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尋找「受尊敬」企業系列報道之四:人力資本即核心競爭力,從薪酬榜單看企業長期主義

2025-10-05 13:56

作者 胡羣

當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關鍵階段,企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財務指標上,更反映於對人力資本的尊重與投入。員工薪酬作為衡量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維度,已成為觀察企業治理水平、戰略定力與社會責任履行的重要窗口。薪酬水平不僅影響招聘效率和人才留存率,也直接關係到組織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持續三年的薪酬增長表明企業具備穩定的盈利能力與合理的成本分配機制,能夠在外部環境波動中維持對員工的基本保障。

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24—2025年度「尋找「受尊敬」企業」徵集評選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今年的主題為「智創未來,向新而行」。在此背景下,員工薪酬作為企業價值評估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意義遠超簡單的成本支出。

經觀「中國上市公司綜合價值評估體系」的分析統計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A股市場中員工薪酬連續三年增長的企業共計1291家。從行業分佈來看,涵蓋32個行業類別。其中,實體經濟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機械設備行業以166家(佔比12.86%)位居首位,電子(122家,佔比9.45%)、電力設備(115家,佔比8.91%)、醫藥生物(113家,佔比8.75%)、汽車(109家,佔比8.44%)和基礎化工(106家,佔比8.21%)等行業緊隨其后,合計佔比超過半數,展現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中人力資本投入的普遍提升。

此外,計算機(64家,4.96%)、建築裝飾(40家,3.10%)、有色金屬(40家,3.10%)、環保(36家,2.79%)、公用事業(33家,2.56%)等行業也均有較多企業實現薪酬連續增長。銀行(26家,2.01%)與非銀金融(11家,0.85%)合計37家,在總量中佔比為2.86%。

2024年員工薪酬總額前十家企業均來自金融領域,涵蓋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保險集團。這些企業不僅在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上位居前列,也在員工福利保障方面展現出長期投入的態勢,其龐大的員工基數決定了薪酬總額的絕對值較高,同時也意味着薪酬調整需兼顧公平性與激勵性。此外,隨着金融科技轉型加速,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上升,推動高技能崗位薪酬結構性提升。因此,員工薪酬的增長不僅是財務數據的體現,更是企業治理成熟度、戰略定力與社會責任履行的綜合反映。

以下將對這十家企業逐一分析。

第一名:農業銀行(878.03億元)

農業銀行以878.03億元的員工薪酬總額位列第一,是唯一一家突破800億元的企業。截至2024年末,該行員工總數超過45萬人,覆蓋全國各級分支機構。其薪酬增長主要來源於基礎工資調整與績效獎金提升,同時伴隨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崗位優化與激勵機制改革。農行在普惠金融、鄉村振興等政策導向下,加大對基層網點人員的支持力度,推動薪酬結構向一線傾斜。其薪酬支出與業務規模同步擴張,體現出國有銀行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保持內部穩定的能力。

第二名:建設銀行(606.61億元)

建設銀行以606.61億元居於第二位。該行近年來持續推進零售業務升級與科技賦能,在財富管理、智能客服等領域引入大量專業人才。其薪酬體系注重績效掛鉤,關鍵崗位如客户經理、產品經理等薪酬漲幅高於平均水平。建行在員工培訓與發展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形成了「薪酬+成長」的正向循環機制。近三年薪酬連續增長,與其盈利穩定性和戰略執行力密切相關。

第三名:中國銀行(585.54億元)

中國銀行以585.54億元位列第三。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商業銀行,其薪酬標準參考國際同業水平,特別是在海外機構與跨境業務團隊中實行差異化激勵。近年來,中行加大綠色金融與碳交易相關業務佈局,吸引環保、能源、金融工程等跨學科人才,推動相關崗位薪酬上調。其薪酬增長與業務多元化進程基本一致,反映出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戰略調整。

第四名:中國平安(565.64億元)

中國平安以565.64億元位居第四。作為綜合性金融集團,平安涵蓋保險、銀行、投資、科技等多個板塊,其薪酬體系具有多元化特徵。公司近年來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等前沿技術領域投入巨大,對應崗位薪酬水平隨之提升。平安推行「科技驅動+生態協同」戰略,對複合型人才提供更具競爭力的薪酬方案。中國平安薪酬增長也反映了公司從傳統金融向科技金融轉型過程中的結構性變化。

第五名:工商銀行(525.53億元)

