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04 10:53
原標題:羅琳開撕「赫敏」三天
如果你曾經遭受親近之人的「背刺」,如今對方放低姿態請求和解,你會怎麼做?「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以下簡稱羅琳)的態度是:不和解,也不原諒。
拋出和解信號的是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飾演赫敏·格蘭傑的艾瑪·沃特森(以下簡稱艾瑪)。日前,在一檔播客節目中,艾瑪表示,雖然自己因跨性別議題與羅琳「割席」,但仍然珍視二人之間的情誼:「我不認為僅僅因為堅持了自己的立場、堅持了愛與支持,就不能同時珍惜喬(羅琳的暱稱)以及我和她之間的那些羈絆。」
隨后,羅琳發文稱,艾瑪這一表態是因為社會風向變了,「大抵因為她察覺對我的大肆抨擊已不如往日時髦」。近年來,艾瑪與包括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哈利·波特飾演者)在內的多個曾經參演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演員都因為相關社會議題公開站在羅琳的對立面,羅琳表示出於對他們的保護一直未予以反擊。
反而是此次艾瑪的示好,促使她首次公開回應:「艾瑪當然有權反對我,有權公開談論對我的觀感——而我同樣擁有迴應的權利,此刻不過是我終於決定要行使這份權利。」
01
被「開除」的羅琳
羅琳與艾瑪、丹尼爾·雷德克里夫等主演們的交惡,源頭在於對跨性別議題持有不同觀點。
2018年,英國出臺《性別認同法案》(GRA)修改提案。該提案提出,為便於跨性別者認證登記,不再強制要求進行醫療診斷或手術,改為「以目標性別生活」兩年,即可申請變更法律性別。簡單粗暴地理解,那就是:你覺得你是男人,你就是男人;你覺得你是女人,你就是女人。
羅琳並不認同這一法案。在她看來,社會心理性別不等於生理性別,「當你將浴室或更衣室的大門向一切相信或覺得自己是女人的男人敞開時——那你就向任何想進來的男人敞開了門」。
而將羅琳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是她於2020年6月轉發了《為「來月經的人」創建一個更平等的后新冠世界》一文,並對文中用「來月經的人」替代「女性」(women)感到費解:「我敢肯定,‘來月經的人’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誰來幫忙想想,是Wumben、Wimpund還是Woomud(均為women的諧音)?」
由此,羅琳遭到口誅筆伐,她一手提攜的演員們也紛紛站在她的對立面。丹尼爾·雷德克里夫稱:「跨性別女性就是女性,任何與之相反的聲明都會抹殺跨性別者的身份認同和自我尊嚴。」艾瑪則稱:「跨性別者認為自己是誰,他們就是誰。他們不應被質疑,也不該被否定。」
甚至於,2021年為慶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上映20周年而拍攝的特別節目《重返霍格沃茨》,大多數主創都到場了,而作為原著作者兼電影編劇的羅琳卻「查無此人」——她被她創造的魔法世界給「開除」了。
而2022年艾瑪在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頒獎典禮上的發言,更是火上澆油。艾瑪出場時,主持人介紹道,「她自稱‘女權主義者’,但我們都知道她是個女巫」,隨即,艾瑪在臺上說了那句話:「我在此支持所有的女巫,除了某一位。(I’m here for all the witches, but one.)」重點在於,「but one」她沒有說出聲,而是用嘴型完成的。
有人替艾瑪辯解,認為她説的或許是「by the way」——但對於深諳演説之道的艾瑪來説,似乎沒有必要用上這種無意義的水詞。
羅琳承認,那次發言成為二人關係急轉直下的轉折點,但之后發生的一件事,更讓她受傷:「艾瑪曾託人轉交給我一張她手寫的紙條,上面只有一句話:‘對於您正在經歷的一切,我感到很遺憾。’(她有我電話號碼)」
「成年人豈能一邊與頻頻叫囂處決舊友的運動親密無間,一邊又奢望保留被舊友疼愛的權利,彷彿對方仍是包容一切的慈母。」羅琳寫道。
為什麼艾瑪選擇此時向羅琳示好?有分析認為,艾瑪在出演赫敏一角之后,多年來演藝事業未達預期;與此同時,哈利·波特系列電視劇版已經開拍,拍攝路透照令人對之充滿期待,因此,艾瑪此舉難免令人覺得動機不純。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哈利、羅恩、赫敏三人不顧學校禁令偷溜出宿舍,納威·隆巴頓挺身阻止他們,被赫敏用「統統石化」放倒。為此,校長鄧布利多特別為納威加了10分,理由是:「勇氣有許多種類。對付敵人我們需要超人的膽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堅持自己的立場,同樣也需要很大的勇氣。」
所以,艾瑪,重點在於「堅持自己的立場」,而不是見風轉舵啊!
