股份價值約為97億美元的股份;

-Roblox,元宇宙第一股,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為25億美元,上市時市值達到了382.6億美元,可惜A16z參與輪次主要集中在成長期之后,上市時持股不到5%

-DigitalOcean,一家雲服務商,A16z同樣在A輪就參與了投資,上市前最后一輪融資估值為11.5億美元,上市時市值為44.8億美元,A16z所持有的股份價值約為7.36億美元;

-Stack Overflow,一個大型的開發者社區,2015A16z領投了他們的D輪融資,估值為4.59億美元,2021年著名的科技投資集團Prosus1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它。

不過這份PPT並沒有花太多篇幅來拆解這些案例,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來彰顯他們的方法論:A16z自成立以來一共投出了56家獨角獸,其中有31筆投資出現在B輪之前,其中還有一多半是在A輪之前完成的——如果用這組數據,在2009年到2024年這個時間區間進行橫向對比,沒有任何一家VC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即使是成績最接近的一家機構(代號為VC1)也比A16z少了50%。

是技術好,還是運氣好?


實際上這份PPT流傳開來之后,人們反而開始更多地質疑A16z的技術問題了。因為這份PPT實際上也向坐實了人們的很多猜測:

1.A16z也沒有穿越周期的能力2021年也會趁着大放水趕緊撈一把,2022年大放水結束之后退出回報就會快速下跌;

2.A16z也是靠一個Super Deal掩蓋所有的沉沒成本,2021固然很輝煌,但一個Coinbase的案例就貢獻了一半的收益

3.A16z在加密貨幣、Web3、元宇宙這些賣概念的項目上表現得太好了,在很多已經被驗證、有成熟商業模式上的投資並不算優秀,反面典型是生鮮配送獨角獸Instacart——2021年他們曾經與紅杉共同領投了Instacart,估值達到了390億美元,但在2023年完成IPOInstacart的市值回落到了110億美元——這似乎説明A16z更善於的是資本炒作。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份PPT確實有一頁專門提到了A16z的內容賦能能力,比如他們曾經專門聘請過瑪吉特•温曼琪(Margit Wennmachers)出任首席媒體官,比如他們的播客下載量每年達到了870萬次。他們甚至還在這一頁寫下了一句話:一家通過風險投資賺錢的媒體公司

從這些因素來看,A16z將下一期基金的主要賽道集中於人工智能,也確實稱得上「天作之合」了:放眼當下的創投市場,還有哪條賽道更需要人們的信仰呢?

當然A16z肯定是另一種説法。在這份PPT里,他們提出之所以聚焦於人工智能,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他們預計人工智能應用領域的市場非常廣闊,因為「美國企業級軟件」的整體支出水平,僅為美國白領總工資的二十分之一——這可能是在暗示,企業主們有非常強烈的開源節流衝動?

第二個原因在於,他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人工智能企業的成長周期更快,相較於其他賽道,一個初創企業收穫1億ARR(年度經常性收入)的用時越來越少,他們近期的被投企業Cursor、Lovable(也是一家AI編程工具)、Wiz、Deel就是例子——這其中Wiz在今年被谷歌已經宣佈以320億美元收購,可以幫A16z很好地展示「AI時代」的風投退出速度。

至於A16z為什麼要在2025年4月啟動如此大規模、足以創造行業紀錄的風投基金募資,説明文件並沒有給出解釋,PPT剩余部分都是一些介紹團隊成員和價值觀的虛詞,成爲了空白的部分。不過同期,Carta發佈的《2025年第二季度風險投資基金業績》補全了答案:

A16z的話只說對了一半,AI時代的公司成長速度加快了,風險投資的花錢節奏也同樣被加速

Carta的報告涵蓋了2715只風險基金的數據,這些基金的成立年份從2017年到2025年不等。他們統計發現,這些基金整體只剩下不到35%的資金還沒有被分配,尤其是2021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基本上都花了90%資金、2023年成立的基金也花了接近60%的資金。

與之對應的是,這些猛花錢的新基金表現確實要好於老基金。統計募資完成后六個季度的業績表現,以業績最好的前10%基金為樣本,2023年設立的基金們IRR能夠達到26.4%,高於2022年基金的6.7%。如果按募資完成后十個季度為區間進行統計,2022年設立基金的IRR能達到17.8%,同樣高於2021年基金的16.6%。

這樣的數據表現顯然也是和AI崛起是同步的。所以這樣來看,A16z的本次募資很有針對性也非常緊迫:所有的指標都在告訴他們,「下一個2021年」或許很快就要來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