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829億!港股IPO「爆了」

2025-10-05 11:06

《科創板日報》10月5日訊(記者 余詩琪)今年前三季度的港股IPO可以用「火爆」來形容,赴港上市的企業名單長的寫不下。

僅9月29日及30日兩天,就有長春高新、貝達藥業、百利天恆、晶合集成、極米科技、聚芯微電子等29家公司遞表港交所,其中有不少是A+H雙重上市。

港交所網站顯示,截至9月30日,2025年受理的新申請高達286家,是去年的兩倍有余。與此同時,今年前三季度,港股共迎來66只新股IPO上市,新股首發募集資金累計約1829億港元(含超額配售),摺合1673.7億元人民幣,募資額同樣已超2024年全年的兩倍。

對於一級市場來説,港股變成了「香餑餑」。

有雙幣投資機構的負責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港股是手上的國內項目IPO的首選目的地,最近已經把適合的項目都盤了一遍,催着項目儘快推進。華中地區的某國資機構則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近期一直在嘗試拿下港股IPO項目的基石份額。他們都提到,「港股行情已經起來了,要把握住這輪窗口期。」

「A+H」與硬科技

今年港股IPO行情的熱離不開「A+H」。

位居募資額榜首的是寧德時代,募了約410億港元;在9月底上市的紫金黃金國際,以249.84億港元排在第二。

此外,恆瑞醫藥、三花智控、海天味業的募資額都在百億港元以上,前五大IPO合計募資近千億港元,佔到今年港股IPO募資總額的一半以上。

這些超大項目幾乎都與「A+H」有關。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團隊在最新季度回顧指出:前三季度,6宗「超大盤」交易中有5宗是A+H。

「A+H」的熱度還在升溫中。2800億市值的賽力斯在9月25日披露了《關於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獲中國證監會備案的公告》,距離「A+H」上市更進一步。卡在9月底遞表的百利天恆也是市值超千億的藥企龍頭。

A股龍頭們扎堆赴港,催生出「超大型項目」的特殊行情。據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此前在2025香港交易所未來科技峰會上透露,今年前8個月,港交所新股融資總額達1345億港元,同比增長接近6倍,其中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總募資額的七成。

當下「A+H」的熱度由多重因素共同驅動,但政策鼓勵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

此前,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提出,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之后,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全資附屬公司聯交所宣佈將優化新上市申請審批流程時間表,對有意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只要滿足兩個核心條件,即市值至少達到100億港元,並且在遞交上市申請前的兩個完整財政年度內,在所有重大方面遵守了與A股上市相關的法律及法規,便可按照合資格A股公司的快速審批流程進行審批。

一位上市公司證券事業部負責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在新規之后,符合資格的A股公司的快速審批流程上市能夠大幅縮減審批時間,如果A股上市公司的申請完全合規,證監會和聯交所各自只需要發出一輪監管意見即可通過。這對於上市公司來説,很有吸引力。

同樣獲得優待的是硬科技企業。

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的「科企專線」,為18C特專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諮詢服務,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這被市場認為是港股向科技領域深度傾斜的舉措。

禾賽科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登陸港交所。8月31日,港交所披露禾賽科技通過上市聆訊,其以保密形式遞交上市申請與通過聆訊的消息同步對外公告,實現 「一日通關」 的閃電進程

9月16日,禾賽科技(HSAI.US; 02525.HK)正式掛牌上市,發行價為212.8港元/股,當日收盤報234港元/股,首日漲幅9.96%,市值近360億港元。

18A的生物科技公司們也迎來了春天,近幾個月上市的創新葯企都感受到了市場的熱情,維立志博、銀諾醫藥均獲超3000倍認購,出現上市首日股價翻一倍的表現,扭轉了此前創新葯企到港股「上市即破發」的窘境。

「感覺回到了市場最熱的時候,手上的項目都想抓住這次發行窗口期。」一位長期關注創新葯的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大家都跟合適的被投企業組織過港股IPO相關的諮詢。」

基石輪、香港辦公室,「熱起來了」

機構態度的變化也體現在人員招聘需求上。「現在我們只有兩條線是有大量招聘需求的,一是香港團隊,二是AI方向的投資人。」一位雙幣基金的招聘負責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這兩類人才市場上搶的很厲害,合適的候選人同時拿到好幾家的機會是很常見的情況。」

可以觀察到,確實有不少機構在加碼香港區域。

今年,「併購女王「劉曉丹旗下的晨壹基金在港設立辦公室並啟動美元基金募集;硬科技早期機構中科創星同樣計劃落子香港,完善其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網絡。

且有市場消息稱,近期多家國際巨頭如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渣打、花旗和星展銀行,都在增派高層管理人員進駐香港,以應對金融業需求的快速增長。港股券商也為高級投行家設新職級、職員加薪15%-30%。

給港股的熱度「添柴加火」還有一羣人,那就是IPO的基石投資者們。

這在前兩年,基石輪可以説是「賠錢」的代名詞,不止一家大型PE機構投資人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吐過苦水,接手的基石份額虧得厲害,影響了整支基金的回報情況。

在今年年初,找基石投資者都不是個容易的事情。但隨着港股市場的回溫,基石輪次從無人問津逐漸變為門庭若市。

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港股IPO市場基石投資者參與度明顯增長,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獲5.35名基石投資者「護航」,去年同期只有1.37名,部分項目基石額度甚至獲得了資金超額三倍認購。

「募資王」寧德時代港股上市時,吸引了中石化、高瓴資本、科威特投資局、高毅資產、瑞銀、橡樹資本、中國太保、泰康保險、博裕資本、景林資產等多達23家基石投資者,認購金額合計203.71億港元,佔募資總額的66%。

頭部機構們也重新回到了基石的陣容里。其中,高瓴資本連續成為蜜雪集團、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奇瑞汽車等項目的基石投資人;紅杉中國也出現在蜜雪集團、海天味業等公司的基石名單里;還有高毅資產、CPE源峰、博裕資本等都是今年港股基石的常客。

地方國資的加入同樣值得關注。

《科創板日報》記者曾與華中地區某國資投資人交流中獲悉,在今年年初他們對於港股IPO還抱以謹慎態度,但近期他們已經開始主動尋求港股IPO的基石份額。

活躍的地方國資成了這輪港股IPO基石的重要力量,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有超過15家地方國資平臺成為港股IPO基石投資者,主要來自江蘇、廣東、安徽、江西等6個省份。

最近港股規模最大的車企IPO——奇瑞汽車,基石投資者里就出現了黃山建投的身影。此前的周六福、海天味業也分別引入深圳市羅湖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佛山發展有限控股等本地國資平臺為基石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國資在基石輪的角色更為複雜,並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者,如黃山建投就曾提到,參與奇瑞的港股IPO,是推動國資轉型,實現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的一次具體實踐。根據規劃,黃山市將與奇瑞汽車圍繞產業鏈帶動、科技研發、文旅融合等開展多領域合作。奇瑞將積極支持黃山市招商引資工作,推動汽車零部件企業、關聯企業及供應鏈上下游項目落地。

地方國資的角色轉變,疊加頭部機構重新活躍於基石投資陣營,港股的熱度已經催生出市場的變化。按照普華永道的分析,2025全年香港有望錄得90–100宗IPO,募資有望突破2000億港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