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蘋果暫停Vision Pro開發,全力轉向AI智能眼鏡挑戰Meta

2025-10-04 14:19

媒體報道,蘋果公司暫停了原本計劃中的Vision Pro頭戴設備改版計劃,轉而將資源投入到一項更緊迫的任務上:開發能與Meta平臺公司競爭的智能眼鏡。

蘋果原本正籌備一款更便宜、更輕盈的頭戴設備版本,內部代號為N100,預計2027年推出。但知情人士對媒體透露,蘋果上周在內部宣佈,將從Vision Pro項目中調派人力,加快智能眼鏡的開發進度。

目前,智能眼鏡已成為科技公司爭奪的新戰場,各家都在競速開發以AI為核心的新設備。媒體稱,未來這類產品可能會取代智能手機,成為人們必備的科技設備,而蘋果不想落后。

據知情人士對媒體的説法,蘋果目前正開發至少兩種不同的智能眼鏡。第一款代號N50,將與iPhone配對使用,本身不具備屏幕功能。蘋果希望最快明年就能公開這款眼鏡,並在2027年正式上市。

第二款則具備屏幕功能,有望對剛推出的Meta Ray-Ban Display構成挑戰。原本蘋果計劃在2028年推出這款眼鏡,但現在也在加速研發進度。

智能眼鏡領域仍落后於Meta

即使調整了研發優先順序,蘋果在智能眼鏡領域仍遠落后於Meta。Meta早在2021年就推出首款智能眼鏡Ray-Ban Stories,2023年又推出新版Ray-Ban Meta,意外成為爆款。

上個月,Meta進一步升級了其無屏幕版眼鏡,提升了相機性能、延長電池壽命,並推出更適合運動人羣的新設計。對於過去硬件表現不穩定的Meta來説,智能眼鏡成為其在設備市場的新立足點。

蘋果的智能眼鏡將大幅依賴語音互動與人工智能,這兩方面過去並非蘋果的強項。蘋果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平臺的進程已落后,而Siri語音助手的升級也一再延后。

不過蘋果正試圖迎頭趕上。公司押注重建版的Siri,最快將於明年3月推出,屆時可望支持一系列新設備,包括智能眼鏡、智能音箱、屏幕與攝像頭等。

其他科技巨頭也紛紛投入下一代設備的開發。亞馬遜和Google正在爭先推出AI硬件產品,OpenAI也找來前蘋果設計大師Jony Ive打造新一代設備系列。

轉向眼鏡因Vision Pro表現不如預期

據媒體瞭解,蘋果的智能眼鏡將推出多種款式,並搭載全新芯片。設備將配備揚聲器可播放音樂,搭載攝像頭可拍攝影像,並能以語音操控與手機連線使用。蘋果也正在研究讓眼鏡具備健康追蹤功能。

蘋果將研發重心轉向智能眼鏡,也是因為Vision Pro首發表現不如預期。這款售價3499美元的設備結合虛擬與增強現實技術,但被批評太重、太貴,難以打入主流市場,且缺乏足夠的視頻內容與應用程序。蘋果高層私下也承認,這款產品存在缺陷,認為它過度設計。

蘋果原本計劃在Vision Pro推出后不久,跟進推出一款外觀相似但簡化的版本。但這個計劃被取消,改爲着手開發一款全新設計、重量更輕的機型。不過如今這項改版也已被擱置。

今年稍早,蘋果還取消了另一項名為N107的有線眼鏡計劃,該產品原本要作為Mac等設備的外接數字屏幕,當時媒體已報道相關消息。

尚未完全放棄Vision Pro

儘管如此,蘋果仍計劃對現有Vision Pro做小幅更新,包括升級芯片,最快今年底推出。這款設備也已出現在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測試記錄中,顯示上市時程已不遠。

早在2016年,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Tim Cook)就表示,相較於密閉式頭戴設備,智能眼鏡將是更好的選擇。那時正是Vision Pro開始開發的時候。當時庫克曾公開表示:

「很少有人會覺得,把自己封閉在一個東西里面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我們天生是社交動物。」

不過當時智能眼鏡的技術尚未成熟,Vision Pro只是權宜之計。就像其他混合現實設備一樣,Vision Pro利用攝像頭讓用户可以看到周圍環境。

蘋果試圖向消費者推銷Vision Pro的努力成效不彰,現在公司正試圖將產品營銷方向轉向企業客户。這也是微軟與Google曾採取的策略,但效果都有限。

蘋果尚未完全放棄重製Vision Pro的想法,未來仍可能推出更輕、更便宜的版本。公司為原始Vision Pro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與十年時間。

Meta自己也曾在銷售混合現實頭戴設備上遇挫,即使售價遠低於Vision Pro,銷售表現仍不理想。后來,Meta在智能眼鏡與AI產品方面找到新方向,甚至今年乾脆不再推出新款混合現實頭戴設備。

Meta的新款具屏幕智能眼鏡目前頗受好評,公司也計劃在2027年推出下一代版本,屆時將配備雙屏幕,讓用户可同時在兩邊鏡片看到信息。

蘋果與Meta都在持續研發真正的AR眼鏡,這類設備能以更先進的技術,將數字內容與現實世界融合,遠超目前的抬頭顯示技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