工商銀行以525.53億元排在第五位。工行作為國內資產規模長期最大的商業銀行,截至2024年末,員工總數超過41萬人。工商銀行薪酬增長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基礎工資隨通脹和行業標準調整而穩步提升;二是績效獎金因盈利穩定而維持較高水平。此外,工行在員工培訓與發展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形成了「高薪+成長」的正向循環機制。

第六名:中國人保(368.15億元)

中國人保以368.15億元位列第六,是保險行業中薪酬增長較為突出的企業之一。該公司近年來聚焦車險、健康險等重點業務,同時推進「互聯網+保險」模式創新,提升了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中國人保薪酬體系強調業績貢獻與風險控制並重,在激勵一線銷售人員的同時,加強對后臺支持部門的激勵覆蓋。隨着保費收入持續增長,公司有能力維持薪酬的可持續提升。

第七名:興業銀行(365.60億元)

興業銀行以365.60億元位居第七,是股份制銀行中表現較為突出的一家。該行堅持「綠色金融」發展戰略,在碳金融、ESG投資等領域形成特色優勢。這一戰略方向吸引了大量環保、能源、金融工程等跨學科人才,促使薪酬支出相應提高。此外,興業銀行在區域分支機構的薪酬調整中引入市場調節機制,增強了對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其薪酬增長與戰略定位高度契合,體現了「以人才促轉型」的理念。

第八名:招商銀行(345.12億元)

招商銀行以345.12億元位列第八,是業內公認的零售銀行標杆。招行在客户體驗、財富管理、數字化服務等方面持續領先,因此對高端客户服務經理、產品經理等崗位的薪酬設定高於行業平均水平。招行薪酬體系注重長期激勵,如股權激勵計劃覆蓋較多核心骨干,增強了員工歸屬感與穩定性。近年來,招行在金融科技研發團隊的投入不斷加大,進一步推高了整體薪酬支出。

第九名:郵儲銀行(241.05億元)

郵儲銀行以241.05億元排在第九位,雖然總薪酬金額與四大國有大行相對較低,但在過去三年中實現了穩定增長。該行依託廣泛的農村服務網絡,承擔着金融服務下沉的重要職能。郵儲銀行薪酬增長主要體現在基層網點員工待遇改善方面,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增設補貼項目,提升了員工滿意度。同時,郵儲銀行加強了對金融科技人才的引進,逐步優化薪酬結構,使其更符合現代銀行發展趨勢。

第十名:光大銀行(218.95億元)

光大銀行以218.95億元位居第十,是榜單中薪酬總額最低的企業。然而,其近三年薪酬增幅明顯,顯示出較強的增長動能。光大銀行薪酬政策緊密圍繞全行發展戰略與經營目標,堅持激勵與約束相結合,按照「績效導向、內部公平、市場可比」的原則建立薪酬體系,薪酬分配持續向基層機構和基層員工傾斜;通過建立薪酬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平衡好當期與長遠、收益與風險的關係,確保薪酬激勵與風險調整后的業績相匹配;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和公司治理程序制定及調整。

整體趨勢分析

員工薪酬的持續增長,是觀察企業是否具備長期主義視野的指標之一。從上述十家企業來看,員工薪酬三年持續增長的現象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產業結構升級以及企業治理現代化進程密切相關。以下幾點可作為共性特徵:

 行業集中度高:前十企業中,均為金融機構,其中8家是銀行,2家為保險集團,説明金融行業在薪酬支出方面仍佔據主導地位。這既與行業利潤水平有關,也反映出金融企業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的戰略性考量。

 薪酬增長與業務轉型聯動:多數企業薪酬上漲的背后,是其在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綠色金融等方向的戰略投入。例如,中國平安、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均在科技研發方面加大招聘力度,導致高薪崗位比例上升。

 激勵機制趨於市場化:越來越多企業採用績效導向的薪酬制度,將個人貢獻與企業效益掛鉤。這種機制不僅提高了薪酬使用的效率,也有助於吸引和保留關鍵人才。

「中國上市公司員工薪酬三年持續增長TOP10」榜單不僅是對企業財務實力的反映,更是對其人力資本管理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檢驗。這些企業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持續加大對員工的投入,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企業對「以人為本」理念的踐行。

值得注意的是,薪酬增長是建立在業務增長、效率提升和戰略清晰的基礎之上。未來,隨着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企業將更加重視人才的價值創造作用。如何在控制成本與激發活力之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更多上市公司需要面對的課題。

此次由經濟觀察報發起的「尋找「受尊敬」企業」評選活動,正是希望通過多維度評估,挖掘那些真正具備長期價值、社會責任與創新能力的標杆企業。員工薪酬的持續增長,或許正是這些企業「穩而新」成長密碼中的重要一環。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