02
「*的赫敏」?
在羅琳的此次迴應中,被點名的除了艾瑪,還有丹尼爾·雷德克里夫。2020年,他發表了以下言論:
「我真的希望你們不要因此而完全丟棄這些故事中對你有價值的部分。如果這些書告訴你,愛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能夠戰勝一切;如果他們告訴你,力量存在於多樣性中,而教唆純潔的教條觀念會帶來對弱勢羣體的壓迫……如果你在這些故事中找到了與你產生共鳴並在你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幫助過你的東西——那就是你和你讀的書之間的事,它是神聖的。在我看來,沒有人能觸及它。它對你的意義,就是它的意義,我希望(羅琳的)這些評論不會對它造成太多玷污。」
就事論事地説,丹尼爾所提出的「一部作品之於你的意義」並無不妥。正如美國學者埃里克·豪陶洛·馬瑟斯在《劃清界限?——如何對待失德藝術家的作品》一書中所説:「一部作品對個人的意義,取決於它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在這一點上,我們纔是作者。」
但問題是,他這番話發表於羅琳身處輿論漩渦之時,而且暗示因為羅琳的「不當」言論,可能導致「哈利·波特」這個IP的價值受損——他甚至用了「玷污」這個字眼。對於當事人羅琳來説,當然會感到心寒。也讓人質疑,這到底是必要的觀點表達,還是藉機抬高自己,就像羅琳所説,以魔法世界「實質上的代言人」自居?
「*的哈利」「*的赫敏」,觀眾往往這麼讚揚他們,他們自己或許也是這麼認為的。2001年,拍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之后,時年11歲的艾瑪接受美國電視節目Regis&Kelly Show專訪。主持人問她,試鏡成功、拿下赫敏一角后,同學們會不會這麼説:「為什麼是你?艾瑪·沃特森,你憑什麼?」她自信地回答:「因為我值得!」
但她確實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演員。她曾這樣表示:「我從10歲起就開始吃這碗飯,我經常會想,我做演員真的是天大的錯誤,因為我太嚴肅了。我經常熬不下去,感覺格格不入。」
在知乎網,有人評價艾瑪「已經聰明到了黃蓉的地步,一個幾乎是現實版赫敏的女生,一個熱愛讀書到揚言要一天讀一本的女生」。她是追求理性的,但也因此,她在表演上沒有那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勁兒,出演赫敏或許就是她的演技*。就好比説黃蓉是人精,郭靖是一根筋,但黃蓉心有旁騖,做不到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加上需要兼顧社會活動,無法潛心修煉武功,也就達不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實際上,艾瑪最后一次出現在大銀幕上,已經是6年前出演《她們》。此后,根據Vogue的報道,她沉迷於大學生活,讀完碩士接着讀博士,「彷彿正在彌補青春時期的遺憾」。還有報道稱,她很快將重返影壇,很可能是下一任邦德女郎的熱門人選——這跟她的人生追求似乎不那麼相符。
儘管赫敏並非*的,一代人會有一代人的赫敏,艾瑪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陪伴自己長大的「童年女神」,但自帶濾鏡的同時,也很容易招黑。
就像這一次,她説「希望那些不同意我觀點的人依然愛我,也希望我能繼續愛着那些未必與我意見一致的人」——這些話説得很好,但如果可以跟擁有聯繫方式的影射對象直接對話,而非對着公眾喊話就更好了。